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德,誰說咱中國人不懂車?
八十年代那會兒,我剛進汽修廠當學徒。那時候馬路上跑的,除了咱自己的紅旗,就屬那蘇聯拉達最吸引眼球。這小破車可不簡單,它可是蘇聯人從意大利菲亞特技術“借鑒”過來的產物。
拉達2105。聽著挺高級吧?
實際上就是蘇聯版的菲亞特124。講真,蘇聯人干啥都喜歡“拿來主義”,汽車也不例外。—— 但他們確實把這活干得不賴。
你們想象一下。四門五座,方方正正的車身,前臉兩個圓燈,就跟個憨憨似的。那車頭蓋啊,平整得能當餐桌。車身板材厚得跟裝甲似的!撞上去都不帶怕的。
最神奇的是那發動機,1.3升直列四缸,啥玩意兒?就是把兩個摩托車發動機并一塊兒,湊出來55匹馬力。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想笑,我滴個乖乖,55匹馬力能干啥?我告訴你,能跑到135公里每小時呢!
這車皮實得很。
地上有個坑?沖過去。
路面結冰?照樣開。
底盤跟坦克似的,一點都不嬌氣,隨便怎么造都不帶壞的。
沒有調節座椅?木板一墊就解決了。
沒有空調?開窗戶啊兄弟!
我表哥當年就弄了一輛拉達,他開玩笑說:“這車就是移動的取暖器。”冬天里車內暖風那叫一個足啊!但到了夏天...哎,那滋味不提也罷。渾身黏糊糊的,跟蒸桑拿差不多。
短!
那個年代能有輛車,已經算是人上人了。
**蘇聯造這車可是有大智慧的——故意設計得簡單到十級工都能修。**他們可沒想著搞啥“計劃報廢”那一套。拉達就是要造得經久耐用,修得簡單方便。
這不,大約30萬蘇聯普通人因為它才有了自己的第一輛車!
我去,想想都不可思議。在那個年代,一個工人攢幾年工資就能把車開回家。蘇聯人雖然搞不過美國佬的高科技,但他們懂得啥叫“以人民為中心”。汽車就應該讓普通人開得起,修得起,用得起。
拉達進入中國市場后也是風靡一時。
記得那會兒,公路上跑的不是公交車就是軍綠色吉普,突然來了這么個四四方方的小轎車,那叫一個拉風!**當時在一票領導干部中間,能坐上拉達可比坐上武漢產的212吉普要有面子得多。**冬天有暖風,不漏雨,不漏風,感覺就是享受。
就是夏天遭罪。
沒空調啊!后來有錢人都會加裝個后市場的空調,那叫一個費油。但在當時,能有車開就不錯了,誰還在乎那點油錢?
說到耗油量,這車是真能喝。百公里油耗10升打底。按現在的眼光看簡直是油老虎。但那會兒,誰計較這個?開得起車就已經是“天堂里的神仙”了!
這車還干過出租車呢!
**想象一下,師傅開著個方盒子在城里穿梭,車廂里晃悠著幾個腦袋,那畫面,絕了!**咱們現在坐慣了豐田卡羅拉出租車,可能想象不出來當年那陣仗。
拉達的內飾,簡樸得讓人感動。
方向盤粗得跟搟面杖似的,塑料硬得能砸核桃。儀表盤上幾個簡單的圓盤,轉速表、水溫表、油表,一目了然。檔把又高又長,換擋時咔咔作響,手感比掄大錘還實在。
這些車現在基本絕跡了,偶爾能在某個老小區看到一輛,那簡直就是活化石。不過在東歐一些國家,拉達至今仍在服役。它就像那個時代的見證者,雖然丑,雖然笨,但就是不死。
有時候我真懷念那個年代的車——簡單、皮實、接地氣。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懂。動不動就吐槽自己的車問題多。要我說啊,給他們開上個月拉達,保準他們就知足了!
開拉達的日子,雖苦,但真!那是一種純粹的駕駛體驗,沒有電腦輔助,全靠自己掌控。發動機的聲音、車身的震動、方向盤的反饋,都是那么直接,那么真實。
**蘇聯解體后,拉達汽車廠成了俄羅斯的AutoVAZ,但那種簡樸耐用的造車理念卻逐漸被遺忘了。**新時代的消費主義讓我們追求越來越多的舒適性、科技感,卻忘了汽車最初的使命——讓普通人擁有可靠的出行工具。
拉達就是這樣一款真正的人民車。
不花哨,不裝逼,實用至上。
每次看到那些售價三四十萬卻三年就開始故障不斷的所謂“豪華車”,我就忍不住想念那個四四方方的鐵皮盒子。它或許慢,或許費油,或許簡陋,但它忠誠可靠,陪伴了無數家庭度過了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
30萬人因為它有了車。這句話分量有多重,得親身經歷過那個年代才懂。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體健康!對了,你們有沒有坐過或開過拉達車?感覺如何?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