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赤山島是一個遠離內陸的小島,長期以來,因為缺電,縈繞在島民耳邊的除了天風海濤,還有一臺柴油發電機的轟鳴聲。
村民方玉清的家距離發電機不足十米,對于這個“老鄰居”,他又愛又恨。因為沒有它,做不了飯、看不了電視,有了它,自己每晚都要戴著耳塞入睡。方玉清說,在每個輾轉反側的夜晚,心里還得想著怎么保護好它,一旦它發生故障,貯存在冰箱里的海鮮易壞難保存,只能送人或者賤賣。
用島民的話講,這臺發電機是全村的希望。實現“用電自由”,是他們共同的心愿。為此,村民想了很多辦法。
這是福建省莆田市南日鎮赤山島(無人機照片)。柳燁 攝
有人提出用海纜供電,但海纜工程造價高,且易受損,維修難度大。有人提出用太陽能供電,但這必須“看天”,且島上沒有儲能設施,一到晚上就無電可用,變得“黑燈瞎火”。這些方案都被一一否決。
“島上的電不夠用,經濟也發展不起來。”赤山村黨支部副書記方國華說,“前些年還有老板想來投資經營民宿,可一看這兒連冰箱、空調都帶不動,搖搖頭就走了。”
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一個好消息傳來,一種專注于海島供電的項目——離網型海島微電網項目可解決用電難的困境。
“簡單來說,離網型海島微電網項目是利用當地充足的風能、太陽能,設計建設的風光儲一體的供電系統,里面包含了海上風機、儲能設備、光伏板,能實現全天24小時穩定供電。”國網莆田供電公司發展部綜合計劃管理高級師魏嘉建說。
經過調研、設計、建設,4月11日,福建省首個離網型海島微電網項目在赤山島投運。同一天,方玉清親手關掉了柴油發電機,赤山島終于告別了“轟隆隆”的吵鬧聲。站在島上,放眼望去,一排太陽能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造型獨特的白色風車隨著海風不停轉動,形成一道亮麗風景。
施工人員在赤山島周圍海域安裝海上風機葉片。柳燁 攝
方國華掰起手指算了一筆經濟賬,島上日用電量約400度,微電網系統每天最多可以發電460度,完全滿足用電需求。且該系統還使海島每年節約柴油30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200多噸,而用電成本則從一度10元降低至每度0.5元。
“島上風大,尤其臺風期間,風力高達十余級,會不會損壞微電網系統導致停電?”村民莊金明提出自己的顧慮。
魏嘉建解釋,早在設計之初,項目已經把海上鹽霧環境、臺風暴雨等因素考慮進去,風機機身不僅有防腐蝕作用,還能頂住16級大風的沖擊。即使出現持續陰雨、無風,風機和光伏都無法發電的情況下,島上的小型儲能電站也能支撐全島居民約10天用電。
微電網讓赤山村擺脫了用電困境,也為海島經濟發展帶來新契機。“我想把房子重新裝修成特色民宿、漁家樂,再建一個小型冷凍廠生產冰塊,輔助海鮮的冷鏈運輸。”家在半山坡的島民郭亞弟對未來有了新的展望。
作為福建省海釣基地,赤山島每年夏秋季都會吸引眾多海釣愛好者登島競技。有了穩定電網,島上的民宿、漁家樂、休閑垂釣等新業態有望被逐一“點亮”。(記者周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