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北疆牙克石這片廣袤大地上,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無數的奮進故事。從大興安嶺莽莽森林,到中東鐵路沿線的紅色印記;從冬季銀裝素裹的冰雪奇景,到尋常巷陌間的群眾歡歌笑語,北疆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出一幅多元而絢麗的文化圖景。森林文化、紅色文化、冰雪文化……每一種文化都獨具特色,它們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北疆文化的深厚內涵。牙克石融媒開設“尋跡北疆文化”專欄,讓我們一起探索北疆文化的多元魅力,感受這片土地的獨特精神力量。
北疆文脈,源遠流長。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碰撞融合,“北疆文化”品牌迸發出無限活力。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廣袤大地上,牙克石以其獨特的地理坐標與多元文化交融,構建起北疆文化體系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坐標。作為呼倫貝爾草原與大興安嶺林區交匯的明珠,這里的文化基因既鐫刻著游牧文明的豪邁,又流淌著林業開發的智慧,更閃耀著多元文化共生的和諧光芒。非遺記憶、手工智慧、飲食風俗與群眾文化編織成璀璨的文化錦緞,在保護與傳承中詮釋著傳統與現代的共生之道。
非遺傳承:歷史的記憶密碼
牙克石市作為大興安嶺林區的文化中心,現有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項目,涵蓋傳統技藝、語言文學與民族手工藝。這些非遺項目既有穿越時空的技藝瑰寶,也有亟待喚醒的文化記憶, 是牙克石歷史文化的見證者。
漫步在牙克石的歷史長河中,享有中國東方“波斯”地毯美譽的手工打結漢宮羊毛地毯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從洗毛的輕柔、紡紗的專注、染色的精妙、圖案設計的奇思,再到手工編織時的一針一線,都凝聚著匠人們的心血。其每平方英尺經、緯線各150道,圖案巧妙融合了西亞風情與中國傳統裝飾花卉的神韻。
牙克石林業生產行話,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謠,記錄了這座城市的林業發展歷程。自1901年中東鐵路在牙克石建立車站起,林業工人在生產和生活中,逐漸積累和總結出了近百條常用行話。這些行話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動地描繪了林業生產的場景。它們不僅是工作中的交流工具,更是研究牙克石林區開發歷史的重要資料,為后人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自治區非遺項目藍莓扎染技藝以大興安嶺野生藍莓為天然染料,其色澤深沉典雅,既保留傳統工藝精髓,又契合當代健康審美,產品遠銷歐美市場。木雕傳統制作技藝、石頭畫技藝、樹皮雕刻、秸桿作畫、木珠編織……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歷史長河中。它們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遷,承載了先輩們的智慧結晶和情感記憶。
手工文創:指尖上的藝術綻放
眾多散發著獨特魅力的手工藝術,來自民間手工藝家協會的能工巧匠正在演繹牙克石現代版的“百工圖”。點滴細流匯聚起北疆文化的一磚一瓦,方寸之間彰顯匠人對細節和技藝的不懈追求。
皮雕作品利用植鞣牛皮可雕可塑的特性,將傳統與現代手工雕刻技藝結合,以厚重的年輪、輕盈的樹葉、有靈性的馴鹿等為元素,設計制作出兼具北方地域和民族特色以及時尚風格的作品。純手工創作賦予作品獨特性和唯一性,每件作品都成為可觸摸的生態史詩。
羊毛氈手工作品通過羊毛氈匠人用3000次戳刺將羊毛變成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手工藝品,遠銷海外的訂單印證著傳統技藝的當代價值。
位于豪德商貿城的手工文化創意基地,聚集了多位民間手工藝家,形成“產學研”一體化平臺。面對機械化生產的挑戰,牙克石手工藝術通過“跨界融合”開辟新徑,不僅研發民族服飾、根雕等傳統手作,更探索“文化+旅游”融合路徑,推出扎染體驗、木雕課程等文旅產品,年接待研學團隊超萬人次。“匠人+品牌+產業”的模式,使林間技藝轉化為具有地域標識性的文化符號。
飲食文化:山林饋贈的味覺密碼
牙克石飲食文化融合森林生態與民族風情,形成獨特的“林都味道”。“林都六大把”以手把羊肉、手把牛肉、手把豬肉、手把驢肉、手把馬肉、手把鹿肉六種肉類為主,搭配野生韭菜花,彰顯游牧民族豪邁性格;“八大燉”則以黃豆燉卜留克、野豬肉燉粉條、小笨雞兒燉蘑菇、柳蒿芽燉排骨、牛肉燉蘿卜、老山芹燉土豆等八大燉菜,詮釋林區冬季飲食智慧。
大興安嶺的豐饒物產的深度開發更添文化厚度。大興安嶺原始森林孕育了藍莓、紅豆、沙棘等30余種野生漿果和黑木耳、猴頭菇、榛蘑等20余種菌類,采用“生態采摘+深加工”模式,既保護資源又創造價值。
群眾文化:全域共享的精神家園
牙克石市積極構建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188個文化陣地年均服務群眾20萬人次,已形成“美麗牙克石”藝術匯演、元宵節花燈會、“唱響北疆”合唱展演等品牌活動。2024年,以“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為主題開展96場群眾性文化活動,通過烏蘭牧騎“紅色文藝輕騎兵”深入社區、村屯,讓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暢通無阻。
冰雪季期間,非遺展演與冰雪賽事交相輝映,藍莓廣場的非遺展銷成為冬日里的文化熱點。而遍布城鎮的草原書屋、公益電影放映,則為群眾提供了觸手可及的精神食糧。“傳統+現代”“城市+鄉村”的全域文化生態,讓北疆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成為滋養城市精神的源泉。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牙克石正以非遺為根、手工為魂、美食為媒、群眾文化為紐帶,構建了北疆文化傳承發展的“牙克石模式”。從山林深處的技藝傳承到城市廣場的歡歌笑語,從舌尖上的山野風味到指尖上的藝術表達,當傳統技藝遇見現代思維之時,牙克石市正努力讓北疆文化“活”在當下、“火”在民間、“融”在時代,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化遺產的存續,更是一個民族文化基因的永恒躍動。
《尋跡北疆文化》系列報道
總策劃:高華
總監制:肇慧茹
監審:劉暢
文字:鄭曉曄
制作:張金峰 趙宗杰
編輯:張金峰
編審:趙宗杰 張革
終審:劉暢 雷建軍
總監制:肇慧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