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中條山戰役激烈打響,日軍鐵蹄如烏云壓頂,中國軍隊如何應對?
在血戰里,六位將軍戰死沙場,八百陜西新兵發生什么,為何跳入了滾滾黃河。
十萬男兒血染中條山,這場抗戰史上的慘痛一役,到底發生什么事?最后的戰況如何?
將軍如何百戰死?八百陜西新兵來自哪,是誰手下的的兵,跳黃河后有多少人能生還?
如果您想知道的,歡迎先點個關注。
中條山位于山西省南部,緊鄰陜西和河南,走向東北至西南方向,坐落在太行山與華山之間,守護著洛陽、潼關以及中原地帶,因此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全面抗戰爆發后,山西多個重要關隘的接連淪陷,中條山的戰略意義愈發顯著,那后面該怎么守呢?
1941年,日本不顧警備地區治安狀況的惡化,決定集中兵力進攻中條山,為此集結了超過十萬兵力,在主戰場上采取靈活快速戰術戰斗。
日軍的野心昭然若揭,兵分九路形成一個半弧形,向中條山地區發起全面進攻,企圖一舉殲滅駐守在此的中國軍隊,為后續的掃蕩和進攻豫陜奠定基礎。
但中國軍隊并未被嚇倒,在中條山南麓的平陸縣等地駐防,組織奮勇抗擊和突圍,在激烈的戰斗中,將領們身先士卒,親赴前線指揮戰斗。
當時中條山地區由衛立煌管轄,但他拒絕與共產黨摩擦,受到蔣介石的冷落,因此在重慶述職后,被軟禁在峨眉山,以至于未能歸來指揮。
正在危急之時,何應欽作為參謀總長,來到了中條山巡視,制定了作戰策略,可是能行嗎?
5月7日傍晚,日軍自以為勝局已定,突然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同時發起進攻,采用鉗形攻勢并結合中央突破的戰術,向中條山地區發動了襲擊。
戰火終于爆發,這該如何應對,到底誰能夠贏?
日軍三條戰線各有約三萬人,東線沿道清路西段向濟源、孟縣進攻,西線從聞喜、夏縣東南方向向張店鎮進攻,北線從橫嶺關方向向橫垣大道西側攻擊。
此外在東北線,約一萬人從陽城向董封鎮一線攻擊,顯然是要一舉成功,但真能成嗎?
經過一系列激烈的戰斗,中國軍隊面臨嚴峻的形勢,日軍在兵力和火力上的優勢明顯,導致我軍的防線多處被攻破,部隊經歷著艱難戰斗。
可是誰能想到如此慘烈?
為了保衛黃河和中條山,中國軍隊付出巨大犧牲,共有六位將軍英勇捐軀,包括一位上將、兩位中將和三位少將。
在中條山戰役中,第三軍軍長唐淮源作為陸軍上將殉職,成為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犧牲的最高軍銜將領之一。
1886年,唐佛川生于云南江川,他從云南講武堂畢業,開始長達三十年的軍旅生涯,參與無數戰役并屢次立下顯赫戰功。
在抗日戰爭期間,他晉升為第三軍軍長,指揮多次戰役,成功擊退日軍的進攻。
5月11日,日軍占領了山口和黃河的各個渡口,唐淮源率領第三軍駐扎在中條山主脈,首當其沖遭受了日軍的猛烈攻擊。
日軍主力采取分進合擊的戰術,對第三軍形成包圍之勢,導致唐淮源部遭受重大傷亡,彈藥耗盡且援軍未至,各路突圍的部隊均未能成功。
唐淮源奪取懸山地區,但面對敵軍的集中攻勢,終究陷入了絕境,而在危急時刻,他緊急召集了三位師長,語氣堅定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
中國軍隊只有戰死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絕不能讓第三軍成為先例!
唐淮源忍痛下令,將部隊分散成團級單位,化整為零分頭突圍,而他帶領部分部隊殿后,但由于遭遇日軍大部隊,三次突圍嘗試都失敗了。
在重重包圍之中,唐淮源深知局勢已無法挽回,決定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誓死不成為俘虜,于是做了一個決定。
他遣散了身邊的將士,獨自一人站在縣山之巔,舉槍自盡,時年五十七歲。
除了唐淮源上將,還有另外五位將軍誓死不退,在中條山戰役中英勇犧牲,展現出了中國軍人寧死不屈的骨氣。
當時唐淮源在臨終之際,在筆記本上留下了遺書,其間更有一句感人至深:
希望總司令能夠收拾本軍殘局,繼續抗戰,那么他縱然犧牲,也死而無憾!
在嚴峻的局勢中,中國軍隊并未放棄戰斗,他們持續與日軍進行著頑強的斗爭,展現非凡的犧牲精神和勇氣。
但是在此之前,早已有無數戰士犧牲,更有八百陜西新兵,寧死不退而跳黃河,這咋回事?
八百壯漢犧牲在六六戰役,這是中條山戰役之前,在當地規模宏大,最為慘烈的一場戰斗。
在中條山戰役兩年前,日軍早已在該地區發起多次攻擊,但均被我軍頑強抵擋。
1939年6月6日,不甘心失敗的日軍經過準備,集結總兵力超過三萬人,全面出擊發起了六六戰役。
在這片狹長的地帶,中國軍隊的兩萬多名士兵背水一戰,幾乎沒有回旋的余地,地形對他們極為不利。
一七七師師長陳碩儒面對絕境,帶領不足三個團的兵力,向西發起猛烈攻擊,成功收復數座縣城,迫使日軍撤退至運城。
然而中國軍隊在兵力上處于劣勢,日軍很快卷土重來,經過一整天的艱苦戰斗,局勢進一步惡化,一七七師被逼退至黃河邊的陌南鎮,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
日軍憑借人數和裝備優勢,最終成功占領陌南鎮,而陳碩儒只能退到黃河邊,必須迅速制定突圍計劃,但這真能行嗎?
他仔細研究黃河岸邊的地形,發現日軍在對岸的防守較為薄弱,決定利用這一弱點,指揮部隊展開突圍行動。
他讓四十名機槍手排成一排,向敵陣發起猛烈掃射,隨即其他戰士迅速向黃河岸邊移動,計劃渡河突圍。
憑借著勇猛沖擊,一七七師成功突圍,利用黃河岸邊的地形優勢,擺脫日軍包圍。
可是在這場突圍里,奈何日軍數量太多,終究還是有部隊被日軍追上,那又是誰?
這就是當時部隊里的新兵團和工兵營,他們的經驗尚淺,而且戰斗力不強,結果分別被困在了黃河岸邊的許八坡和馬家崖。
他們來自哪里,是誰手下的兵,又要到哪里去?
其實他們都來自陜西,是剛毅倔強、不屈不撓的陜西漢子,最初都是楊虎城將軍的十七路軍。
當時楊虎城因參與兵諫而被迫出國考察,他所指揮的部隊并不被國民黨高層重用。
然而隨著戰事的緊張,日軍攻占太原并逼近風陵渡,西北地區岌岌可危,所以蔣介石下了命令,讓楊虎城的部下孫蔚如組建三十一軍團。
這支軍團裝備簡陋,但依舊堅定渡過黃河,前往中條山地區,堅決抵抗日軍進攻。
如今被困的年輕戰士,大多數是十七八歲的新兵,幾個月前還在家鄉的田野里勞作,現在卻在戰場上與日軍進行殊死搏斗。
可是他們未曾懼怕,面對日軍的攻擊,一千多名新兵拼盡全力,在黃河灘上日落時分,與日軍進行了一場戰斗。
鮮血浸透了沙灘,幾乎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一個血色的腳印,還能夠堅持下去嗎?
當武器耗盡,他們就緊緊抱住敵人,用牙齒咬,用腳踢,與敵人糾纏著滾入黃河,他們用最原始的格斗方式,在肉搏戰中退到了馬家崖,已經無路可退。
在犧牲兩百多名戰友之后,剩下的八百多人,被逼到黃河岸邊一百八十多米高的懸崖上。
背后是洶涌澎湃的黃河,波濤如猛獸般撞擊著巖石,既像傾盆大雨又似猛虎的咆哮,而他們已無路可退,站在懸崖之巔。
八百多名年輕的陜西新兵,盡管有的斷了腿,有的失去胳膊,有的雙目失明,但他們明白自己是黃河的最后防線。
當戰斗達到最危急的時刻,日軍試圖活捉這些年輕的戰士,面目猙獰地包圍過來。
但這些來自陜西勇士,沒有一個屈服,因為他們明白,背后就是黃河,背后就是家鄉,他們寧可死,也不愿成為亡國奴。
所以他們轉身,所以寧死不屈,八百壯士紛紛躍下懸崖,投身于洶涌的黃河之中。
最后一位跳河的是旗手,他的雙手依然緊握著那面布滿彈孔的軍旗,在跳河之前,激昂地唱出了慷慨激昂的秦腔。
在洶涌的黃河水里,戰士們的身影隨波浮沉,最終幸運活下來的,卻不足五個人。
經過半個月激戰,日軍遭到我軍頑強阻擋,不得不提前撤退,六六戰役因此結束。
在六六戰役里,我軍有近九千名將士犧牲,而日軍傷亡約五千人,但我軍最終成功擊退日軍對中條山的攻擊,無論是在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取得了勝利。
后來在中條山戰役里,無論是將軍或是新兵,都展現出了無比的英勇與堅韌,他們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保衛家園的鋼鐵長城。
在中條山戰役的硝煙中,他們的身影成為永恒的豐碑,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前行。
聽到這兒,您有何感想,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參考資料:
【1】央視網.《中條山三千勇士跳黃河一段鮮為人知的抗戰往事》. 2015-06-24
【2】陽光報.《“八百壯士跳黃河”中唯一在世者》.2015-07-28
【3】抗日戰爭紀念網.《1939年中條山保衛戰:800陜西冷娃跳黃河.2015-06-04
【4】百度百科.《中條山戰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