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初六睡不醒
編輯|初六睡不醒
前言
導彈,作為現代戰爭中的“殺手锏”,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和底牌。
當美國炫耀他們的15萬枚導彈庫存時,中國卻始終對自己的導彈數量守口如瓶。
如此一來,國際社會不禁好奇,中國到底有多少導彈?
美國:導彈“巨擘”的家底
回首美蘇冷戰時期,美國為了壓制蘇聯,美國各大兵工廠火力全開,全力投入到導彈的研發與生產中。
從那時起,美國的導彈庫存便開始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從陸基的“民兵”洲際導彈到海基的“三叉戟”潛射導彈,從防空反導的“愛國者”到遠程打擊的“戰斧”,各類導彈生產線開足馬力,短短幾十年間便積累起驚人的數量。
據《原子科學家公報》披露,截至2020年,美軍現役導彈數量已突破15萬枚,其中僅核彈頭就有3800枚,1750枚處于隨時可發射的部署狀態。
如今,美國的這十幾萬枚導彈,分別分布在本土11個州和歐洲5國的24個基地。
信息來源:環球時報-2020-01-17-美國核武庫數據公布,總數近4000顆,洲際+潛射導彈就上千
近些年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在導彈領域的投入未曾減少。到今天,外界普遍推測這一數字很可能已經突破20萬枚大關。
從表面上看,美國龐大的導彈武庫足以讓任何對手望而生畏。但這座“導彈帝國”真的如表面看起來那樣堅不可摧嗎?
深入分析就會發現,美國導彈庫存在著明顯的代際斷層。大量庫存導彈仍停留在上世紀技術水平,光鮮數字的背后,是沉重的維護壓力,幾乎與新研發導彈不相上下。
數據顯示,美國每年都要花費幾乎200億美元的保養費用、光是“民兵III”導彈延壽計劃的850億美元投入,就已經足夠讓美軍在“數量優勢”面前逐漸感到力不從心。
更麻煩的是,《中導條約》的限制,讓美國在中程導彈領域出現空白,500-5500公里射程的陸基導彈被全部銷毀,導致其在亞太地區的火力投送只能依賴艦載或機載導彈,反應速度和打擊密度大打折扣。
面對美國如此龐大的導彈“家底”,中國又有何應對底牌呢?
中國:“精品”導彈的崛起之路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在導彈技術領域更是一片空白。
沒有技術、沒有經驗,甚至連基本的工業基礎都十分薄弱,但這并沒有阻擋中國探索的腳步。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科研人員們靠著簡陋的設備和頑強的毅力,開始了漫長的摸索。
他們從零開始學習導彈知識,翻閱大量國外資料,不斷進行試驗和改進。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中國終于在導彈領域邁出了第一步。
與美國的“數字崇拜”不同,中國對導彈數量始終保持低調,一句“夠用”引發無數猜測。
但翻開中國導彈的發展賬本,就能發現“質量優先”的清晰戰略。
從東風-41洲際導彈的1.4萬公里射程,到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的“錢學森彈道”,中國導彈走的始終是一條“少而精”的道路。
我們的東風-21D被譽為“航母殺手”,專門針對海上移動目標;東風-26具備“區域拒止”能力,射程覆蓋第二島鏈;
鷹擊-21艦載高超音速導彈,讓驅逐艦擁有了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當美國還在依靠數量優勢維持威懾時,中國已在質量上實現突破。
不僅如此,我們還牽制住了美國軍事增產的脖子。
中國“稀土王牌”
導彈的制造,離不開關鍵材料—稀土,而中國正是全球稀土資源大國
目前,中國對導彈核心材料實施出口管制,這一舉措猶如一記重拳,打在了美國軍事發展的“七寸”上。
美國若想在導彈等軍事裝備上實現增產,首先面臨的難題就是釹磁體自給率問題。
釹磁體作為稀土永磁材料,在導彈的制導系統、電子設備等關鍵部件中不可或缺。美國自身在稀土開采和加工提煉技術方面存在短板,短期內難以實現釹磁體的完全自給自足。
這就意味著,美國的軍事增產計劃,在材料源頭就受到了嚴重制約。
即便美國擁有先進的軍事技術和龐大的軍事預算,但沒有充足的關鍵材料供應,其軍事擴張的步伐也不得不放緩。
回到最初的問題,中國到底有多少枚導彈?或許答案并不重要。
在導彈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數量早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美國的15萬枚導彈,是歷史的產物,既有威懾力,也有沉重的負擔;
中國的“夠用”,是基于現實的理性選擇,追求的是有效威懾而非“數字競賽。”
在未來戰場上,真正的優勢不在于擁有多少導彈,而在于能否用最有效的打擊方式達成戰略目的。中國"夠用"二字的深意,或許正在于此。
信息來源: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