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國家層面決定將原屬濰坊地區的平度市劃歸到青島,一個原因是那時候的青島市缺水,需要在平度市的南村公社提取地下水供給青島市,第二個原因是,也希望青島市能帶動內地縣域的經濟發展。
當時在濰坊地區任職的干部王樹芳后來接受記者采訪,回憶當時平度地區行政區劃調整時的情景說,當時南村公社的一把手聽說醞釀將南村公社劃歸青島的時候,就找到了他,哭著說愿意留在濰坊,不愿意劃到青島。
王樹芳回憶當時的情景說:一個漢子居然哭得不成樣子。因為青島是大城市,從這里提取地下水,需要打百米深的大井,必然影響農業灌溉等,在當里,農業生產還是第一位的重要。等南村公社的人情緒平穩后,王樹芳給他做工作說:青島是百萬人口的大城市,解決城市供水是大問題,你們公社要服從大局。
不僅是南村公社的一把手找地區哭訴,當時許多平度的老干部,也給省里寫信,要求不要把平度劃歸到青島。但是,最終還是把平度市劃歸青島的文件下發了,根據當時的環境,局部服從全局,當年平度還是順利平穩地劃歸到了青島
現在來說,不僅當年的平度人不愿意劃到青島,實際上,膠縣、膠南等濰坊縣域劃歸到青島時,干部群眾都有情緒,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建國初這些地區曾經劃歸到青島,在1958年前后,當時的運動,把這些地區搞得夠嗆,折騰完了,1962年這些地區又劃回濰坊,等到1980年前后,這些地區經濟明顯好轉了,卻又要劃歸到青島。
當時有平度的干部就在濰坊地區會上表示,平度可以劃歸青島,他不去青島。地區批評這位干部說,平度有120萬人呢,你不去這120萬人怎么辦,就由你領著劃歸青島。
隨著地域劃歸到青島,這些地區的干部也隨之劃歸到了青島,從1976年從膠南縣劃出黃島區的時候,就是由濰坊地區調配干部,隨著地域的劃歸,干部的關系也都劃歸到了青島。濰坊地區為了青島市的發展,是做出犧牲的,膠縣、膠南縣、平度縣等都是人口大縣,還是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區,每年向國家上繳大量的棉、糧、油。
青島能成為山東第一大市,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從濰坊劃歸來的地區,都是人口大縣,農業大縣。因為這些地區處在平原地區,是山東降水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降水量就是農業產量,因為歷史上都是經濟發達的大縣,才讓青島的整體經濟量在山東第一。
在改革開放后,山東以青島為對外開放的窗口,發展青島地區的經濟,比如膠濟鐵路電氣化剛改造,就又建造了動車線和高鐵線,而青島高鐵通車多年了,煙臺和威海還沒有動車。濟青高速公路通車不到10年,就修建了當時全國造價最高的濟青南線。青島今天的發展,是劃走了濰坊地區,犧牲了煙臺和威海的機會,才有今天青島的經濟規模在山東省第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