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的說法,屬于精神分析的核心專業術語。精神分析肯定會說,移情必然在心理咨詢中發生。
如果把精神分析比作一輛車,移情好比精神分析這輛車的一個輪子。車需要輪子才能正常開動,精神分析如果丟掉移情,意味著把工作的基本工具都丟了,無法正常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精神分析必然要說,移情一定存在。
先看看精神分析的“移情”:源自咨訪互動產生的,來訪者對咨詢師的感受、情緒、態度等,這些情感、態度中,較大程度帶著來訪者過去經歷中的情感、態度等,轉移到咨詢師身上。
(這是我總結的理解,非“移情”的標準定義。精神分析的移情概念不斷發展,有經典派、自我派、客體派、自體派等不同分支,內部沒有統一認可的定義。)
可簡單理解為:移情的“外衣”,是來訪者對咨詢師的情感、態度等,但這件“外衣”之下,內核是來訪者過去的情感、態度等。
移情的英語是“transference”,直譯為“轉移”。如果用“轉移”的意譯,更容易理解“移情”的意思:對他人的反應轉移到咨詢師身上。
(說句題外話,“transference”最初翻譯為移情時,業界認為是“神翻譯”,后來發現弊端太多,不僅不準確,還造成誤解,可惜已經約定俗成,很難糾正。)
用認知心理學的視角,分:
“自上而下的加工”,又叫“概念驅動加工”——頭腦中已有的心理內容,包括記憶、期望、動機等,影響當前心理活動,可以簡單理解為“基于經驗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又叫“數據驅動加工”——當前的現實刺激,影響心理活動,可以簡單理解為“基于刺激的加工”。
“移情”的產生,有著咨詢情境中,現實咨訪互動的“自下而上的加工”,也有著已有心理內容影響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人的心理活動,“經驗”和“刺激”的同步整合,形成當前的心理行為反應,是所有心理活動產生的過程。
精神分析把”經驗加工“定義為”移情”;認知行為療法會說這是自動想法、中間信念、核心信念;圖式療法會說這是圖式;……
見仁見智,“經驗加工”在所有當前的心理活動中都存在,在心理咨詢中自然存在。只不過,精神分析把這個心理過程定義為”移情“。
《移情與投射》這本書提到:
認知行為療法與移情概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