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醫 行 業 的 良 心 和 大 腦
■來源 | 中國中醫藥報
有60余年歷史的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近年來持續推動中西醫交融,打造中西醫協同“四大模式”,探索構建融匯中西醫的完美醫學。
走進北京協和醫院東單院區,青磚綠瓦的百年建筑與現代化診療大樓互相映襯,繪制著歷史傳承與現代科技交融的景致。
這座中國人心目中的頂級西醫殿堂,連續14年蟬聯復旦中國醫院綜合排行榜榜首,在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多次排名第一。在這座頂尖西醫院里,藏著一個成立近70年的寶藏科室,并在2024年入選國家級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它就是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
北京協和醫院的西醫實力如此雄厚,為何要設立中醫科,走中西醫協同之路?中醫科緣何成為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又是如何做到中西醫協同的?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就在它的歷史發展之中。
01
傳承歷史,為西醫強院嵌入中醫基因
新中國成立初期,“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方針為北京協和醫院嵌入了中醫的基因。醫院積極響應,成立中醫辦公室,聘請京城四大名醫之一的施今墨以及北京著名中醫袁鶴儕坐鎮,并選派西醫骨干脫產學習中醫。1961年,老中醫錢祺光、施繼宗和“西學中”醫師史濟招、王臺、張育軒等10人牽頭成立了中醫科,史濟招擔任科主任,開創了協和中醫科中西醫結合的先河。
“中醫科自建科以來就一直提倡中西醫結合,在全科綜合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是我們的定位。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癥是中醫科的重要特色之一。” 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主任吳群勵表示。
1975年,祝諶予被任命為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主任。他早年拜施今墨為師學習中醫,后又東渡日本學習西醫。在祝諶予看來,中西醫結合是發揚中醫學的關鍵。
20世紀70年代,祝諶予首先提出糖尿病血瘀證的學術思想及活血化瘀治療糖尿病的方法,提出及早應用活血化瘀藥以“防患于未然”的既病防變的學術思想。1976年,在祝諶予的領導下,中醫科教授郭賽珊在國內率先成立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專科門診并擔任組長,由西醫內分泌學專家池芝盛和祝諶予共同出診,開創了中西醫聯合診治糖尿病新模式。
郭賽珊(左二)跟祝諶予教授(右二)出診
郭賽珊回憶:“池芝盛雖是西醫,但很欣賞中醫,于是我邀請池芝盛和祝老聯合出診,這是一項很有創新性的工作。”
“歷任中醫科主任如史濟招、張育軒、郭賽珊、錢自奮都是西醫出身學習中醫,祝老雖是中醫,但也曾學習西醫。我們背靠協和強大的西醫資源,又傳承了著名中醫施今墨、祝諶予的學術思想,走向中西醫協同之路是必然選擇。”吳群勵說。
2021年,《關于進一步加強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的意見》發布后,科室加速推進中西醫資源整合。2024年,協和中醫科憑借深厚積淀,被評為國家級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
從積極響應周總理的指示成立中醫科,到積極順應時代要求成為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協和中醫科始終走在中西醫協同的前沿。
02
四大模式,實現1+1>2的診療突破
如何有效利用強大的西醫資源,讓患者享受優質中西醫協同治療?聯合門診、聯合查房、多學科會診(MDT)、中西醫相互轉診是協和中醫科中西醫協同的四大模式。
早期中醫科糖尿病門診
中醫科主任吳群勵與老年醫學科主任康琳在中西醫協同老年病聯合門診共同出診 (孫良攝)
“我患有糖尿病20多年了,手腳由里往外透涼,而且還麻木疼痛。”53歲的岳大爺來到內分泌科門診,被確診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但使用西藥后改善不明顯,因此轉診至中醫科。吳群勵結合患者情況進行辨證施治,不久之后,患者手足冰涼及疼痛程度明顯減輕。
陳先生的老伴深受肺癌術后疼痛的困擾,如何減少止痛藥藥量是一大難題。緩和醫學中心主任寧曉紅與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劉奕在緩和醫學聯合門診聯合出診,為患者制定中西醫聯合治療方案。“兩位專家共同討論分析病情,給出治療方案,讓我們心里很踏實。” 陳先生說。
自2024年開始,中醫科就陸續與西醫科室合作開展包括內分泌科、腫瘤科、緩和醫學中心、臨床營養科在內的多個中西醫協同聯合門診,并且在北京協和醫院手機客戶端(APP)中新增了“中西醫協同聯合門診”模塊。
“開展聯合門診以及中西醫相互轉診是為了患者就醫便捷,也讓患者不擔心再掛號的問題,讓患者少跑路。”吳群勵說。
聯合查房則是另一項關鍵舉措。吳群勵介紹,科室曾經收治過一位86歲的糖尿病足潰瘍患者,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中醫科聯合皮膚科、腎內科、內分泌科、血管外科等共同為其制定中藥、手術、抗感染等中西醫聯合的治療方案,療效很好。
當面臨重大疑難疾病時,多學科會診能力挽狂瀾。31歲的樸先生因糖尿病、高血壓入院,沒有心臟相關癥狀,但檢查發現他患有心肌病(肥厚伴擴張),可能有猝死風險。中醫科迅速集結心內科、內分泌科專家進行多學科會診,科室專家均給出了專業的意見,調整了降糖、降壓治療方案,保護患者的心功能,規避用藥及疾病風險。
“中醫最大的優勢在于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中西醫優勢互補,為患者帶來最好的就診體驗和最受益的治療方案,這就是我們的目的。” 吳群勵說。
北京協和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王穎軼表示,在聯合查房中,西醫提供現代醫學的診斷和治療建議,中醫則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提出中醫辨證治療的方案。這種協作模式不僅提高了治療效果,還提升了患者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此外,北京協和醫院結合實際工作,根據中醫藥學科特點量身制訂差別化績效考核指標,如將MDT(多學科會診)門診、聯合門診、診間轉診等納入有效門診單元等,并將中西醫協同聯合查房及聯合會診納入醫院管理制度中。
03
人才筑基,鍛造能中會西的復合型人才
“經過中醫科的培訓,我一點都不擔心值班了。”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住院醫師白穎是2023年剛入職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的新人,從學術型博士畢業后直接上臨床的她坦言,“內心還是有些忐忑。”
得益于協和中醫科的“魔鬼”式訓練,大概3個月后她就完全具備了獨立值班的能力。
這3個月她是如何度過的?白穎回憶:“我們科室每周一中午進行‘三基’培訓(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內容不僅覆蓋常見病的中西醫診療,還包括了院內感染的防控等,培訓內容既貼合臨床又注重中西醫結合。”
跟診是協和中醫人的必修課。每周1~2天,住院醫師需要跟隨高年資的醫師在門診學習辨證論治思路。
為提升新入職醫師的急危重癥臨床救治能力,中醫科還開展了一系列的急救課程,包括心肺復蘇(PCR)、嚴重過敏反應、急性心衰等急救措施。“與上學時不同,這次的培訓側重于讓我們判斷患者急救的時機,我們從搶救的‘參與者’變為‘主導者’。”白穎表示。
此外,寫病歷也是新手醫師的必備技能之一。協和有三大寶——教授、圖書館和病歷。協和中醫科創建了中西醫結合模式的病歷書寫,并且對病歷的要求堪稱嚴苛。白穎介紹,西醫部分要嚴格遵照協和的西醫病歷要求,住院醫生記錄病程要有自己的診治思路分析;中醫部分要詳述四診信息、辨證分析、理法方藥。
這一系列的訓練讓白穎迅速完成了從科研博士到臨床住院醫師的轉型。如今,白穎已經成為北京協和醫院青年后備人才。
目前,中醫科人才隊伍龐大,包括郭賽珊、錢自奮、梁曉春、吳群勵等。科室的博士有25人,占科室總人數75%。
談及中西醫協同人才培養的意義,吳群勵表示,一個學科要發展,人才是動力。中西醫協同人才的培養就是希望中醫科的人才中西醫診治水平都要強起來,成為能夠“兩條腿走路”的復合型人才。“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隊伍能力不足,沒有奉獻精神,再好的目標都無法實現。”吳群勵說。
中醫科始終以“勤求古訓、融匯新知、誠于品德、精于專業”為準則,通過中西醫協同創新,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診療方案。未來,協和中醫科將致力于與西醫科室合作,挖掘中醫典籍,總結臨床經驗,形成可推廣的協和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并開展高質量循證醫學研究及進行新藥研發。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許嶺翎表示,中醫與西醫的理論基礎不一樣,因此要多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研究,摸索出真正解決臨床問題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
在這座古老與現代交融的醫學殿堂里,協和中醫科帶動全院中西醫協同,用實力證明中西醫協同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通過歷史傳承、模式創新、人才培養,讓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碰撞出新的火花。
I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編輯|薄荷 視覺|花椒
-活動預告-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