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春光正好,人們的戶外賞景游玩活動增多。到公園、郊外的草地、水域暢玩時,潛在的危險可能就在身邊:天上飛的風箏、不起眼的小蟲子、空氣中的花粉、會“咬人”的植物......都會變成“健康刺客”。春日出游,這些戶外“隱形殺手”千萬要當心。
風箏線:會飛的“鋼絲鋸”
放風箏是春天外出游玩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風箏高飛,繃緊的風箏線卻暗藏危險,稍有不慎,就可能成為傷人的“利器”。
圖源:泰州消防
——如何安全放風箏?
?選擇空曠場地
盡量選擇空曠人少的場地,如公園、小山丘上、河川旁。電線、高壓線、鐵路沿線、高樓頂等地方,絕對不可以放風箏。風箏不宜放得太高,以免失控。
?戴上防護手套
放大風箏時,最好戴上防護手套;一旦遇上大風或風箏被纏的突發情況,盡早放手;建議選擇滑輪式線圈,不要使用手工繞線的線板,以免風箏線纏繞手指受傷。
?選擇有顏色的風箏線
使用有明顯顏色的風箏線,避開建筑物和樹木。小孩子放風箏時一定要有大人監護,選擇適合兒童的小型風箏。
?收好風箏線
如果風箏掛在樹上無法取下,不要一走了之,要及時剪斷風箏線,避免懸浮的風箏線繃緊后傷及路人。剪斷的風箏線也不要隨手亂扔,以免誤傷行人。
?尋求專業幫助
風箏一旦纏繞在電線上,不要自己爬電線桿去取,也不要用東西敲擊電線,以免引發火災或觸電。應及時報告所在地有關管理部門或供電部門,由專業人員清除電線上的風箏。
?關注天氣情況
風大時要及時收線,降低風箏高度。遇到雷雨天氣及時收線,避免被雷擊。
血吸蟲:藏在水里的“健康殺手”
春季氣溫回升,一些人在郊外游玩時會釣釣魚、玩玩水,但要當心被血吸蟲盯上。
血吸蟲是一種寄生蟲,被它感染后會得所謂的“大肚子病”,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一旦接觸含有血吸蟲尾蚴(幼蟲)的水體,只需短短10秒,蟲子就可通過皮膚黏膜鉆入人體內引發感染,其中,釘螺是中間宿主,能生產致感染的尾蚴。
血吸蟲生活史(圖源:中國疾控中心)
被血吸蟲尾蚴侵入后,通常會經過30~60天(平均40天)潛伏期才開始發病,早期會出現咳嗽,易誤診為感冒。
——典型癥狀:
發熱、皮疹,腹痛、腹瀉、嘔吐、肝脾腫大,嚴重者可出現消瘦、貧血、營養不良、腹水等,甚至死亡。
——如何預防血吸蟲病?
圖源:南昌安義發布
感染血吸蟲病的直接原因是接觸了含有血吸蟲尾蚴的水體。因此,不接觸疫水、安全用水是預防感染的關鍵。
?時刻注意岸邊是否有相關警示標語!盡量避免在有釘螺孳生或存在不確定風險的江、湖、塘、溝渠等水體游泳、戲水、洗衣、捕魚;
?因生產、生活和防汛等需要不可避免接觸疫水時,應通過穿戴防護用品(膠手套、膠鞋、膠衣、膠褲等)、涂抹防護霜(劑)、預防性服藥等方式預防感染。
——如果感染如何治療?
接觸疫水后若出現發熱、腹瀉等癥狀,應主動到醫院或血吸蟲病防治機構告知接觸史并進行檢查。
圖源:南昌安義發布
吡喹酮是目前唯一在血吸蟲病流行區廣泛使用的高效、低毒、使用方便的口服抗血吸蟲藥物。如果確認感染,應謹遵醫囑服藥,加強隨訪。
花粉過敏:春日的“隱形攻擊”
春花爛漫,但不少人出現了打噴嚏、流鼻涕、皮膚紅腫瘙癢……這都是花粉過敏的“信號”。
圖源:新華社
野蜂:致命的“蜇人刺客”
春天野蜂活動頻繁,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蟄,甚至引發過敏性休克。
圖源:健康中國微博
——如果被蜇傷,緊急處理“四步法”:
如被蜂類等昆蟲蜇傷,早期處理非常關鍵。
拔刺有講究。蜜蜂蜇人后,毒刺常殘留在皮膚,需用鈍頭鑷子水平刮除。切忌用手指擠壓,否則會加速毒囊收縮,注入更多毒液。特別是類似擠牙膏的動作,會讓毒素傾巢而出。
中和毒液。蜜蜂毒液呈酸性,可用肥皂水清洗;胡蜂毒液為堿性,需用食醋濕敷。若無法分辨蜂種,生理鹽水沖洗是最穩妥的選擇。
冷敷止痛。用冰袋間歇冷敷(每次冷敷10~15分鐘),可使局部血管收縮,減緩毒素擴散速度。但需注意避免凍傷,可用薄毛巾包裹冰袋。
及時就醫。輕度過敏,應立即服用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等二代抗組胺藥,外涂糖皮質激素軟膏。一旦有呼吸困難、呼吸聲音變粗、帶有喘息聲音或出現頭痛、嘔吐、心悸、胸悶、四肢無力、手腳冰涼、腰痛、尿量減少、瘙癢加劇、血尿等情況發生,請立刻就醫。
老舊秋千:潛藏的“危險炸彈”
草地上、公園里的秋千是孩子們的最愛,但銹蝕的鏈條與松動的螺絲,就像一顆顆 “危險炸彈”,隨時可能因不堪重負或連接失效,在孩子玩耍時引發鏈條斷裂、秋千側翻等意外。
玩秋千前用“一搖二看三摸”法自檢:
搖:用力搖晃座椅,檢查牢固度。
看:仔細查看連接處有無裂縫、松動。
摸:摸摸地面緩沖層是否塌陷。
會“咬人”的植物和昆蟲要當心
野外活動時,皮膚可能還會接觸到一些會“咬人”的植物。
蕁麻,人稱“蝎子草”,如果不小心被它刺到,皮膚就會產生刺痛、瘙癢的感覺,伴隨著難忍的灼燒感。
那些看起來溫和的植物,比如漆樹,乍一看與香椿芽較相似,實際上它的汁液中含漆酚,稍不留神就會引發過敏性皮炎,厲害的話皮膚上的紅斑會出現,甚至發展為水泡和潰爛,嚴重情況會伴有低熱、頭暈等全身癥狀。
隨著氣溫回升,各種昆蟲開始活躍,其中一些可能是致命的。
圖源:廈門日報
隱翅蟲,體內含有強酸,沾到皮膚可能引發皮炎。
蜱蟲則分泌有害物質,輕則發熱、瘟痢,重則引發多器官衰竭,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那些迷人花香中藏著的恙蟲,看似無害,實則來襲時會帶來嚴重的疾病,高熱、紅腫,讓人望而生畏。
毒野菜:美味的“陷阱”
春季野菜生長旺盛,挖野菜是不少人的踏青必備項目。但千萬要擦亮眼睛,別隨便采摘,很多人以為“煮熟就能去毒”“小動物能吃的我們也能吃”,這種認知是錯誤的。
4月是有毒野菜引起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的高發季節,中毒癥狀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多見,有些可以引起過敏癥狀,嚴重的可出現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如:毒芹、狼毒草等)。
——識別有毒野菜有技巧:
?聞氣味。具有特殊刺激氣味的,絕大多數有毒。
?看漿液。根、莖、葉等被折斷后有特殊漿液或黏液質出現的,多數有毒。
?看沉淀。煮熟后的野菜水中加入濃茶,如有大量沉淀產生,說明可能含有生物堿和重金屬鹽等成分。
?看泡沫。將煮熟的野菜水放入杯里用力搖,如果產生大量泡沫,說明植物體內可能含有皂苷類成分,表示它可能有毒。
文案:王瑩、馮文雅
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中國疾控中心、國家應急廣播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