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這個詞每個人肯定都很熟悉。
1
“消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比如:
東漢·王符的《潛夫論·浮侈》::“此等之儔,既不助長農工女,無有益于世,而坐食嘉谷,消費白日。”這里的“消費”有消磨、浪費的意思。
《宋書·恩幸傳·徐爰》:“比歲戎戍,倉庫多虛,先事聚眾,則消費糧粟。”這里的“消費”指毫無意義的耗費或浪費。
早期英文中也有相似的含義。
消費的對應英語(consume,名詞consumption)一詞可追溯至拉丁文“consumere”,意為“消耗、吞食、浪費”。14世紀進入英語后,早期用法多含貶義,如“毀滅、耗盡”,常與資源浪費或道德批判關聯。
2
從18世紀中后期開始,隨著工業革命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英語中“消費(comsumption)”的詞義逐漸褪去貶義的屬性,慢慢地成為與生產相對的中性概念,指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活資料的消耗。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目的”,強調消費對經濟的終極意義。這一觀點揭示了市場經濟的根本意義在于,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而不是簡單地增加物質產品的數量。同時,斯密認為,重商主義者將生產本身視為目標,忽視了消費的重要性,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馬克思理論中,把消費進行了二元劃分,生產消費(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消耗)與生活消費(滿足個人生活需要),并指出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它不僅推動生產的發展,還調節勞動力的分配,同時也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源泉;反作用包括促進作用和阻礙作用,因此不能把消費反作用于生產等同于消費促進生產(對于這個觀點本文不做評價)。
在漢語中,具有近現代經濟學含義的術語“消費”一詞,源于日語對英文“consumption”的翻譯“消費”(見1877年《經濟小學》譯著)。(注:該信息來自網絡,此處存疑)
3
凱恩斯于20世紀30年代將消費的概念引入宏觀經濟框架,提出“消費支出”、“邊際消費傾向”等概念,確立其作為經濟增長核心變量的地位。
凱恩斯的邊際消費傾向概念是在他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的。他認為,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也會增加,但增加的消費量相對于增加的收入量來說會逐漸減少。這種現象被稱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
凱恩斯認為,人們的消費決策不僅僅受到當前收入水平的影響,還受到對未來收入預期、財富積累、儲蓄動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20世紀中期后,西方進入后工業時代,消費從生產附屬轉變為社會主導行為。關于“消費”這個概念的含義,法國學者鮑德里亞提出“消費是符號價值的操縱”,商品成為身份、地位和文化認同的載體。
社會學家凡勃倫在《有閑階級》一書中描述了炫耀性消費現象,富裕(權貴)階級通過對物品的超出實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費性、奢侈性和鋪張浪費,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錢財力和社會地位,以及這種地位所帶來的榮耀、聲望和名譽。
凡勃倫通過對炫耀性消費現象的研究,揭示出奢侈消費不僅是物質需求,更是社會階層區隔的手段。
這些與消費主義的興起有什么關系,不得而知。
4
清代之前的中國社會,不存在任何現代經濟學意義上的消費。
“遍地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宋·張俞《蠶婦》),幾乎是自秦到清所有朝代的真實寫照。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無論是盛世還是亂世,有能力消費的人廖廖無幾,除了皇帝、官僚及極少數的權貴階層。整個社會,所有的消費都是圍繞著皇帝及其周圍的人進行的。
社會中絕大多數的普通人(牛馬),除了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外,根本沒有任何的消費。“遍地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不是養蠶人不想穿羅綺,是因為羅綺是消費,養蠶人根本就沒有能力消費。
還有的時候,“四海皆閑田,農民尤餓死”的現象比比皆是。這種時候,牛馬們連生存都無法保障,更談不上消費。
從某種意義來說,牛馬的日常消耗不能叫做消費,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它只是維持“再生產”的“必要投資”,跟給機器設備加機油或者給汽車加油是一個道理。(本段純屬調侃)
或許,古代中國“重農抑商”僅僅只是一種結果,而不是原因?
或許,古代中國無法發展出繁榮的商業和市場經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5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三個人,達龍·阿西莫格魯、西蒙·約翰遜和詹姆斯·A·羅賓遜。他們通過研究歷史上殖民者國家的制度,發現其對國家經濟的根本性影響,最終得出了制度是第一生產力的結論。
這三位經濟學家通過大量的資料分析和反復論證,表明了國家制度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也證明了良好的國家制度是讓國家經濟向好發展的重要動力,反之則會讓國家的經濟陷入停滯之中。
這三位經濟學家所做的研究,明確了包容性制度和掠奪性制度對國家發展所產生的截然不同的影響。包容性制度,指的是那些能夠促進社會廣泛參與、保護版權,并且能夠給社會提供公平競爭的制度;掠奪性制度則恰恰相反,是通過少數人控制,利用他們手中的權利掠奪資源和財富的一種制度。
他們通過研究還發現一個規律,包容性制度根本就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通過長時間的社會斗爭和政治改革才能建立。
只有通過政治改革,對于權利分配體制重新打破后再重新分配,從而才可能為經濟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這也是國家實現轉型的重要過程。
6
一個國家想要讓所有的人都具有消費能力,應當怎么辦呢?
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