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有余錢,提前還房貸”,這本是普通家庭減輕負債壓力的理性選擇,卻在2025年的二季度,遭遇了一場“規(guī)則突變”。
工行上分某支行率先發(fā)難,線上提前還貸設置明確限制,每年僅限兩次,單筆最高20萬元,審核周期長達兩個月,讓不少客戶措手不及。
而線下渠道卻“網開一面”,額度與次數(shù)均不受限,審核時效在一個月左右。
這一迷幻操作,被網友戲稱為“玩不贏就掀桌子”,難道銀行想把線上渠道慢慢掐掉,又回到全員線下的時代?
第一,提前還貸為何突然變難?
毋庸置疑,銀行是在先行試點,收緊提前還貸門檻,以上海為代表的部分區(qū)域,銀行悄然筑起“還款高墻”。
工行上海分行將線上提前還貸次數(shù)從每年5次砍至2次,單筆金額限制為20萬元,審核周期拉長至兩個月。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京、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仍保持線上渠道的寬松政策,無金額與次數(shù)限制,辦理周期僅需1個月。
銀行對線上渠道的刻意限制,暴露了其矛盾心態(tài)。線下辦理雖無硬性門檻,但需提前1.5至2個月預約,排隊時間大幅延長。
表面上是“平衡客戶需求與效率”,實則是通過提高操作成本,變相抑制還款意愿。
一位網友吐槽:“線上填表5分鐘的事,非要逼人去網點排隊,這不是折騰人嗎?”
截至2024年末,工、農、建、中四大行個人房貸余額同比減少超6000億元,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多減112億元。
銀行賴以生存的“長期飯票”正在快速縮水,而存量房貸利率下調導致年利息收入蒸發(fā)超2000億元,進一步加劇了銀行的“失血恐慌”。
第二,銀行為何“不講武德”?
2023年9月存量房貸利率統(tǒng)一下調后,銀行利息收入銳減,而提前還貸潮讓這一缺口雪上加霜。
以建行為例,2024年四季度房貸提前回收量環(huán)比下降6.6%,但房貸余額的持續(xù)萎縮仍讓銀行如坐針氈。
一名銀行業(yè)內人士坦言:“客戶每提前還100萬,銀行就損失未來數(shù)年的利息收入,這比新增貸款斷崖更致命。”
對銀行而言,房貸余額是重要的考核指標,頻繁的提前還款直接沖擊資產規(guī)模,尤其對貸款量考核嚴格的機構,限制還款成為“保業(yè)績”的無奈選擇。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指出:“部分區(qū)域集中還款導致銀行流動性承壓,限制政策是為應對考核的被動防御。”
當前商業(yè)銀行深陷“存貸雙降”怪圈,存款定期化推高負債成本,而低息房貸資產收益持續(xù)下滑,若放任提前還款,銀行將面臨“錢進來少、出去多”的流動性危機。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分析:“銀行需動態(tài)平衡資金配置,限制還款本質是市場化主體的自救行為。”
第三,房貸客戶如何“見招拆招”?
首先,客戶要摸清合同約定與銀行公告。部分合同約定提前還款需支付違約金或限制次數(shù),借款人需優(yōu)先遵守既有條款。
政策調整并非全國統(tǒng)一,可通過銀行官網、APP或個貸經理獲取最新動態(tài)。
其次是靈活選擇渠道,線下還款或成“突破口”。盡管預約周期長,但線下辦理通常不受額度與次數(shù)限制。若線上被“卡脖子”,不妨轉戰(zhàn)網點。
部分銀行線下還款需提前一個半月預約,借款人需預留充足時間。
最后是要理性決策,算清“機會成本”再出手。當前多地存量房貸利率已降至3.3%,若投資收益率高于此水平,可暫緩還款。
長期看,低利率房貸或能對沖通脹壓力,盲目還款可能損失資產增值機會,保持冷靜,避免恐慌性還款。
銀行與借款人的這場“貓鼠游戲”,本質是利益與風險的再分配。
對銀行而言,需在利潤保護與客戶體驗間找到平衡;對借款人而言,則需在負債成本與資產配置間理性抉擇。
正如業(yè)內人士所言:“唯有透明化政策調整、強化風險監(jiān)測,才能實現(xiàn)‘銀行穩(wěn)、百姓安’的共贏。”
而普通人的破局之道,或許就藏在“看清規(guī)則、保持靈活、理性決策”這十二個字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