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于信用卡透支的糾紛案件近日引發熱議。
銀行收取高額利息是否合理?透支人該如何維權?讓
我們從這個真實案例中尋找答案。
01
故事要從2012年3月說起。寧波市民王超因資金周轉困難,來到當地一家銀行網點申請信用卡。
客戶經理小李熱情接待了他,詳細介紹了信用卡的各項優勢:透支額度最高可達20萬元,免年費,還能送積分。
特別強調了透支利率優惠,僅為日利率萬分之五。
被這些誘人條件打動,王超當場填寫了申請表。
很快,他獲批了15萬元的透支額度,并立即將這筆錢用于生意周轉。
然而,這筆看似"便宜"的資金,卻成為了他日后的沉重負擔。
從2012年到2020年,整整8年時間,王超一直未能歸還透支款,也沒有支付任何利息。
銀行多次催收無果后,最終選擇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2021年4月,法院從王超的工資卡中扣劃了15.9萬元,交給了銀行。
本以為債務已經還清,但銀行卻稱王超仍欠9.1萬元未還。
經查詢,原來銀行按照日利率萬分之五計息,8年下來,利息已經高達24萬元,遠遠超過了本金金額。
02
王超憤怒地找到銀行理論,認為銀行收取如此高額的利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然而,客戶經理卻冷漠地回應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利息是合同約定,如果不服可以去告銀行。
走投無路之下,王超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借款已還清,并要求銀行返還多劃的款項及利息。
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這起案件的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王超是否已經還清全部借款,二是銀行收取的利息是否合法。
經過詳細審理,法院作出以下分析:首先,關于借款本金問題,由于王超確實逾期未還,銀行有權申請強制執行。
其次,關于利息問題,銀行與王超約定的日利率萬分之五(折合年利率18.25%)雖然未超過法律規定的上限(24%),但明顯偏高,有違公平原則。
最后,銀行在扣劃15.9萬元后仍稱欠款9.1萬元,屬于不當得利,應當返還多劃部分。
最終,法院判決銀行需在判決生效后10日內返還王超2.1萬元,但駁回了王超要求確認借款已還清的訴訟請求。案件的受理費和財產保全費等由銀行負擔。
這個案例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對于銀行來說,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不能忽視法律和公平原則。
過高的利率不僅可能引發法律風險,最終還會損害自身利益。
銀行應當堅持普惠金融的理念,真正幫助有需要的客戶。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個案例提醒我們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在辦理信用卡或其他金融產品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合同條款,特別是關于利率、費用等重要內容。
遇到不合理條款時,要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信用卡額度本應是雪中送炭的金融服務,而不是趁火打劫的工具。
只有銀行與客戶雙方都秉持誠信原則,遵守契約精神,才能構建和諧的金融生態環境。
王超的遭遇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金融課:管住欲望,量力而行,才是幸福人生的真諦。
在使用信用卡等金融產品時,一定要理性對待,避免因一時沖動而陷入債務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