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很殘忍,心狠手辣,殺人如麻,我這人從來不做這種事..."
1990年,已過九旬的張學良接受記者采訪時,罕見地用這樣尖銳的詞語評價馮玉祥。
這位素有"少帥"之稱的民國風云人物,平日里待人接物都是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怎么一提到馮玉祥就變了臉色?
張學良與馮玉祥,兩位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歷史人物,究竟有著怎樣的恩怨情仇?張學良口中那個"殘忍""謊話連篇"的馮玉祥,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兩種風格的碰撞
張學良一生中最廣為人知的大事莫過于"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他與楊虎城扣押了當時的國民政府領袖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事變過程中,楊虎城主張除掉蔣介石,而張學良卻堅決反對。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事變和平解決后,張學良居然親自護送蔣介石飛回南京。
周恩來得知此事后,曾趕往機場勸阻,但為時已晚。結果可想而知,張學良一到南京就被蔣介石軟禁了起來,在此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他都失去了自由。
張學良這種"講究仁義"的處事風格,與馮玉祥形成了鮮明對比。
馮玉祥是個什么人?他身高六英尺,體格魁梧,皮膚古銅色,常年戴著《圣經》,因此被稱為"基督將軍"。
但就是這樣一個自稱信仰基督的將軍,卻有著讓人不寒而栗的一面。
1925年,曾任西北籌邊使、在蒙古問題上立下汗馬功勞的徐樹錚路過北京時,被馮玉祥的手下劫持并槍殺。原因非常簡單:當年徐樹錚干掉了綽號"屠伯"的陸建章,而這人正好是馮玉祥的舅舅。
在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以血還血"或許不算什么稀奇事,但提起馮玉祥對待叛變部下的手段,更是令人咋舌。
馮玉祥手下有個師長叫馬廷勷,因為投靠了張作霖和蔣介石,結果被馮玉祥逮住后,直接活埋了!這種殘忍的處決方式,即使在那個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也顯得格外駭人聽聞。
白崇禧在回憶錄中毫不客氣地評價道:"馮與故人不同,對將士從不以禮相待,用的都是暴力手段,部下如有觸犯,動輒罰跪。"
想象一下,那些身經百戰的將領們被迫像犯錯的學生一樣跪在地上,這種羞辱誰能受得了?
馮玉祥對部下的嚴苛和殘忍,使得他的許多舊部都對他恨之入骨。
據史料記載,當蔣介石想讓馮玉祥回北方指揮自己的舊部開辟第六戰區時,韓復榘、宋哲元、石友三等人紛紛表示反對,寧愿歸李宗仁指揮也不要繼續待在馮玉祥手下。
其中韓復榘曾挨過馮玉祥的軍棍,而宋哲元更慘,居然被馮玉祥用鞋底打過屁股。這種侮辱對一個堂堂軍人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
因此,張學良稱馮玉祥"心狠手辣"絕非空穴來風,正是基于馮玉祥這些“劣跡”,才有了他晚年對馮玉祥如此嚴厲的評價。
"謊話連篇"的基督將軍
除了"心狠手辣",張學良還說馮玉祥"謊話連篇"。
這話聽著刺耳,但仔細梳理一下馮玉祥的生平,卻不得不承認其中確有幾分道理。
馮玉祥最廣為人知的"謊言",莫過于他的"八次倒戈"。從1922年的灤州起義反清,到1930年的中原大戰反蔣,馮玉祥先后"背叛"了八個主子或盟友,有人因此將他和三國的呂布并稱,稱他為"倒戈將軍",這評語倒也不為過。
當然,這些"倒戈"中有些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如反對袁世凱稱帝、支持北伐等。但也有一些純粹是為了爭奪地盤和權力,暴露了他軍閥割據的本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的北京政變。
當時馮玉祥和吳佩孚聯手,與張作霖大軍在山海關一帶激戰數日,一時間難分勝負。然而,關鍵時刻,馮玉祥卻在北京發動政變,直接切斷了吳佩孚的后路。
吳佩孚萬萬沒想到自己會被盟友背叛,最終在前有張作霖、后有馮玉祥的夾擊下,吳佩孚大敗而逃,從此,他的軍事聲望一落千丈,再也無力與其他軍閥爭雄。
更有意思的是,這次政變表面上看是馮玉祥的"獨立決定",但據史料記載,馮玉祥在此之前收了張學良五十萬元,這筆交易居然還是通過一位美國牧師牽線搭橋的!
這位整天捧著《圣經》裝模作樣的"基督將軍",背地里卻干著收錢辦事的勾當,說出來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除此之外,馮玉祥的"謊話連篇"還體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有個小故事很能說明問題:他曾在吳佩孚五十歲生日時,送了一壇普通的清水,卻謊稱是"宮廷玉液"、"圣水"。
當吳佩孚問及水的來源時,沒想到,馮玉祥竟然大大方方地承認這只是從營地里舀來的普通水。這種惡作劇式的欺騙,不僅顯示了他的輕浮性格,更反映出他對別人的不尊重。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馮玉祥還曾被人指控從紫禁城拿走了不少寶貝。
據李宗仁在回憶錄中透露,馮玉祥把溥儀從皇位上趕下來后,偷拿了宮中不少寶物。
為了掩人耳目,他還在故宮安排了一場滑稽的"表演":讓雜役們集體高喊"馮將軍是清白的,沒拿故宮一針一線"。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行為,當場就有很多人忍不住笑出了聲。
如此種種,難怪張學良會說馮玉祥"謊話連篇"了。
郭松齡事件的始末
除了馮玉祥本人的品性外,張學良對馮玉祥的深惡痛絕,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郭松齡事件。
郭松齡是誰?
他是東北講武堂的老師,是張學良的授業恩師,也是張作霖的心腹愛將。
張作霖極其信任他,甚至把自己親自培養的精銳部隊交到他手中指揮。
這支部隊對張作霖而言意義非凡,他曾私下表示這支部隊將來是要留給張學良的,相當于給兒子準備的一份珍貴軍事"遺產"。
說起張學良和郭松齡的關系,那就更非同一般了。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兩人之間還發生了一段堪比"蕭何追韓信"的佳話。
當時戰況緊急,張作霖便指派郭松齡前去支援姜登選、韓麟春負責的戰區,因為那里遲遲沒有突破。
姜、韓二人不愿郭松齡前來"搶功",雖然礙于張作霖的權威,表面上不好反對,但會后韓麟春卻跑到郭松齡面前冷嘲熱諷,說他只需"露露臉就能分潤幾分功勞"。
這番話深深刺痛了自尊心極強的郭松齡。
他當即發怒,表示不會去支援,而是要親自率軍從正面戰場攻過去!說完就帶著部隊出發了。
姜、韓二人趕緊跑去向張學良告狀,張學良得知情況后,立刻騎馬追趕,最終在九門口才追上郭松齡。
張學良問他為何抗命,郭松齡憤怒地表示要掙個臉面,不能讓人小看。
經過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兩人竟然都流下了眼淚。最終,張學良成功說服郭松齡回營,而郭松齡后來的戰績也確實優異,一路帶兵打到了秦皇島,立下了赫赫戰功。
而這只是張學良與郭松齡之間深厚情誼的一個小片段。郭松齡和張學良的關系,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呢?
當郭松齡后來倒戈反奉時,張作霖的第一反應竟是:"張學良要和郭松齡聯合造反。"可見在張作霖眼中,這兩人的關系親密非常,已經到了“彼此不分”的地步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對亦師亦友的關系,卻因為馮玉祥的介入而徹底破裂了。
1924年北京政變后,張作霖成功入主北京。馮玉祥心有不甘,便決定暗地里尋找機會給張作霖"上一課"。
他發現郭松齡對張作霖的親日政策十分不滿,便瞄準了這個突破口。
當時,奉系內部其實已經分化為新舊兩派。楊宇霆和郭松齡作為兩派領袖,斗爭已經相當激烈了。
郭松齡一直反對派兵入關,而張作霖卻與主張"在關內占有一塊地盤"的楊宇霆等人更為投緣,這讓郭松齡漸漸受到了冷落。
更雪上加霜的是,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后的"論功行賞"中,楊宇霆成了江蘇督辦,姜登選成了安徽督辦,反而戰功最大的郭松齡,什么也沒撈著。
他找張作霖反映問題,結果只得到一句"繼續練兵"。憤怒的郭松齡曾向張學良表達過不滿,甚至暗示過"上將軍腦筋陳舊,應該父讓子繼"的想法,但張學良只是表示同情,并沒有太當回事。
就在郭松齡心懷不滿之際,馮玉祥登場了。
他利用"夫人外交"(讓自己妻子與郭松齡妻子交往)與郭松齡搭上了線。
兩人因共同反對張作霖親日,很快達成聯盟,簽訂了密約。
馮玉祥為拉攏郭松齡,還在合約上特別寫下了"反對親日"、"不許賣國"等字眼,以迎合郭松齡的民族情感,性格耿直的郭松齡信以為真,決定起兵反張。
然而,當郭松齡率軍與張作霖交戰,眼看勝利在望之際,馮玉祥卻突然變卦了。
他擔心郭松齡成功后會獨霸東北,不再需要自己,便暗中聯系蘇聯,請求借調騎兵團,準備與郭松齡分一杯羹。
這一陰謀被張作霖得知后,他迅速調整戰略,與兒子張學良一起發動全面反擊。
郭松齡腹背受敵,戰況急轉直下。最終,他在遼寧戰敗被俘,慘遭處決。據史料記載,張作霖還命人將郭松齡的尸體在市中心曝曬了整整三天,才允許下葬,以示懲戒。
當張學良發現郭松齡的叛亂竟是馮玉祥從中挑撥,而且還在背后還勾結蘇聯,欲圖謀不軌,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讓張學良對他更加恨之入骨。
難怪他在晚年回憶起這段往事時,還憤憤不平地說:"馮玉祥慣會騙人,只不過騙到最后也沒人信了,反害了他自己。"
馮玉祥的另一面
盡管張學良對馮玉祥的評價很低,但作為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馮玉祥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周恩來曾高度評價馮玉祥,認為他具有"敢做常人不敢為、敢說常人不敢說"的勇氣和魄力。
馮玉祥確實敢于對蔣介石直言不諱,甚至在日記中寫道:"蔣介石是國家領袖,但不能什么都一個人兼任,一個人就算是萬能的,也不能分身萬處,什么都管最后就成了什么都不管。"
他還建議蔣介石成立智囊團和專家研究團,認為羅斯福和斯大林之所以能取得偉大成就,就是因為有許多人才在身邊出謀劃策。
這種直言不諱的勸諫,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確實難能可貴。
此外,馮玉祥對婦女解放也有獨特見解。雖然他曾在西安街頭看到學生游行喊"打倒賢妻良母"的口號時搖頭嘆息"世風日下",但對妻子李德全投身婦女運動卻十分支持。
李德全不僅教導婦女們學習文化知識,還教她們開車和實彈射擊,馮玉祥對此贊不絕口,稱她是"好媳婦"。
馮玉祥對待士兵也有親民的一面。據說他會親自給士兵們剪腳趾甲,這在當時的軍閥中是極為少見的。
不過,這種親民行為也引來了一些有趣的"報復"。
曾有一個因喝酒被他處罰的士兵,為了報復,竟然三個月不洗腳,希望在馮玉祥為他剪腳指甲時,用臭腳丫子把他熏暈。
至于馮玉祥的軍事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他從一個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長為手握重兵的軍閥,并在多次軍閥混戰中取得勝利,確實具有一定的軍事指揮才能。
在抗日問題上,馮玉祥也展現出了愛國主義精神。1933年,他在察哈爾組織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了被日軍占領的地區,盡管這支軍隊后來被蔣介石解散,但馮玉祥的抗日行動,還是贏得了民眾的贊譽。
馮玉祥是一個充滿矛盾和復雜性的歷史人物。
他有殘忍、欺騙的一面,也有勇敢、進步的一面。我們不能簡單地將他歸類為"好人"或"壞人",而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待他的歷史功過。
結語
張學良對馮玉祥的嚴厲評價,不僅讓我們得以窺見民國軍閥時期的人物恩怨,也促使我們思考如何正確看待歷史人物。
張學良的話無疑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畢竟馮玉祥在郭松齡事件中的表現確實令人失望。
但我們也要承認,在那個軍閥混戰、弱肉強食的年代,馮玉祥的行為雖然殘忍,卻不算特別罕見。許多軍閥為了生存和發展,都曾采取過類似的手段。
同時,馮玉祥在抗日、民主等問題上的積極表現,也不應被忽視。
正如許多歷史人物一樣,他身上既有落后的一面,也有進步的一面,這種矛盾性正是真實歷史人物的特點。
古人云:"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應當放下簡單的好壞二分法,盡量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理解人物行為背后的復雜動機。
參考資料
- 《張學良史事箋證》,郭俊勝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 《中國通史·第12卷·近代后編·馮玉祥》,白壽彝主編,人民出版社,2004年。
- 《試析馮玉祥與郭松齡反奉的失敗》,王天一著,《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3期。
- 《馮玉祥評傳》,李新著,北京出版社,198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