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鞋底脫膠、拉鏈卡頓、雨傘失靈,這些生活中的“小麻煩”不期而至時,您會怎么辦?老一輩或許會說“找人修修”,可對許多年輕人而言,去哪修、找誰修、花多少錢,卻成了一道難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曾遍布街頭巷尾的修補攤,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然而,在上海市寶山區羅涇鎮,有一位“小皮匠”,卻用四十年的時間,守護著“市井”手藝人的尊嚴和榮耀。
“約定好的事,哪能反悔呢”
每周一,羅涇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門口,總會準時出現一個身影,帶著他那重達五六十斤的“百寶箱”,如約而至。他就是曹和,大家都親切地稱他“小皮匠”,可這位“小皮匠”,其實已經66歲了。
“約定好的事,哪能反悔呢?”這是曹和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近四十年如一日的行動準則。他擺攤的位置,就在服務中心南門,沒有任何遮擋。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風刺骨,可他從不“缺席”。
“平常大家都喜歡在他修理的時候和他一起聊聊天、嘮嘮家常,氣氛非常融洽,他和所有人關系都很好。”羅涇鎮黨群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看著腿腳不便的曹和每周一從不缺席,心中都十分敬佩。
“做了這一行,我就好好干,我心里很珍惜這一門手藝,這是我和自己的約定。”曹和雖然年事已高,但是做“小皮匠”這件事他說他會一直堅持下去。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良心!”
在曹和的攤位前,總圍著一群人。修傘的、補鞋的、磨刀的、配鑰匙的……他就像一位“魔法師”,總能讓那些破損的物件“起死回生”。
曹和年輕時投奔嫁到羅涇的二姐,因為讀不起書,為了謀生,19歲開始學修傘,一干就是近四十年。“當時我腿腳不方便,地里活也干不動,我姐這邊正好有個師傅會修理,就讓我來學手藝。我學了半年之后,師傅給我買了這些工具,我就開始自己干了。”后來,他陸續學習修拉鏈、補衣服破洞、磨刀……幾乎無所不能。
曹和的收費也是十分親民。“做生意最要緊的是良心。材料費多少就多少,再賺個幾塊錢辛苦費,足夠了!”
以真心換真心,這么多年相處下來,曹和的真誠和手藝讓他真正融入了羅涇,和村民們成了“家人”,“經歷了50多年的磨合,曹師傅就像我們這邊本地的村民一樣,我們就像親人一樣。”村民說道。
“助人為樂,舉手之勞不言謝”
曹和不僅是一位誠實守信的手藝人,更是一位熱心腸的“活雷鋒”。除了每周一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固定服務,他還積極參與羅涇鎮的“3·5學雷鋒”活動、“12·5國際志愿者日”等志愿服務。他還會乘上“涇彩巴士”走村入戶,為居民提供上門服務。“只要鄉親們需要,我隨叫隨到!”這是他的承諾,也是他的快樂。
在服務過程中,曹和發現,許多居民對衣物修補、小家電維修等“小修小補”有著強烈的需求。于是,在羅涇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支持下,他作為召集人,牽頭成立“小修小補”便民市集,把“裁縫王阿姨”王玉云、“鐘表電器維修師”顧躍良這些老手藝人都“請”了過來。他們一起采取“固定+流動”的形式,把“有溫度”的服務送到了居民家門口,讓這片社區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
曹和的故事,就像一首溫暖的歌,在羅涇鎮的街頭巷尾傳唱。他用一把老繭、一顆誠心,詮釋著“誠實守信”的真諦,也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近2000戶居民受益!寶山這個小區房屋修繕工程正式啟動!
來寶山濱江,遇見上海的第一縷晨光!感受入境中國第一站的浪漫與活力
整治小區出口安全隱患,多方聯動筑起居民安全屏障
記者:陸倩倩
編輯:頡廉杰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