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重溫《建國大業》,有點有意思的發現。
電影中,淮海戰役后,蔣介石在送陳誠出任臺灣省主席以后,和兒子蔣經國席地而坐,當時兩人有過一番對話。
蔣介石對于長江防線很沒有信心,決議要退守臺灣,還要蔣經國一起去,當時蔣經國提出:
“您認為,李宗仁的和談建議,不會得到中共的響應嗎?”
蔣介石搖頭:
“戰場上打不贏,談判桌上怎么談,結果都是一樣的。李宗仁白崇禧自以為能和中共劃江而治,(搖頭)他們太不了解毛澤東嘍。”
蔣經國問:“那毛澤東就一定不會接受南北分治的局面嗎?”
蔣介石反問:
“換做是你你會接受嗎?”
蔣經國略一思索,說了一句:
“那要看美國和蘇聯的態度……還有……”
蔣介石冷笑一聲:
“沒那么復雜,誰的態度也不用看,南北朝可以出現在過去,但絕不會出現在今天,誰敢當這個千古罪人,這膽量,我沒有。”
一
電影中這個片段是出現在淮海戰役結束后,即1949年1月,當時平津戰役尚沒有結束,蔣介石也沒有宣布下臺,但根據劇中表現的情形來看,他已經萌生了退的想法。
按照當時情況看,李宗仁作為副總統已經準備好了接替上臺,而且提出了和談的主張,并得到了國民黨內一部分人的支持。
最有意思的兩句話是出在蔣經國問“毛澤東一定不會接受南北分治的局面嗎”,當時他還回了一句“那要看美國和蘇聯的態度”。
以上對話雖然是杜撰,但確實是有出處。
根據1979年1月2日,王方名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文章《要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回憶毛主席1957年的一次談話》,文章中直接引用了毛主席的原話:
“直到1949年,我們眼看就要過長江的時候,還有人阻止,據說千萬不能過江,過了,就會引起美國人出兵,中國就可能會出現南北朝的局面,我沒有聽他的,我們過了長江,美國并沒有出兵,中國也沒有出現南北朝,如果我們聽了他的話,中國倒真可能出現南北朝。”
毛主席話里話外,都是在明指,在我軍過江之前,有人明確提出反對,認為可能會引起美國人干預。
事實上,這也不是第一次毛主席在私下里這樣說,而是從1949年開始在各方面私人談話里都提到,毛主席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誰,但卻能從其他領導人口中,印證這個人是誰。
1955年,周恩來在送駐蘇聯大使劉曉以及其夫人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渡江前夕,米高揚從莫斯科來到西柏坡,他是代表斯大林來的,主要是了解中國革命形勢和聽取我方意見的,當時軍事、政治形勢都很好,我們準備南下過長江,解放全中國,蘇聯對此有看法,要求我們停止內戰,實際上搞南北朝,搞兩個中國。”
據說周恩來說這番話時,特意叮囑劉曉不要用筆記錄,要記在腦子里。
也就意味著,在1949年1月,在三大戰役差不多即將落幕,國民黨當局日暮窮途之際,蘇聯曾勸說中國不要過長江,而是同國民黨當局展開和談,成立聯合政府。
根據各方面的資料來看,蘇聯雖然從未公開表態干預中國內戰,但在私底下已經多次表露過這個觀點。
早在1948年12月1日,司徒雷登以美國大使的身份給美國國務卿的報告中就曾提到過蘇聯大使羅申對中國內戰的看法,當然也許是出于審慎的態度,司徒雷登用了“未經證實的報告”。
“(中國內戰)會出現停戰或者恢復和談的情形,調解的基礎是國民黨控制長江以南地區,中國共產黨控制長江以北地區,而美國則承認俄國在滿洲的特權。”
司徒雷登雖然明確寫了此份報告“未經證實”,但他后來找張治中試探蘇聯對中國內戰的看法時,張治中也說了這樣一句話:
“中共決心繼續打下去,可并不是由于蘇聯的關系,蘇聯只勸告他們沿著長江停止進軍,但中共不聽蘇聯的勸告,已經決心繼續打下去。”
二
對于1948年年底至1949年4月渡江戰役期間的局勢,其實可以分析得出。
國民黨當局日暮窮途之際,當然是愿意談一談,但是也是條件有限的談一談,同時還有個更進一步的想法,利用談判爭取為編練新部隊時間,等到長江水漲,阻止我軍過江,以期實現“劃江而治”即“兩府共存”
中國共產黨方面當然不可能答應,況且當時我軍戰場上已經具備優勢,從后來《國內和平協定》不難看出,所有條款其實都是圍繞我方來定的,光是懲辦戰犯一條,對國民黨當局而言就絕不可能接受。
對于中國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紛爭,美蘇作為當世兩個大國,自然不愿坐視不理。
這關系到二戰以后世界政治格局。
事實上,不光是中國,乃至于亞洲、歐洲,美蘇兩個大國都面臨政治利益上的劃分。從三八線劃分朝鮮半島就不難看出這一點。
基于1949年前后這個時間段里,美國人當然希望國共雙方能夠談一談,事實上他們一直也持這個態度,并借此保住國民黨政府,維持他們在遠東的利益。
蘇聯人就不一樣了,蘇聯希望中國能夠維持現狀,或者說是維持“南北分治”的局面。
1949年元旦,蔣介石宣布下臺,并照會美蘇英法四國,表示愿意接受可使中國早日恢復的建議,僅僅幾天時間,斯大林就致電毛主席,表示他支持國民黨當局表露的和談意愿:
“如果共產黨拒絕調停,會給人民留下中共是好戰分子的印象、”
當時蘇聯的這個態度與美國可以說不謀而合,在斯大林致電西柏坡之前,美國人就暗戳戳的向毛主席表示過,愿不愿意接受在沒有43個戰犯的前提下與國民黨和談。
從1949年1月至4月,斯大林幾次致電毛主席,話里話外都是一個意思,并且還派米高楊(1月)來西柏坡施加壓力給毛主席。
毛主席當然不可能同意,因為他早就看清楚了蔣介石的南京政府以及美國的心思,他們妄圖通過調停來整軍經武,從而積蓄力量,再次向我軍發動進攻。
不過,應該指出的是,基于國內外各方勢力的一致意愿,中共方面還是接受了和談,但卻是在美蘇都不干預的情形下進行的。
后來結果也毫不意外,國民黨當局拒接接受《國內和平協定》
1949年4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浩浩蕩蕩渡過長江。
有意思的是,直至渡江戰役前夕,斯大林仍然致電毛主席,并憂慮的表示:
“美國、英國和法國可能采取經濟封鎖到武力干涉的任何措施,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之后,英美軍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后方登陸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不要匆忙南下。”
斯大林即便到此時也依然認為,只要國共雙方只要開始和談,就不會給美國武裝干預提供借口。
三
不過后來事實的發展與斯大林的預測完全背道而馳。
斯大林建議我軍不要過長江,一個主要原因是,對我軍實力不自信。
應該指出的是,到1949年解放軍的實力同國民黨軍對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斯大林仍然對我軍持固有印象,這個印象后來一直持續到了朝鮮戰爭爆發以后。
斯大林認為,如果我軍過江,美軍只需要出動一兩個師,就會擊敗中國人民解放軍。
即便是蘇聯,斯大林也認為以他們的軍事實力,不足以與美國抗衡。特別是在1948年6月28日,杜魯門批示向英國派出能攜帶原子彈的轟炸機60架。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斯大林要為蘇聯的利益考慮。
之前我們提到過,蘇聯希望中國維持1949年的局面,他們想借此機會,把美國人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中國,或者說吸引到亞洲,這樣方便蘇聯人在歐洲布局。
蘇聯或者說過去的俄國雖然是地跨歐亞大陸,但他們歷史上就是以歐洲為核心的(即便今天也是),二戰以后,美蘇冷戰激化,北約成立,不得不使蘇聯更多的考慮來自歐洲方面的威脅。
相比之下,中國內戰爆發牽制了美國大量人力、物力,使得美國無暇顧及歐洲,這種局面對蘇聯來說則是有利的。
從更進一步的角度說,蘇聯希望中國維持“南北分治”的局面,這樣一來就能牽制美國更長時間,保住國民政府有利于蘇聯從《雅爾塔協定》中獲取更多在華利益,同時還能避免美國因為過度干預中國內戰導致中共崩潰局面(斯大林對中共沒有信心)。
不過,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都沒有想到,中國共產黨人有能力也有實力統一中國。
也正如電影中,蔣介石的那句話:
“沒那么復雜,誰的態度也不用看,南北朝可以出現在過去,但絕不會出現在今天,誰敢當這個千古罪人,這膽量,我沒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