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藥物是我們對抗疾病、恢復健康的有力武器。當我們生病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就是吃藥。然而你是否知道,每一種藥物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可能還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副作用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質量。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藥物副作用的神秘面紗,看看那些讓人意想不到的 “藥物小秘密”。
一、常見藥物的 “隱患”
1.退燒藥:出汗與脫水的“隱患”。
以常見的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為例,它有退燒、止痛的功效,能夠迅速地將身體的熱度 “鎮壓” 下去,從而讓惱人的疼痛乖乖繳械投降。但是就在我們為發熱癥狀的緩解長舒一口氣時,它卻可能不動聲色地在我們身體內部悄然布局,并對我們的胃腸道展開一場悄無聲息的 “偷襲”,引起出汗、脫水等不良反應。
2.降壓藥:可能引發其他不良反應。
降壓藥是高血壓患者控制血壓的必備藥物,但部分降壓藥可能引發副作用。
某些鈣通道阻滯劑可能導致腳踝水腫,這是因為藥物影響了血管的通透性,使得液體滲出到組織間隙。
還有些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可能會引起干咳,這是由于藥物在抑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的同時,導致體內緩激肽等物質堆積,刺激呼吸道引發咳嗽。
雖然這些副作用不是普遍發生且程度因人而異,但一旦出現也會給患者帶來不適,影響生活質量。
3.抗生素:腸道菌群的 “破壞者”。
抗生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藥物,它能有效地殺滅細菌,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但你可能不知道,長期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會對我們腸道內的正常菌群造成嚴重破壞。
腸道菌群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微生物群落,它們在維持腸道正常功能、幫助消化吸收、增強免疫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抗生素大量殺滅腸道內的有益菌時,腸道菌群的平衡被打破,可能會引發腹瀉、便秘、消化不良等一系列問題。有些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后,會出現頻繁的腹瀉癥狀,這很可能就是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的。
二、如何應對藥物副作用
1.了解藥物信息。在服用任何藥物之前都要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了解藥物的適應證、用法用量、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信息。
藥品說明書是我們了解藥物的重要依據,它詳細地介紹了藥物的各種特性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對說明書中的內容有疑問,應及時咨詢醫生或藥師。
此外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專業書籍等渠道,進一步了解藥物的相關知識,做到心中有數。
2.遵循醫囑用藥。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服用藥物,不要自行增減藥量、停藥或換藥。
醫生在開具處方時,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等因素,綜合考慮藥物的選擇和用量。自行調整用藥方案可能會導致藥物療效不佳,增加副作用發生的風險。例如在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時不按照療程足量服用,不僅無法徹底殺滅細菌,還可能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導致病情反復。
3.觀察身體反應。在服藥期間,要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反應,如是否出現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皮疹等不適癥狀。
如果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去判斷是不是藥物副作用引起的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有些輕微的副作用,在停藥后可能會自行消失;而對于一些嚴重的副作用,則需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甚至停藥。
探究藥物副作用的根源,實則就是一場深入人體微觀世界的奇妙之旅。
每個類型的藥物進入人體后,都如同訓練有素的 “導彈”,能夠憑借著精妙的設計與靶向功能,精準地奔赴病變部位,并對病魔展開致命一擊。可是在人體這座精妙復雜的 “生命大廈”當中,內部結構盤根錯節,各個器官、組織緊密相連,既相互協作又相互制約。雖然在藥物靶向攻擊的過程中精度已達極高的水準,但是也難以避免偶爾誤傷到周邊的 “無辜組織”。而面對如此紛繁復雜、防不勝防的藥物副作用,唯有醫患雙方攜手并肩,才能夠從容地應對。
說明:文字原創,部分圖片由AI生成。
作者: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 楚溪 董春輝
編輯:郝學婧 李碩然
審核:姜峰 李雅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