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的班會課,小李突然舉手問:"張老師,聽說以后英語要從主科變成副科了,是真的嗎?那我們還要不要學英語啊?"教室里一下子炸開了鍋,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看著他們或擔憂或興奮的表情,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這個問題,說實話,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
記得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農村學校的英語課還是個"稀罕物"。我們學校只有一位英語老師,教全校六個年級的課。那時候,孩子們學英語就像隔著厚厚的霧看遠山,模糊而遙遠。后來調到城里的重點中學,情況則完全不同——家長們擠破頭給孩子報英語培訓班,有的孩子小學還沒畢業,詞匯量已經趕上了初中教材的要求。
同樣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為什么會有如此天壤之別的學習環境?教育本該是公平的起跑線,可英語學習卻好像成了一道明顯的分水嶺。
老實講,我能理解那些呼吁"英語退出主科"的聲音。畢竟,投入那么多時間精力去學一門可能一輩子用不上幾次的語言,看起來確實有些得不償失。再加上現在翻譯軟件越來越智能,似乎更加強化了這種"沒必要"的感覺。
可問題的復雜性在于——
(前天備課時我突然想到一個場景:幾年前帶學生去北京研學,在故宮遇到一群外國游客迷路。當時我班上一個平時英語成績一般的女孩子主動上前幫忙,雖然語法錯誤百出,但硬是用比劃帶說把路線解釋清楚了。事后她告訴我,那是她第一次感覺到"英語原來真的能用來交流"。那一刻她眼中的光彩,至今讓我記憶深刻。)
英語從來就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它是一扇窗口,一把鑰匙,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平等獲取世界資源的權利。我常想,如果英語真的被"降格"為副科,最先受傷的必然是那些沒有額外教育資源的普通家庭孩子。
城市里的家長依然會堅持送孩子去各種英語培訓班,依然會為孩子創造語言學習環境。而農村的孩子,或者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他們的英語學習機會將被大大削弱。英語很可能會像鋼琴、擊劍一樣,逐漸成為一種"特權教育",成為衡量家庭條件的一個標志,而非人人可及的基礎技能。
我在想,任何一項教育政策的調整,都應該首先考慮它對教育公平的影響。在強調傳統文化教育、減輕學業負擔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該思考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平等地獲得語言學習的機會?
英語學習的價值不僅在于語言本身,更在于通過語言學習培養的開放思維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有時上課講到某個語法點,我會忍不住跟學生說:"你們看,英語中的完成時態,其實反映的是西方人對時間的獨特理解方式。"語言從不僅僅是交流工具,它承載著特定的思維方式和文化邏輯。通過學習一門外語,孩子們能夠獲得看待世界的另一種視角,這種能力在今天這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顯得尤為珍貴。
去年期末,我收到一封來自已經畢業十年的學生來信。他在信中提到,大學畢業后,正是當年在中學打下的英語基礎,讓他有勇氣申請出國交換項目,而那段經歷徹底改變了他的職業軌跡和人生視野。"如果當年沒能在公立學校系統學習英語,我可能根本不會考慮這條路。"他在信末寫道。
無論英語在應試教育中的地位如何變化,我們都不能忽視它作為一種基礎能力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我想說的是,降低英語的學科地位看似是在減輕負擔,實則可能是在拉大差距;表面上是在尊重個性發展,實際上卻可能限制了許多孩子的未來選擇權。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復制不平等,而是為了創造更多可能。
對于班會上小李的提問,我最終是這樣回答的:"英語的重要性從來不因它是主科還是副科而改變。關鍵在于,它能否幫助你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窗戶。無論政策如何變化,能夠熟練使用一門外語,永遠是你的優勢,而不是負擔。"
前幾天跟同事聊天時,她半開玩笑地說:"張老師,你說得沒錯,但問題是,我們現在只剩一道單選題——如果英語不再是主科,學校還會有足夠的師資和課時嗎?"
這個問題,我至今沒有答案。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中,既能減輕孩子們的學習壓力,又能確保每個孩子,無論家庭背景如何,都能獲得平等的語言學習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