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刊發兩篇重要文章闡釋文物保護的重要意義。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已于3月1日起施行,明確基本建設、旅游發展必須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
筑牢文物“應保盡保”法治屏障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一件斑駁的小炕桌總能吸引許多參觀者駐足。就是在這張小炕桌上,毛澤東同志寫下了氣吞山河的名篇——《沁園春·雪》。
革命文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2024年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在總則增加規定:“對與中國共產黨各個歷史時期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和偉大建黨精神等有關的文物,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加強保護。”
作為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文化領域法律,文物保護法自1982年頒布實施以來,歷經2次修訂和5次修正,對加強文物保護、規范文物管理、促進文物合理利用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已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將實踐中成熟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律規定,有針對性地解決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梁鷹介紹。
圖①:位于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西部機場博物館內,國家一級文物秦公镈在珍寶館展出。曹欣攝(人民視覺)
圖②:文物保護修復人員在清除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上的附著物。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攝
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
從空中俯視,秦直道宛如一條巨龍靜臥于低草密林之間。
秦直道全長700多公里,其遺址對研究我國古代交通史及秦代歷史具有重要價值。然而,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的一段秦直道遺址卻遭到了破壞。2009年至2020年,某煤礦和煤炭公司在秦直道遺址本體上進行煤炭生產作業,造成3214.01米秦直道遺址被毀。
“研判認為,某煤礦和煤炭公司的生產作業行為造成秦直道遺址被毀壞,損害了公共利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達拉特旗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但其在工程建設文物前置審批工作中把控不嚴,檢察機關為此發出檢察建議。
收到檢察建議后,達拉特旗人民政府積極推動秦直道遺址保護工作,申請專項文物保護資金,加強文物管理力量;嚴格落實工程建設文物前置審批制度,完善相關流程,累計督促完成611個建設項目文物考古調查和前置審批手續辦理。
“雖然行政機關已經履職,但秦直道遺址毀損多年,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持續處于受侵害狀態。”達拉特旗人民檢察院為此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要求違法行為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最終,法院支持了檢察機關的訴訟請求。
“總結近年來各級人民檢察院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實踐經驗,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增設了檢察公益訴訟條款,為檢察機關履職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據。”最高檢公益訴訟檢察廳負責人介紹,今年最高檢已部署開展“大運河沿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公益訴訟監督活動,還將指導各級檢察機關結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開展石窟寺、傳統村落、革命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專項監督活動。
當前,文物安全形勢總體向好,但仍有一些地方沒有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城鄉建設、旅游發展的關系。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明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重視文物保護,正確處理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系,確保文物安全;明確基本建設、旅游發展必須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嚴格落實文物保護與安全管理規定,防止建設性破壞和過度商業化……
“通過法定程序使‘保護第一’確立為不可挑戰的國家意志,通過法律保障黨的政策有效實施,標志著我國文物事業進入依法治理新階段。”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金瑞國說。
推動文物活化利用
通體如冰般剔透玲瓏,腹部雕飾對稱兩組蟠螭和鋪首銜環耳,蓋頂雕飾四條小蟠螭……近日,被網民們稱作“小粉爐”的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蓋爐,從“本單位”南京博物院“出差”至鎮江博物館,吸引不少人前往打卡。如今,“到博物館去”正成為社會新風尚,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心頭好。
如何更好讓文物活起來?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進一步加強文物價值挖掘闡釋,推動文物活化利用。
“一是明確國家支持和規范文物價值挖掘闡釋;二是明確博物館、紀念館、文物保管所、考古遺址公園等有關單位應當結合參觀游覽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文物保護宣傳教育活動;三是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動不可移動文物有效利用。”梁鷹介紹。
此外,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還明確,為保護不可移動文物建立的博物館、紀念館、文物保管所、考古遺址公園等單位,應當加強對不可移動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講解;博物館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公眾開放,合理確定開放時間和接待人數并向社會公布,采用多種形式提供科學、準確、生動的文字說明和講解服務。
在重慶,走進大足石刻景區的8K球幕影院,這里座無虛席。歲月流轉,古老石刻穿越千年風霜,借助數字之翼讓大足石刻的文物與游客產生互動,讓游客體驗變得更生動有趣,更鮮活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2022年實施的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寺數字化保護工程,利用三維掃描、多光譜技術、數字近景攝影測量技術等,對大足石刻22處中小型石窟223個龕窟基礎信息進行數字化采集與留存,為大足石刻后續保護修繕、考古研究、傳承利用等工作提供數字支撐。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強調數字化、信息化等技術手段在文物保護中的作用,規定“國家加強文物保護信息化建設,鼓勵開展文物保護數字化工作,推進文物資源數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順應了現代科技發展趨勢,為文物的長期保護、修復和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織牢織密文物安全保護網
在景區刻字留言違法嗎?一則案例給社會公眾以警示。
因為迷信在名山上涂寫文字“可改變運勢”,張某方、李某香二人在泰山石刻上大量進行涂寫,造成破壞點37處。經鑒定,涂寫行為對“泰山古建筑群”“泰山盤路古建筑群”的本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壞,對上述古建筑群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人民法院審理后,以故意損毀文物罪判處張某方、李某香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支持檢察機關所提公益訴訟請求。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護的紅線、底線和生命線。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加大對違法行為處罰力度,與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處分責任等相銜接,共同織牢織密文物安全保護網,增強法律威懾力。
“細化處罰層級和處罰對象,大幅提升罰款金額,對造成文物損壞且情節嚴重的違法行為,將最高罰款額增加到單位最高罰款1000萬元;明確文物行政部門在依法實施監督檢查時可以采取的行政強制措施。”金瑞國介紹,這些規定都旨在進一步筑牢文物“應保盡保”的法治屏障。
“當前法人違法、盜竊盜掘、火災事故等文物安全風險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文物安全責任落實不到位,安全防范措施不完善,安全檢查和執法巡查不到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依然存在。”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副司長張后武表示,下一步,將按照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相關要求,加大文物違法案件督察督辦力度,持續深入推進打擊防范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全面排查整治文物安全風險隱患,提升安全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堅決筑牢文物安全防線。
文物保護離不開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如何多措并舉,廣泛凝聚起全社會力量保護文物?
多年來,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志愿者在保護不可移動文物、歷史文化名城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明確公民、組織可以提出核定公布文物保護單位或者登記公布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建議;明確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對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志愿者等參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給予指導;等等。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單位以及各地方要抓緊制定、及時出臺文物保護法配套規定,進一步明確、細化法律有關要求,提高文物工作法治化水平。”梁鷹說,要加強法律解讀和宣傳引導,讓法律實施各相關方面、有關人員都知曉、理解、熟悉法律規定的內容,推動法律全面有效落地實施,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
全國人大代表、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
尋找文物保護和利用的平衡點
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金山嶺長城。 周萬平攝(人民視覺)
去年,游戲《黑神話:悟空》火出圈,帶動了山西文旅發展,小西天、鐵佛寺等許多文物保護單位都成了熱門景點。不過,隨著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文物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
“游戲的影響力巨大,在山西就有20多處景點被帶火。山西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開通旅游公路,串聯起全省大部分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同時,文旅熱也給文物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全國人大代表、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說。
杭侃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配套設施跟不上,游客體驗不好;部分國保單位研究闡釋不足,一些自媒體傳播還存在常識性錯誤,誤導大眾。長期工作在一線,旅游旺季時云岡石窟、懸空寺等地的壓力,讓杭侃深有體會。“比如懸空寺,排隊時間長,承載人數有限,一旦有人突發疾病,十分危險。”杭侃認為,有關部門要找到文物保護和利用之間的平衡點,推動文物單位分級有序開放,并在這個前提下優先做好文化闡釋工作。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杭侃針對“分級評估、有序開放”提出了相關建議。“文物部門不能被動應對,要主動作為。”杭侃表示,要根據旅游的基本要素,對文物保護單位科學分級評估,確定哪些適合開放。像一些文物保護單位空間較為狹窄,應以保護為主;云岡石窟這樣的熱門景區,則要科學評估承載量,實現保護和利用的平衡。
“一些文物一旦受到損害,就是不可逆的。”杭侃同時舉例說,文物保護中還有另一種情況,“我去古村落調研,村民反映文物影響發展。我實地查看后發現,村子里并非全是古建筑,一些近代建筑被納入保護范圍,村里房屋不能翻修,村民生活受到影響。”
此外,杭侃十分重視文物價值的闡釋。他指出:“很多國保單位的研究不足,學術成果少,難以向大眾展示其文化內涵。必須加強研究闡釋,讓游客在旅游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杭侃認為,當前各地積極回應社會需求、推動文旅融合,這也給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要進一步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實現文化遺產的代際傳承。”
來源:《人民日報》2025年4月10日第18版
記者:魏哲哲 鄭洋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