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京時間聯動,轉變制播邏輯,邀請中外歌手合作,完成立意升格。走過四季的《最美中軸線》,如同那條古老又生機勃勃的中軸線,依舊煥發著生機,仍在不斷給觀眾帶來驚喜。
來源:廣電頭條
作者:唐瑞峰
當制片人、總導演、執行總導演、導演、編劇、秀導、宣傳統籌、商務執行統籌、攝影指導等一系列往常只能在片尾滾動字幕上看到的名字,一起出鏡溫情唱響《無名的人》,北京衛視《最美中軸線》第四季也落下了帷幕。
把幕后有意識地置于臺前,是這一季的一個顯在特點,也是在融媒趨勢下,節目組在制播上做出的新嘗試:節目從2月8日播出以來,在北京時間客戶端推出了系列直播,在這些直播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幕后人員與嘉賓的溝通、燈光的布置、攝影機的架設等現場實時畫面。這檔文化音綜,選擇打破傳統,以百分百的坦誠之態與觀眾見面。
與此同時,在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之際,《最美中軸線》第四季的主題也迎來了一次升維,以“為中軸放歌,頌文明互鑒”為主題,節目每一期都邀請中外歌手,在中軸線上采風體驗,并完成歌曲合唱展演,用融合的音符,唱出文明的交響。
不論是制播的轉變還是立意的升格,我們都能看到,走過四季的《最美中軸線》,如同那條古老又生機勃勃的中軸線,依舊煥發著生機,不斷在給觀眾帶來驚喜。
聚焦中軸線“人”的故事,
以多元文化視角共賞中軸之美
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縱貫北京老城,跨越了7個多世紀、全長7.8公里的中軸線,曾被建筑學家梁思成這樣評價,“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中軸線并不簡單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間的組合體。
第四季節目,一面以嘉賓采風、編創、展演的形式,帶觀眾領略鐘鼓樓、正陽門、永定門、白塔、什剎海等地標文化和魅力,一面講述北京1979冰球隊、考古研究院遺產預防保護員、古籍修復師等在中軸線生活的人的故事。
凌晨兩點,鐘鼓樓清亮的鴿哨還未蕩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遺產預防保護部主任、研究館員張濤,就拿上裝備來給萬寧橋做“體檢”,只為對這個古遺跡做最好的防護;當從小在什剎海打冰球的1979冰球隊隊員,年過六旬后再次在冰面揮舞球桿,時間和熱愛都在滑行中被濃縮;國家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師們,日復一日用技藝和熱情,讓古老的典籍綻放出新顏。
在節目中,中軸線上的歷史積淀和人文情懷被一同打撈。
此前三季,節目一直是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文化音樂名片”,在中軸申遺成功之際,節目又進一步成為促進文化交融文明互鑒的“文化音樂推手”。
第四季每一期都邀請中外歌手一同探索和體驗北京中軸線的魅力,繼續用音樂詮釋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
孫楠與馬來西亞歌手茜拉帶來《無名的人》《月亮風箏》兩首歌的融合演出,致敬努力的平凡人;陳建斌和來自法國的伊莎貝爾·于佩爾,一起合唱《愛的箴言》,傳遞對愛的共通理解;杭蓋樂隊和來自俄羅斯的Otyken樂隊合唱的《My Ming》《鴻雁》,用悅動的旋律表達對生命的敬畏。
在中軸線的不同申遺點位上,中外歌手齊聚,共賞中軸之美,共話文化交融。
四幕直播,
打通面對觀眾的“第N面墻”
除了主題上的升維,這一季節目與北京時間聯動,在制播上也進行了一場“敘事革命”。
節目第五期,陳建斌與伊莎貝爾·于佩爾一起暢游中軸,正片的推出時間是4月5日,但在北京時間客戶端,早在12月20日、21日,就有這一期完整的錄制直播,吸引了近40萬人觀看。傳統的節目錄制,釋出的信息往往只有宣傳物料和正片,《最美中軸線》第四季,均將節目錄制的過程用直播的形式提前釋放,用直播打通面對觀眾的“第N面墻”。
節目組與北京時間聯合打造了錄制直播、秀演直播、陪看直播、慢直播“四幕直播”——錄制直播展現現場制作細節、秀演直播帶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演出、陪看直播構建情感共鳴空間、慢直播營造沉浸式文化場域。
在錄制直播中,觀眾能看到嘉賓艾熱AIR在正片之外的Ferrstyle,陪看直播中,陪看嘉賓張嘉元與節目主持人李杰邊看邊聊,化身觀眾“嘴替”等,這種全方位的觀看體驗,讓觀眾得以突破物理空間限制,在數字維度完成對中軸線的深度觸摸。
在推出多類型直播同時,北京時間與節目組還從運營角度,通過彈幕互動、陪看、掃樓、抽獎等玩法,用多維互動將單向傳播轉為動態對話,激活用戶粘性。例如,雅MIYAVI與TOP登陸少年組合直播空降,帶動單場站內觀看量達53.7萬。
這種雙向交互,使觀眾從文化旁觀者轉變為敘事參與者,重構了傳播的權力結構,也得到了市場的積極反饋——節目融合傳播指數位列美蘭德2月綜藝榜TOP6,網民評議度登頂TOP1,實現口碑與熱度雙突破;直播累計覆蓋超600萬人次,短視頻播放量近億次,成為文化類綜藝融媒轉型的典型案例。
IP與平臺雙向奔赴,
解鎖一場觀念解放和生態重構
北京時間與節目組的深度聯動,不僅是制播與運營上的革新,還是融媒趨勢下,一場觀念的解放和生態的重構。
節目的融媒體傳播舉措,展現出一個重要趨勢:文化認同的建構正在從精英話語體系向大眾情感共同體遷移。比如鐘鼓樓慢直播結合大雪節氣推出“彈幕祈福”,將文化體驗轉化為情感互動,單場觀看量超50萬,微博端聯動覆蓋142萬人次。
當鐘鼓樓的晨光通過慢直播鏡頭投射在千萬用戶的手機屏幕上時,技術已經悄然完成了對文化場景的“再編碼”,而這些數據背后是節目組對社交媒體傳播規律的精準把握,高明之處在于,將宏大的歷史文化敘事解構為可感知、可參與的微觀記憶單元。
能夠看到,節目組與北京時間的合作并非簡單的渠道疊加,而是構建了“內容-平臺-用戶”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為同類型節目的打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樣本。
目前,在直播和運營上已見成效,也為打開更廣闊思路開了好頭。
可以大膽想象,未來,在內容生產端,專業團隊可與平臺聯合孵化“中軸守護人”達人矩陣,實現PGC與UGC的內容共生;在傳播渠道端,電視頻道、新聞客戶端形成的傳播閉環,能使文化內容在不同媒介形態間自由轉化;在用戶運營端,通過各種活動設計,將文化體驗轉化為可持續的社交資產,節目種草產品在平臺進行獲客轉化等,都是可以進一步探索的融媒路徑。
在媒介形態加速迭代的今天,《最美中軸線》第四季的融媒體實踐,猶如在湖面投下的一顆石子,如何讓技術真正服務于文化傳承的終極目標,如何構建更具生命力的文化傳播生態系統,《最美中軸線》給出的答案,值得整個行業借鑒和深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