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繪畫藝術長河中,工筆畫以其細膩的筆觸、嚴謹的造型和豐富的色彩表現,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當代中國工筆畫壇,呈現出“三足鼎立”的格局,馮大中、劉淼瀚、何家英三位藝術家分別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獨樹一幟。
中國工筆畫壇“三足鼎立”格局
21世紀中國工筆畫壇呈現“三足鼎立”格局,著名畫家何家英、劉淼翰、馮大中,成為中國工筆畫的三大代表性人物。
#畫人——何家英;《清暑四美圖》創下1380萬的拍賣記錄,成為工筆人物畫當代代表人物。
#山水、畫動物、花鳥、草蟲——劉淼翰;《羊》、《草蟲系列》創下了830萬美金的記錄,成為當代工筆動物、草蟲畫家代表人物。
#畫虎——馮大中;《虎》創下了805萬的拍賣記錄,成為工筆虎當代代表人物。
何家英、劉淼翰、馮大中,三人藝師藝友,分別為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當代工筆畫學會會長、共同引領著中國工筆畫的發展方向,當之無愧的中國畫壇工筆畫三大領軍人物
中國工筆畫壇“三足鼎立”,劉淼瀚成為藝術市場“原始潛力股”
劉淼瀚先生師承中美協副主席、解放軍美術創作院副院長李翔先生。與中國工筆畫學會創會會長林凡會長,第二任馮大中會長,肖玉田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美協副主席何家英都是藝師藝友的關系!經常在一起合作創作探討工筆畫傳承發展之精要,劉淼瀚也被工筆畫界稱為中國動物工筆畫之大家,尤以工筆羊、草蟲精到。被很多藏家推崇爭相收藏,在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等殿堂也都有永久收藏。
劉淼瀚憑借扎實的創作實力贏得業界高度評價。藝術評論家稱其為“極具潛力的原始潛力股”,這一評價不僅指向其作品的市場增值空間,更肯定了他對工筆畫當代轉型的探索——在傳統技法中注入現代審美,使古老藝術語言煥發新生。深得方家和收藏家高度認可,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市場“賣點”頗佳,“人氣”旺盛,載入數十部藝術典籍,散見與眾多報刊、雜志和專著,做到了市場與學術的雙重認可。2024年泰豐文化聯展中,其作品與眾多名家同臺,再次印證了他在當代水墨領域的學術地位。
1997年10月劉淼翰作品《羊》秋季義拍以人民幣580萬成交,自此被譽為最貴的動物畫家。
2005年5月中美友好交流展,劉淼翰草蟲系列展被美國最大的藝術品經紀公司:美國聯合精英經紀集團以830萬美金買斷,劉淼瀚藝術品正式打響國際市場,成為國際藝術品市場流通的中國奢侈品。
2006參加《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作品被中南海收藏。
2006年參加第六屆《工筆畫大展》
2012年八月受邀為十八大會場作畫。作品入選北京國際雙年展
2009年參加《全軍美展》,2012參加《建軍85周年全軍美術作品展覽》
2013年參加《第四屆中國畫展》
2014年《中國夢強軍夢軍事題材展》作品被中國工筆畫學會收藏。
2019年特邀參加中國工筆畫學會學術邀請展《精微.廣大中國當代工筆畫名家小副精品展》
2020年7月特邀作品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綠色時空”新時代主題性美術作品邀請展》2020年特邀參加中美術家協會邀請展《丹青盛會迎新春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23年9月中國美術家協會特邀作品參加《中國青年工筆學術提名展特邀作品展》,多次獲獎,深得方家和收藏家好評,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市場“賣點”頗佳,“人氣”旺盛,載入數十部藝術典籍,散見與眾多報刊、雜志,書畫作品作為禮品贈送給國際友人、并被多位部隊首長和省部級領導和軍隊高層人士及近百位藝術名流收藏,不少藝術評論家稱其為“極具發展潛力的實力派工筆畫家,是當今書畫藝術品市場的‘原始潛力股’,極具收藏價值。”
藝術評論
劉淼瀚,這位生于山東日照的當代工筆畫家,以其對“鄉情”主題的深耕細作,在藝術界獨樹一幟。他的作品不僅是鄉土記憶的視覺化呈現,更是一場關于生命、時間與情感的哲學沉思。通過細膩的筆觸與濃郁的彩韻,他將家鄉的草木風物升華為一種超越現實的藝術意象,構建了一個兼具懷舊詩意與理想色彩的“精神桃花源”。
劉淼瀚的創作核心始終圍繞“鄉情”,代表作如《家鄉記憶》《夢里家鄉》等,以石磨、老墻、柿樹、羊群等元素為載體,將個人記憶轉化為普世的情感共鳴。他筆下的羊群尤為引人注目——或奔跑嬉戲,或靜立凝望,既象征鄉土生活的質樸活力,又暗喻生命從繁盛到凋零的循環。這些畫面中,枯樹與石磨的“靜”與羊群的“動”形成張力,賦予作品滄桑感與哲思性,使鄉土敘事超越具象描繪,成為對時光流轉與生命本質的隱喻。
作為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與重彩畫研究院副院長,劉淼瀚的技法融合了傳統工筆的嚴謹與當代重彩的瑰麗。他的畫面構圖飽滿而富有節奏感,色彩濃烈卻不失和諧,如《鄉情》中湛藍的天空與金黃玉米的對比,既保留傳統水墨的意境,又通過礦物顏料的疊加增強視覺沖擊力。這種“氣旺神暢”的風格,既得益于他在中國國家畫院與清華美院的系統訓練,也源于其對生活細節的敏銳觀察——例如對羊群神態的精準捕捉,使畫面兼具寫實性與象征性。
劉淼瀚的繪畫藝術,是工筆與重彩的詩性對話,是記憶與理想的雙向奔赴,更是工筆彩韻織就的鄉愁詩畫。他以筆為犁,在宣紙上耕耘出一片精神的沃土,讓觀者得以在喧囂都市中回望那片永恒的“夢里家鄉”。這種創作,不僅是對個人情感的表達,更是對城市化進程中鄉土文化消逝的深情挽歌,為當代藝術提供了一條連接傳統與當下的美學路徑。
劉淼瀚坦言
,其作品中的家鄉是“夢中之鄉”,是對現實記憶的美學提純。他刻意剔除瑣碎與平庸,保留最溫暖的生命片段:母親的背影、童年的歡笑、秋收的喜悅……這種選擇并非對現實的粉飾,而是通過藝術重構,將個體經驗升華為集體鄉愁的載體。正如陶淵明的桃花源,他的畫作既是私人記憶的棲息地,也是現代人尋找精神原鄉的鏡像。
(王本平,學者,藝術評論家)
作品欣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