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眾舉行集會支持被拘留的國際學生。
文丨亦凡
編輯丨漆菲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該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戰爭愈演愈烈。
自上任以來,他祭出重拳——威脅削減撥款、打壓推行“多元化、公平和包容(DEI)”政策的學校、下令解散聯邦教育部……這些舉措在美國教育界攪起巨大波瀾,許多高校在資金壓力下暫停招聘,并采取緊縮措施。越來越多焦慮學術自由不再的學者,如今正考慮離開美國。
國際學生也成為被驅逐的對象。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多所美國高校表示,最近幾天,一些國際學生的簽證在沒有收到事先通知的情況下被撤銷,這在校園里引發了混亂和恐慌。美國國際教育者協會(NAFSA)通過匯編美國高校報告發現,近期至少有500起國際學生簽證被撤銷的案例。
在昆山杜克大學常務副校長、美方校長約翰·奎爾奇(John Quelch)博士看來,特朗普政府的做法一方面影響了年輕學者和美國的創新之路,另一方面也給美國高校敲響警鐘以適應挑戰。
昆山杜克大學2013年9月獲得中國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位于江蘇昆山,由美國杜克大學與中國武漢大學聯合創辦,并于2014年迎來首批學生。
奎爾奇在高等教育和人文交流問題上很有發言權。來華赴任前,奎爾奇在哈佛大學商學院任教三十多年,其個人經歷也頗為豐富——他出生于英國,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中國都曾長期生活。從1981年首次來華算起,過去四十多年來,奎爾奇與中國多個部門保持密切溝通。
近來接受《鳳凰周刊》專訪時,奎爾奇不僅談論了美國高校當下面臨的危機,也以昆山杜克大學為例,討論了中美人文交流的價值所在。他提出,一所高校想要避免被兩國雙邊關系所影響,需要敞開大門,面向全世界的學術人才和學生。
削減經費最先沖擊年輕人
《鳳凰周刊》:特朗普上任后要求解散聯邦教育部。雖然此舉要面臨不少法律挑戰,通過的可能性不大,但依然引發擔憂。這會如何影響美國的高等教育?
奎爾奇:如果法院最終裁定解散教育部是合法的,高等教育當然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我想提醒一句,美國教育部在做許多的重要工作,而且這些事情仍然需要有人來完成——要么是州政府的教育部門,要么是地方市鎮的教育部門。你可以在聯邦層面上解散教育部,但你無法終止這個部門所承擔的活動、職能、目標和責任。因此,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情況是,在聯邦層面,像解散任何一個部門那樣,聯邦政府可以節約一些成本,但其中許多開支將不得不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擔,而且效率可能會降低。
《鳳凰周刊》:由于資金凍結,很多美國高校被迫凍結招聘,面臨財務危機。據你所知情況如何?
奎爾奇:美國所有高校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取決于它們從政府獲得的資助水平,尤其是來自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科研經費。因此,沒有哪所大學能完全幸免,除非它完全不接受政府資助或科研補貼。政府在這個階段實施如此嚴厲的削減措施,這非常不幸。在我看來,經費縮減主要會影響兩個方面。
第一是創新。它是美國經濟的生命線,而許多創新都發生在大學。大學的研發尤其是基礎研究對知識進步至關重要,這不僅對美國學者如此,對全球學者也是如此。
第二,當政府要求進行這樣一系列大幅削減時,通常受影響的是年輕人,比如一些博士生可能因此無法完成學業和追求的目標;一些剛剛完成學業、在大學實驗室擔任初級職位的博士后也可能面臨失業風險;還有一些尚未獲得終身教職保護的年輕助理教授。這些人是最容易受到波及的群體。
如果為了應對預算削減而進行裁員,這些年輕人首當其沖,而他們恰恰是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這對大學來說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
《鳳凰周刊》:中美教育合作項目是否被波及,昆山杜克大學的情況如何?
奎爾奇:昆山杜克大學為美中雙方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服務,因為我們是杜克大學與武漢大學聯合創辦的中外合作大學。今年我們將新生名額增加到了550人,每一個名額平均有22位申請者競爭。隨著中國家長越來越了解我們所提供的這種獨特而特別的教育方式——相比于中國優秀的公立大學體系——中國申請者的數量大幅增加。此外,今年美國申請者的數量也有了大幅上升,我們增加了對美國學生的錄取數量,希望今年8月的新生中,美國學生能占到一個可觀的比例,預計會達到全部學生總數的15%。
◆昆山杜克大學學生來自全球70個國家。
當然,550人的15%仍是一個相對小的數字,但這些學生有可能成為未來的領袖。如果他們能在中國度過四年,無論是學習、旅行還是實習,長遠來看,他們對中美關系的潛在貢獻仍然非常巨大。我們挑選的是這樣一群有潛力成為未來領袖的年輕人。
在當前困難重重的背景下,我們相信自己正在做出重要的貢獻。而且,美國年輕人并不像許多年長者那樣,對中國持有負面態度。正如中國領導人所強調的,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是年輕人之間的人文交流。
《鳳凰周刊》:現在昆山杜克大學總共有多少美國學生?他們會傾向于就讀哪些專業?
奎爾奇:過去一年,我們招收并錄取了500名學生,其中有56名美國學生。因此,去年8月入學的新生中約有11%來自美國。這些美國學生和中國學生一樣,分布在各個專業。數據科學和經濟學非常受歡迎。但由于我們是一所文理學院,所以也有美國學生學習政治經濟學、哲學、數學等專業。總體來說,他們的專業選擇與整個學生群體的分布基本一致。
◆昆山杜克大學由杜克大學和武漢大學合辦。
高校需要被敲響這個警鐘
《鳳凰周刊》:去年受訪時,你曾提到“政治已經滲透到高等教育領域,我們不得不忍受其中一些制約因素”。這個問題在當下顯得更加嚴峻,你認為高校應當如何保持其獨立性,比如杜克大學是怎么做的?
奎爾奇:去年,杜克大學迎來了百年校慶。但在美國排名前十的頂尖大學中,杜克算是“相對年輕”的一所。杜克大學在許多領域都有卓越表現,尤其在醫學、健康和環境科學等領域,專注于這些具有全球意義的議題,比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是全球關注的重點;還有像癌癥和癡呆癥的治療——全世界都在尋求突破。
我們所關注和參與的問題,遠遠超出任何一屆政府能處理的議題范疇,沒人會說:“請停止研究癌癥或癡呆癥的治療方法。”因此,我有信心我們可以挺過當前的困難時期。當然,每一個機構都應該在某個時刻接受挑戰,否則就會陷入自滿,止步不前。這次挑戰確實嚴峻,但我們必須應對它。
最終,希望我們能帶著那些引導大學發展數百年的核心原則和價值觀走出來——不僅在美國,在全世界亦是如此,那就是:追求真理和言論自由。言論自由不是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而是允許大家基于證據表達觀點。
《鳳凰周刊》:部分共和黨人似乎很厭惡高等教育,副總統萬斯甚至說過,“大學是敵人”。在你看來,這是一種為了吸引選民的政治姿態,還是在試圖做些實質性變革?
◆畢業于耶魯大學的副總統萬斯曾稱“大學是敵人”。
奎爾奇:我不打算評論共和黨政府的動機,但我想講一個自己的故事。1978年,我有幸從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學位,那是一個為期一年的項目。我在當年支付了全部學費——4000美元,如今這個學位的學費已經漲到65000美元。如果我們按照通脹指數,將1978年的4000美元換算成今天的價值,約是33000美元。換句話說,如今的學費是以前的兩倍。
如果我是一個普通美國人,年收入約70000美元,我的兒子或女兒想要申請一所頂尖大學,而那里的學費高達67000美元,這還不包括生活成本。我完全可以理解人們對高等教育的批評。
那應該怎么辦呢?關于這個問題我不是專家。我每天的職責是努力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卓越的教育服務。我相信,昆山杜克大學收取的學費是非常合理的,尤其是對中國學生而言,他們有機會獲得杜克大學和昆山杜克大學的學位證書。一個學生在我們學校就讀,畢業時可以拿到兩張學士學位證書,一張來自美國,一張來自中國,還有比這更有價值的教育機會嗎?
《鳳凰周刊》:考慮到特朗普的任期只有四年,也許他的教育政策之后會被逆轉。但對高校來說,這些影響能否被逆轉?
奎爾奇:這對所有美國高校來說無疑是一個警鐘。由于美國公眾面臨學費大幅上漲的問題,高校確實需要被敲響這個警鐘。現在的挑戰在于,如何應對當前局勢。我認為,大多數高校管理層正在積極應對,不僅是為了適應變革,也是努力與政府溝通合作,使其更好理解高等教育所帶來的附加價值。
當然,某些方面確實存在可以削減成本、提升效率的空間。但當前所提出的削減方案過于嚴厲,其產生的威脅可能會對美國的創新進程產生破壞性影響,也會阻礙我們應對當今世界的一些最重要的問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遭到反猶指控,特朗普政府威脅凍結上千萬美元聯邦撥款。
不要因少數人的提案而焦慮
《鳳凰周刊》:特朗普政府被曝出已經吊銷了數百名國際學生的簽證,這讓很多中國留學生感到恐慌。中國留學生應如何應對當前的局面?
奎爾奇:盡管當前國際局勢復雜,我建議大家不要因此放棄對全球化教育的追求。因為在當今這個時代,跨文化理解、多語言能力和靈活的思維和適應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盡管短期內會面臨一些挑戰,國際交流與學術合作的長期價值依然不容忽視。
我建議已經在美就讀的國際學生保持良好的學業表現,嚴格遵守簽證相關規定;確認自己的簽證狀態無誤,及時更新相關材料,并與所在學校的國際學生事務辦公室保持定期聯系。同時,他們也應當了解自己所在學校能夠提供的法律咨詢、心理健康支持以及針對突發情況的應對措施,在必要時主動尋求幫助。
的確,特朗普政府當前推行的限制政策,會影響到部分國際學生往返美國的便利程度。最近有消息稱,政府正在考慮對43個國家的公民實施簽證限制,并根據限制程度不同分為三個等級——中國不在這個名單上。
◆特朗普簽署行政令要求解散教育部。
這是因為,美國高等教育界非常重視中國學生在美國校園多樣性方面所做出的持續貢獻。中國學生一直是非常勤奮的學習者,他們認真完成課程、按時畢業,而且很多情況下,還會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甚至成為美國頂尖大學的教授。無論是作為留學生、教職員工還是引領科研,中國人的貢獻都讓美國受益良多。
盡管美中兩國在經貿問題上可能持有不同立場,但我們必須正視美中在人文交流領域所創造的巨大教育價值。需要強調的是,在這方面,中國對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貢獻遠遠超過美國對中國的貢獻。
《鳳凰周刊》:我們也注意到部分共和黨眾議員最近提出了一項法案,他們想要推動立法,禁止中國公民獲得學生簽證。類似消息會否讓很多中國學生不敢去美國留學?
奎爾奇:首先,你提到的只是一個“提案”,它由少數人提出,目前還沒有在眾議院獲得多數支持,更不用說在參議院了。如果這個提案獲得通過,我會非常震驚。問題在于這只是一個提案,當你來問我,也在無意間助推了一種焦慮情緒。
這反而正中那些人的下懷,他們就是想要借此削弱中美人文交流。他們不需要真的讓這項法案通過,只要拋出這個提案就能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起轟動,人們接著變得緊張不安,轉而考慮把孩子送去澳大利亞、加拿大或英國。
我不認為這種反應是理智的。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仍然位居世界前列,無論是整體水平還是頂尖大學的數量,都比其他國家超出一籌。我們不能讓少數人的提案(左右輿論),他們的動機不是出于促進中美關系良好發展,也不是為了向中國等國家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而在目前這個階段,我認為沒有必要因此感到焦慮。
我每天都會對我的同事們說,請不要被新聞上看到的信息干擾。我們之所以在這里,是為了履行我們的責任,為那些信任我們可以提供優質教育的學生服務。只要我們還有能力繼續做好這件事,就要一直堅持下去,僅此而已。對所有把孩子托付給我們的父母,我想說,我們會一如既往地陪伴在這里,守護屬于你們孩子的最大利益。
《鳳凰周刊》:在你看來,如何才能讓兩國的人文交流免于被政治關系所影響?
奎爾奇:拿昆山杜克大學為例,有一點非常重要,它正在逐漸發展成為一所真正的全球化大學,而不再只是一個中美合辦的項目。我們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實際上,目前的學生來自全球70個國家。這是一所真正的國際化院校,我們關注的是整個國際學生群體,而不僅僅是中美兩國的學生。
◆中國長期以來是美國最大留學生來源國,但已于去年被印度取代。
在中美人文交流受限的背景下,在我看來,這是應對它的最佳方式之一。我們提供的是一個國際熔爐,立足中國、面向世界——這也是我們的核心理念。中美之間的人文交流應被置于全球范圍的國際學生與學術交流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和推進。中國學生應該了解除美國以外的國家,美國學生也應該了解除中國以外的世界。(實習生徐岑對本文亦有貢獻)
排版 / 李逸珂
你怎么評價特朗普的教育改革措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