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批招牌鬧劇措辭激烈,紀委介入后會怎樣?
當權力把手伸向商鋪招牌時,產生的副作用有這么幾點:
撕掉了城市煙火氣。
打碎了商戶飯碗。
透支了政府公信力。
三河因為“三色禁令”為全國知名,在國內的輿論評判里,確實成了一個“破壞營商環境”的負面樣本。
三色禁令把三河送進了營商禁區,這話或許并不夸張。為此,人民網記者在實地采訪后發出評論:強換商戶招牌,當心砸了營商招牌。
人民日報人民網的報道更能體現事件的重要意義,實際上也定義了它的荒唐性,可能也預示了事件的未來走向。
這之前,雖然“三色禁令”被眾多媒體炮轟過,但南方都市報的報道最直接:不處理亂拍板的人,折騰店鋪招牌的歪風就永不會停。
在“三色禁令”惹眾怒的背后,其實是屢禁不止的荒唐與現實的直接沖突,是街道審美與商戶生存PK的燃點爆發。
按理說,政府以打造營商環境為要,但當跟招牌干上了時,確實會對營商環境構成傷害。
這個基本道理三河市不應該不明白,畢竟,前面有很多城市因為這事翻車,這么多的案例就沒有被警示和借鑒嗎?
但為什么還是要跟招牌干上呢?其中的玄妙之處或許值得關注。
當廊坊市紀委明確介入以后,或許會給出一個調查結果。
有調查顯示,招牌統一后商家營業額會降低30%,這基本印證了另一個數據:63%的消費者表示千店一面會降低消費欲望。
看來,跟招牌較勁這事不僅能壞了營商環境,最直接的后果是能砸了小微商戶的飯碗。
所以這事的后果還真不好說究竟會如何。
招牌怎么弄確實應該把選擇權還給市場,否則就是權力在任性,過界就有可能被追責。
我要的不過是在自己的招牌上放個蒸籠圖案,這都不允許,還談什么營商環境?
當商戶發出這樣的慨嘆后,就別指望這個地方的經濟會發展起來了,要知道,只有百花齊放才是活力的表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