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制:記者 夏曉云
四月的昭平山間,春雨浸潤的鵲鳴春有機茶園宛如一幅水墨畫卷——成行茶樹在氤氳水汽中舒展,清甜茶香隨微風漫溢。游客漫步其間,或閉目深嗅清新空氣,或舉鏡定格云霧繚繞的茶田美景,在盎然綠意中感受生態茶園的春日詩意。
“豬婆菜葉買回來嘍,做菜釀咯!”4月12日,山坳里飄來一聲尾音悠長的客家話。暮色漸濃,山腳鵲鳴春茶文化中心的燈火次第亮起。游客們循著炊煙聚攏,看那青石案板上堆疊的菜葉,葉脈里還凝著后山晨露,翡翠般的綠意映得人眉目生輝。
鵲鳴春有機茶園員工吳慶梅解開藍印花布,取出一捆豬婆菜。葉片寬大油亮,葉脈像天然的紋路勾勒在翡翠上,莖稈粗壯如白玉。她指尖劃過葉片上的鋸齒:“這菜學名牛皮菜,我們客家人叫豬婆菜。以前老菜葉喂豬,嫩葉子就用來做菜釀,是賀州釀菜里最特別的一味。”
賀州釀菜的根,藏在兩千年前的遷徙路上。中原漢人因避戰亂南遷,在嶺南定居后成了客家人。北方人愛吃餃子,可南方少麥多稻,于是他們把豆腐、辣椒、菜葉都當作“餃子皮”,將肉餡釀進去——這就地取材的智慧,讓“萬物皆可釀”成了客家飲食的靈魂。如今賀州釀菜有108種,豆腐釀、瓜花釀、辣椒釀是老傳統,豆芽釀、豬血釀則是新花樣,2020年,客家百菜釀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吳慶梅細細地洗著菜葉褶皺上的泥,她的眼神仿佛透過菜葉看到了兒時的時光:“小時候家里窮,只有逢年過節才做這道菜,我總盯著鍋里的菜釀咽口水,等上桌了,悄悄夾幾個藏碗底,留到最后慢慢吃。”旁邊的孩童聽得入神,如似也被帶入那個物質雖匱乏但充滿期盼的歲月。
“那時我們總在灶臺邊打轉,幫著遞菜葉、調餡料。”吳慶梅將焯燙過的菜葉鋪在竹篩上,葉片遇熱舒展,像攤開的綠緞子,“阿爸說,生活就像做菜釀,要舍得花心思,才能把普通的日子釀成甜的。”她舀起一勺餡料——豬腿肉碎混著香芋丁、香菇末、糯米,撒上蔥花,在燈光里泛著溫潤的光。
食物承載著記憶,它在傳承先輩尋味智慧的同時,也將歲月沉淀的生活哲理悄悄傳遞。
制作豬婆菜釀。
“包釀要像給娃娃裹襁褓。”吳慶梅打趣說道,手不停歇地將菜葉放入沸水中焯燙。“咕嘟咕嘟”,只見菜葉在沸騰的水油花中打個滾便褪去青澀,像少女初綰的發髻般柔軟地躺在案板上,飄散出一股獨特清香。
平鋪菜葉,吳慶梅手指靈巧如蝶,一勺雞蛋大小的釀餡放置菜葉根部,包卷兩圈后再將菜葉兩邊向中心折疊,最后用掌心輕輕向前滾壓,轉眼間便裹成一個青玉雕琢的“元寶”……很快,砂鍋漸滿,包好的菜釀錯落排列、互相挨擠。
釀餡食材。
用焯燙好的豬婆菜葉將混合調味好的餡料包裹。
包好的豬婆菜釀
“半個小時中小火燉煮,很快就能品嘗啦!”吳慶梅端來一鍋金黃的雞湯緩緩傾倒而入,填滿空隙。蒸氣升騰中,雞的鮮味攜著草木的芬芳在灶間游走,整個廚房逐漸甘香四溢。
將菜釀整齊碼放進鍋中。
加入雞湯燉煮。
食客黃傲華站在灶臺邊感慨:“小時候嫌它油膩,上大學后卻總想起這味道。有次在北方下雪的夜里,突然就饞這口,才懂胃里的鄉愁,是會生根的。”說話間,砂鍋蓋“噗噗”作響,菜釀的香氣從縫隙里溜出來,鉆進每個人的鼻尖。
燉煮好的豬婆菜釀。
“出鍋了!”出鍋的菜釀褪成溫柔的黃綠。葉片裹著湯汁,咬開時肉餡的綿軟先化開,接著是豬腿肉香、香菇的鮮、香芋的粉糯,最后涌上來的是菜葉特有的清甜,像春天的溪水漫過舌尖。游客們的筷子起落間,一盤菜釀很快見了底,有人舔著嘴角感嘆:“原來豬婆菜的土腥味,早就在時光里釀成了回甘。”
燉煮好的豬婆菜釀出鍋裝盤。
這片曾被當作豬食的野菜,如今成了餐桌上的珍饈,裹著客家人的智慧與鄉愁,在歲月的砂鍋里,慢慢熬煮出屬于自己的故事。
山風送來昭平茶的清香,廣場上的喧囂漸漸散去。豬婆菜釀的香氣仍在空氣里游蕩,如同客家人千年來的遷徙之路,在時光里留下綿長的印記:那些藏在菜葉褶皺里的光陰,那些包進餡料的思念,終究在掌心的溫度里,釀成了舌尖上的煙火和永不褪色的家鄉味道。
報紙版面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