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我在急診室冰涼的座椅上攥著診斷書,耳邊回響著醫生的話:"長期高壓誘發甲狀腺癌,建議立即手術。"手機屏幕突然亮起,工作群里彈出新消息:"項目進度滯后,所有人明早七點到位。"這一刻,我突然想起三年前校招會上HR的承諾:"我們為年輕人提供實現夢想的舞臺。"
這是我在互聯網大廠的第1095天。三年來我見證了同事在工位突發心梗送醫,見過女程序員邊輸液邊敲代碼,更親歷了部門為"降本增效"裁掉35歲以上員工的血腥場面。我們像被上了發條的機器,在凌晨三點的寫字樓里吞咽褪黑素,在周末加班時用護肝片配咖啡,用體檢報告上越來越多的異常指標兌換工資卡里不斷攀升的數字。
上周騰訊光子工作室強制6點下班的通知引爆熱搜時,我們部門正經歷著連續第三周的"超級大小周"。主管在會上敲著白板:"人家是游戲公司,我們做的是改變世界的科技產品!"可當我在病床上看到字節跳動撤銷"大小周"后員工集體降薪17%的新聞,突然意識到這個困局遠比想象中復雜——當"奮斗"變成資本游戲,我們究竟是追夢人,還是被異化的數字勞工?
這場關于生存與生活的拉鋸戰正在撕裂整個職場。我的主治醫師說今年接診的甲狀腺癌患者平均年齡年輕了十歲,而公司最新發布的《員工健康白皮書》顯示,95后員工的體檢異常率高達89%。更吊詭的是,在脈脈匿名區,有人痛斥資本家剝削,轉身卻主動申請加入"重點項目組";有人高呼"躺平有理",卻偷偷報名萬元時薪的職場提升課。
當我躺在手術臺上接受全麻時,突然想起父親常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可在這個算法主導的時代,我們連磨刀的時間都被精準計算——午休時刷完的職場課程計入KPI加分,通勤路上聽的行業播客折算成功率積分,就連病房里回工作消息都能被包裝成"勵志故事"。
今天拆線時,隔壁床的姑娘正為房貸利率下調歡呼,她因連續熬夜做方案導致卵巢早衰。我們相視苦笑,這不正是現代版的"賣血換饅頭"?當某招聘平臺將"能接受高強度工作"設為默認篩選條件,當"加班光榮榜"取代了企業價值觀墻,這場始于理想的奮斗,是否早已背離了幸福的本質?
手術刀留下的疤痕會慢慢淡化,但這場關于生命與生存的博弈仍在繼續。我選擇在病床上提交離職申請,不是向現實低頭,而是突然明白:真正的成長不該以透支生命為代價。當我們為"福報論"吵得不可開交時,或許更該追問:究竟要構建怎樣的職場文明,才能讓奮斗的燈火溫暖而不灼人?
(本文提及企業案例均來自公開報道,人物經歷取材于真實職場故事,關鍵數據引自《2023中國職場健康調查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