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洋
編輯 |韓成功、王東
曾經被光伏按在地上“摩擦”的風電,在消納成為大問題之際,迎來了加速大發展的新機遇。
2024年,全國風電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達86.99GW,同比增長9.6%,創歷史新高。其中,陸上風電占比93.5%(81.37GW),海上風電占比6.5%(5.62GW)。
種種跡象表明,2025年,中國風電將取得更大規模的增長,業界預計全年風電裝機量將達到100-120GW。
與風電高速增長相對應的,央國企偏好風電、不待見光伏的做法正在蔓延開來。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注意到,3月25日,中國電建發布《2025年1月至2月主要經營情況公告》。數據顯示,前兩個月中國電建新簽的1121.75億元合同/997個能源電力項目中,光伏發電項目為195個,新簽合同金額371.12億元,同比減少17.78%。
對比強烈的是,中國電建新簽風電項目為231個,合同金額418.3億元,同比增長了165.7%。華夏能源網注意到,風電是中國電建所有能源電力類唯一同比增長的,且風電自2021年以來首次反超了光伏發電。
中國電建是一個小標本、小切口,從中可以看到風電光伏一上一下、攻守易位的行業趨勢,新能源指標向風電傾斜正在改變新能源電源內部的競爭態勢。
那么,風電為何廣受央國企歡迎?光伏、風電此消彼長的趨勢會延續多久?
光伏有些不受待見
從“風電三峽”開始,中國新能源的早期是風電“唱主角”,直至“雙碳”目標出爐的2020年底,中國風電、光伏并網裝機分別為2.8億千瓦、2.5億千瓦,風電多于光伏。
可此后短短四年間,光伏裝機就大舉反超。截至2024年底,中國風電裝機5.1億千瓦,而光伏裝機驟升至8.4億千瓦。
然而,也正是在2024年,電力央國企不約而同地開始甩賣光伏電站了。
2024年8月,綠電巨擘——國家電投旗下內蒙古電投發布公告稱,對外轉讓山東那仁太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權。該公司為山東100MW戶用光伏發電項目而成立的,總投資3.8億元,原來匡算的資本金內部收益率為10%。可事實上,該項目2023年凈資產收益率僅為1.8%,屬低效資產,故被甩賣。
在甩賣那仁太項目前后,國家電投還將河北沽源、內蒙古通遼以及重慶的項目掛牌出售。到了11月,國家電投北京中和零碳能源有限公司更是一次性轉讓了10家新能源項目公司的股權,涉及四川、云南、浙江等省55MW分布式光伏、83.9MW地面電站項目。
國家電投并非個案,2024年下半年以來,掛牌出售光伏電站的央國企明顯增多。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央國企旗下已有30余家新能源企業掛牌轉讓股權,涉及央國企包括:國家電投、國家電網、三峽、中國電建、中廣核、中煤、中車、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東方電氣集團等。
存量資產頻頻出手,光伏增量項目也受到影響。2024年歲末,某投資商手中西北某省GW級光伏開發指標,接觸了多家央國企竟無一愿意接手。對于光伏電站的行情,有央企內部人士直言不諱稱,目前西北省份光伏指標已經“爛大街了”,項目太多、無人問津。
以西北幾省2024年下半年以來下發的新能源指標對比,更能看到減少光伏、向風電傾斜的明顯趨勢:陜西光伏指標占全省新能源比重不足22%,甘肅的光伏指標占比更是低至僅10%左右。寧夏則更是決絕,僅是下發了風電指標,暫無光伏指標。
在越來越多的省份,風電項目超越光伏成為新寵。除了風光資源豐富的西北省份,河北、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內蒙古等地區,都出現了風電指標大幅蓋過光伏的情況。一句話,風電、光伏,攻守正在易位。
電力系統需要更多風電
風電光伏受歡迎程度的變化,主要是由于光伏裝機的持續大規模增長后,電力系統對風電的需求在急劇增長。這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風電的發展推向一個小高潮。
盡管光伏具有可開發地域廣泛、降本空間廣闊、光電轉換效率進步快等優點,但是,光伏多了、過剩了會給整個電力系統帶來不均衡、不協調的問題,那么系統就會將空間更多轉向風電,因為風電具有光伏所不具備的優勢。
優勢之一便是消納。所謂的新能源消納難,主要是發生在光伏身上,風電的境況要好很多。
盡管風電、光伏都具有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特點,風電出力“冬春大、夏秋小、夜大晝小”,光伏出力“夏秋大、冬春小、晚峰無光”。但是由于風電出力時間段較光伏遠為分散、均衡,尤其是在夜間也能夠發電,因此在發電量上優于光伏,在電價保障方面也優于光伏。
發電量方面,光伏是輸給風電的。數據顯示,2024年,5.1億千瓦的風電裝機,發電量9916億度;而8.4億千瓦的光伏裝機,發電量則僅有8341億度。
另外,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風電利用小時數行業平均為1567小時,光伏發電利用小時數行業平均僅有959小時。更高的利用率直接提升了發電量和收入。
光伏出力主要集中在中午那三、四個小時,該時段光伏電站頻頻接電網通知要棄光棄電。華夏能源網注意到,在光伏裝機超過2200萬千瓦的青海,早在2023年下半年,光伏電站就接電網通知,要在光伏大發的午間限電棄光三、四個小時。分布式光伏大省河南,從2024年初以來,越來越多的光伏電站需要午間停發三、四個小時到五、六個小時,發電收益有多可憐可想而知。
電價方面,光伏也是遠遠輸給了風電。
2024年年底,全國范圍內,新能源現貨均價在午間已經低于0.15元/度,某西部新能源大省甚至跑出了0.03元/度的“地板價”,這還不算山東那樣個別時段的負電價。這些低電價,主要就發生在光伏大發的中午時段。
2024年上半年,新疆風電結算均價0.21元/度,光伏結算均價0.16元/度,光伏電價比風電電價低近23%;甘肅風電結算均價0.27元/度,光伏結算均價0.18元/度,光伏電價比風電電價低了三成。
在這種局面下,電網系統喜風電而厭光伏就顯得情有可原了。光伏在系統負荷最低點的中午時段大發,電網根本就無法為那么多的光伏找到用電買家,然后還要背負消納不力的指責,電網也是有苦說不出。
相反,風電是分散時間段出力,消納起來遠沒有光伏那樣壓力大。同時,風電分散出力與光伏打好配合,整個系統的綠電占比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光伏發展太快、太多后也需要支持風電“趕趕進度”。
在新能源消納問題愈演愈烈之際,風電能夠逆勢而上、收獲偏愛,不僅僅是電力央國企主動選擇的結果,本質上更是電力系統的需要。
光伏潛力仍比風電大
風、光攻守易位,是否意味著未來風電新增裝機將持續“壓過”光伏一頭?
實際上,僅從央國企轉換胃口、新能源指標向風電傾斜,并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從未來更長時期看,中國光伏裝機的潛在空間仍將大于風電,未來承擔主力能源第一重任的,還得是光伏。
首先,光伏降本的速度與空間遠大于風機。
2012年,光伏組件價格高達9元/瓦,逆變器價格約為2元/瓦。時至今日,光伏組件價格已降至0.7元/瓦,逆變器更是低至0.15元/瓦左右,成本降低約95%。同期,盡管風機的成本也從最初的萬元/千瓦降至如今的約千元/千瓦,但是降幅不如光伏那樣巨大。
其次,光伏轉換效率提升的技術進步速度快、空間大。
各種光伏技術齊頭并進、激烈競爭,目前很多企業的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已經達到了25%-26%。未來10年,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有望達到30-40%%,甚至不乏專業機構預測稱未來疊加更加超前的光電轉換技術,如光子倍增技術,轉換效率或許能超過50%。
反觀風電,大型化走到如今的15-20MW區間后,再往上的空間就很受限了,一方面是技術難度增加,風機不可能無限制的大,另外一方面,更大的風機降本效果就不那么明顯了,為了安全需要增加很多的投入。
再次,風電項目落地也將面臨諸多困難,光伏項目有棄光限電問題,風電也一樣。
某六小風電開發商企業曾公開表示,棄風限電是影響公司經營業績最主要的因素。2024年來,西北省份的新能源電站限電情況不容樂觀,這些地區的風電項目均出現了10%-30%不等的限電,部分接入點位不佳的場站限電甚至高達90%。
部分從業人員表示,有些省份風電項目限電、接入問題嚴峻,已經規劃好的外送通道進展極為緩慢。如果電價再進一步下降,可能會考慮撤出部分區域的風電項目開發。
今年以來,四川、新疆、陜西、黑龍江、內蒙古等多個省份風電優發小時均同比下降。伴隨著新能源的加快入市,風電項目收益不確定性悄然上升。受此影響,限電較少區域,電價較高的地區,將成為各家風電開發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總體而言,光伏有光伏的問題,風電有風電的問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無論是光伏裝機,還是風電裝機,增長都是確定性的,但是光伏裝機的增長潛力要更甚于風電。在整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風電、光伏需要互相協調、形成合力,共同邁向能源大舞臺的中央C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