川普和司馬南,從民粹角度來說,就是一類人。
給川普帶上民粹的帽子,我戴了很久,當然一直很多人不同意。但他們不同意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川普的政治操作手法。
就在貿易戰(zhàn)中,無數美國大企業(yè)都面臨著巨額損失,華爾街跌掉幾萬億美元。但在川普看來,這不要緊,最重要的是美國勞工的訴求(減少競爭、制造業(yè)回流)有沒有得到回應。
這一主線,是川普自第一屆以來的政治主線。
即在政治上批判深層政府、批判大企業(yè)集團、認為全球化紅利被大企業(yè)集團拿走了,而美國勞工階層是受害者。
萬斯是更為典型的這類民粹,他就直接表達,全球化對美國普通人不利。
這是典型的民粹。因為民粹就是大眾反精英的敘事為核心特征。
司馬南式的民粹,其實背后也是這個邏輯 ,其本質依然是反改革開放,認為改革開放沒有讓底層人受益,受益的只是某些資本、官員。
改革開放是中國內部的視角,站在中國以外,改革開放就是全球化。
普通人是否在全球化中受益,其實是各國反資本民粹輿論中的一個重要議題。
川普要逼這些大企業(yè)將企業(yè)搬回國內,其表達的也是這些資本在國外生產,是賣國的,危害美國國家安全、把制造業(yè)崗位搬到國外去了,是要用手段逼他們回來生產的。
川普修筑邊境高墻,高喊“美國優(yōu)先”,將國際貿易描繪成一場零和游戲,將外國商品和勞動力視為對“美國利益”的威脅。
這是典型的經濟民族主義。
只要多聽一下川普的演講,就能明確地觀察到,川普不管是在政治路線下,煽動風格上,與司馬南并無二致。
當然,在中國的輿論場上。司馬南粉恨川普也是恨得牙癢癢的。
但他們恨的邏輯不是川普哪做的不對,而是在說,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你侵犯了我的利益,是一種立場式的痛恨。
甚至有不少人的表達是,站在美國的利益角度出發(fā),川普當然可以這么做,但這傷害了中國人的利益,因此要和他干。
反全球化的民粹勢力,都一樣。都是將兩國民眾的利益對立起來。
所以,不能因為他們也在批評川普就認為,他不是川粉了,他們實際上是更深層次的川粉,只不過是立場不同。
比如,中國要起來,就一定要打敗美國,這類的聲音,是在反對川普輿論中很強大的聲音,但是,這正是川普的邏輯:美國要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就需要打敗中國。
所以,從理念和邏輯上,中國有無數的川粉。司馬南就有幾千萬粉嘛。
今天,還有一個美國人在網上煽動MAGA粉。
這類的MAGA宣傳號,長期采取一種方式來宣傳MAGA。
他就是提出一個問題,不需要你討論,也不需要理性,直接就問你,干還是不干?
這個號幾乎所有的內容都是這個內容。而下面的MAGA粉也積極用這種方式回應,那就是選擇簡單的回答。
這也是典型的民粹式的政治動員手段。
從川普的經濟民族主義(拒絕外國商品)到MAGA粉狂地排外情緒,都說明了他們不過就是中國版的司馬南和義和團。
有一些人說什么MAGA黨要搞自由市場,這是扯淡的,這是對美國政治一無所知的表現。他們在進行這些判斷時,幾乎是只看微信群里的經過篩選的消息,自己從不花時間去了解MAGA.
當有人高喊“把中國學生趕出去”時,這難道不是對個人自由選擇權最粗暴的踐踏,對市場精神最無情的背叛嗎? 自由市場的核心難道不就是個體基于自身意愿進行選擇、交換、合作的權利嗎?驅逐,難道不是一種赤裸裸的強制,一種對和平協議的暴力撕毀嗎?
將一個人僅僅因為其國籍或族裔背景就視為威脅,并剝奪其和平求學、參與經濟活動的權利,這難道不是回到了最原始、最野蠻的部落思維,與現代文明社會所珍視的個體主義原則背道而馳嗎?
這種排外的喧囂,最終傷害的難道僅僅是那些被驅趕的個體嗎?不!它最終傷害的是發(fā)出這種聲音的社會自身——扼殺創(chuàng)新、破壞聲譽、阻礙繁榮、毒化氛圍。
說他們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是一點也沒有說錯的。
因為這些中國留學生家庭為這些留學生支付的費用,是百萬人民幣起步。而這些收入構也了美國大學最為重要的收入之一。
如果真的這么做,美國的教育產業(yè)就徹底完了。
司馬南式不也這么干嗎?常常以“愛國”為名,煽動對外國(尤其是西方)的敵意和不信任,將正常的國際交流、外資引入、甚至國民出國留學都視為某種“陰謀”或“流失”。
對農夫山泉的網暴,理由不就是因為他兒子入了美國籍么?
將不同國籍的人,就視為敵人,這二者有何區(qū)別呢?
不也是一種排外的民粹主義嗎?
它同樣是將集體(國家、民族)置于個體之上,制造“我們”與“他們”的對立,通過煽動情緒來獲取影響力。
特朗普與司馬南,雖然身處不同國度,政治光譜看似相異,但在煽動經濟民族主義、鼓吹排外情緒、訴諸集體而非個體、反對自由流動與合作這些層面,其實是殊途同歸,共享著反自由市場的內核嗎?
他們都在試圖用政治權力壓制個體選擇,用國家敘事取代市場邏輯。
反市場的部落主義
無論是特朗普式的經濟民族主義,還是司馬南式的民粹煽動,其底層邏輯都并非現代市場經濟的邏輯,而是部落主義的古老回響。
部落思維的特點是:
內外有別: 嚴格區(qū)分“自己人”和“外人”。
零和博弈: 認為“外人”的得利必然意味著“自己人”的損失。
集體認同優(yōu)先: 個體價值依附于集體身份。
恐懼未知: 對外部世界充滿懷疑和敵意。
一個自由市場派不反對川普,是邏輯不自恰的。
因為 自由市場恰恰是建立在個體主義基礎上的。
它承認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決策單元,強調個體權利神圣不可侵犯;它通過價格機制和自愿交換,將陌生人連接起來,將“部落”擴大到全球范圍,實現“陌生人社會”的和平合作;它鼓勵開放、競爭和交流,因為這正是知識傳播、創(chuàng)新涌現和財富增長的源泉。
這—部分被稱為“紅脖子”的美國民眾的特點往往是:強烈的本土意識、對外部世界的隔閡與不信任、容易受到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口號的煽動、以及一種將自身困境歸咎于“外來者”的傾向。
當他們將矛頭指向中國留學生,要求將其驅逐時,我們不禁想起一百多年前中國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盲目排斥一切外來事物和人員,打教堂、殺洋人、毀鐵路、燒洋貨……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和人道災難。
這兩者之間,有著令人警惕的相似性。
共同的敵人: 都將“洋人”或“外國人”(尤其是來自特定國家的)視為威脅和問題的根源。
集體身份壓倒個體: 都不關注個體的具體行為和品行,而是依據其“洋人”或“中國人”的身份標簽,就對其進行仇視和攻擊。 難道一個學生僅僅因為持有中國護照,就自動等同于“間諜”或“敵人”嗎?這種標簽化的思維,與義和團將所有洋人視為“妖魔”有何不同?
訴諸情緒而非理性: 都容易被簡單、煽動性的口號所驅動,缺乏對復雜現實的深入分析和理性判斷。 驅趕留學生能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嗎?能提升美國的國家安全嗎?還是僅僅滿足了一種排外的破壞欲?
潛在的暴力傾向: 雖然現代社會有法律約束,但要求強制驅逐本身就蘊含著國家暴力的意味。而歷史上,這種排外情緒一旦失控,往往會演變成實際的暴力行為。 我們應該對這種以集體名義剝奪個體權利、甚至威脅人身安全的呼聲保持高度警惕。
那些主張驅趕中國留學生的人,他們聲稱的理由往往是“國家安全威脅”、“搶占教育資源”、“技術被盜取”等等毫無證據的話。
更深層次地看, 這種排外情緒,是源于一種對開放、對競爭、對思想交流本身的恐懼。
他們害怕看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身邊取得成功,害怕自己的觀念受到挑戰(zhàn),害怕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失去某種虛幻的“純潔性”或“控制感”。
無論是貿易保護主義,還是人員流動的保護主義(排外),其本質都是一樣的:試圖通過強制手段保護“內部人”,排斥“外部人”。
但這種保護是虛幻的,代價是高昂的。 它扭曲了資源配置,降低了效率,減少了合作帶來的收益,最終必然導致整體社會福祉的下降。
更危險的是, 經濟上的隔閡和敵意,很容易轉化為政治上的猜忌和沖突。 當國家之間不再將彼此視為可以互利共贏的貿易伙伴,而是視為需要提防和打擊的競爭對手時,世界和平的基礎就被動搖了。
要求驅趕留學生的呼聲,正是這種危險趨勢的一個縮影。
它在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播撒下不信任和仇恨的種子。
讓我們回到最根本的問題。 那些高喊驅趕的人,他們聲稱代表誰?他們依據什么法律或道德原則,可以剝奪一個學生在遵守當地法律前提下和平求學的權利?可以干涉一所大學自主招生的權利?
在自由社會里,權力的來源必須是正當的,通常基于對個體權利的保護。 而驅趕留學生的要求,恰恰是以侵犯個體權利(學生的自由選擇權、大學的財產權和契約自由)為目的的。這種權力主張,本身就是非正當的、反自由的。
難道一個人數上的“多數”(即使他們真的是多數)或者聲音上的“響亮”,就可以成為剝奪少數個體基本權利的理由嗎? 自由社會的偉大之處,恰恰在于它保護少數,尊重個體,不允許“多數人的暴政”。
而這就是MAGA媒體的敘事規(guī)則,只要底下說YES的人多,那就叫人民最大,中國的很多人也受到這種影響,文章不看,直接奔評論區(qū)站隊,只要評論區(qū)認可他的人多,那就安心了。
歷史和經濟規(guī)律都清晰地昭示: 自由市場,以及它所依賴的人員、商品、資本和思想的自由流動,是通往繁榮和文明的康莊大道。
開放帶來競爭,競爭激發(fā)創(chuàng)新;交流促進理解,合作創(chuàng)造共贏。 任何試圖構筑壁壘、阻礙流動、制造隔閡的行為,無論打著多么“愛國”或“安全”的旗號,最終都是在損害自身利益,都是在開歷史的倒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