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15-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宣傳周主題為“全程管理 全息發力”。4月13日,重慶舉行2025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暨中國抗癌日啟動儀式。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最新發布的2022年統計數據顯示,癌癥新增病例約480萬,癌癥死亡病例約260萬。
腫瘤防治周啟動活動現場,醫生正在為前來參加活動的市民解答腫瘤防治相關問題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吳永忠介紹,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和人們認知的提升,近年來,人們對腫瘤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從病因預防到早期診斷,從個體化治療到康復護理,癌癥防治的科學方法正在不斷更新完善,遠離高危因素、做好定期篩查等正確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而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持續提高公眾對腫瘤的認知和防治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這就要求我們持續推廣健康生活方式,開展篩查與早診早治、規范診療等內容,廣泛開展癌癥防治健康科普知識宣傳,形成防癌抗癌合力。”
活動現場,來自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重慶市渝北醫院等醫院的醫務工作者擺開了16個科普主題攤位,市民不僅可以親自制作中藥香囊,體驗模擬麻醉插管,了解手術室門背后的事兒;還可參與科普轉盤答題集印章兌換好禮,在游園的同時,了解掌握科學權威的防癌知識。
“生病的乳房腫塊,像椰子一樣硬;皺皮的百香果很甜,但皺皮的乳房則可能需要就醫……”現場,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腫瘤中心護士賈謝輝在乳腺癌科普展臺前,用蔬果做類比,向往來的市民普及防癌知識,“這種方式非常直觀,便于普通人理解掌握疾病的一些早期征兆,可以很好地提醒大家留心乳腺健康,做到早診早治。”
“十大常見癌癥誤區” 你是否也被騙了?
這個全國腫瘤防治周,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專家梳理了“十大常見癌癥誤區”,幫助大眾消除錯誤的癌癥認知,來看看你是否也“被騙”了?
誤區1:癌癥會傳染?
真相:不會傳染。
唯一例外的是器官或組織移植。接受癌癥患者捐贈器官或組織的人,將來發生移植相關病癥的風險會增加。然而,這種風險極低——每萬例器官移植中有兩例。
雖然癌癥不會傳染,但是某些可導致癌癥發生率升高的細菌或病毒可傳染!比如可導致胃癌的細菌(幽門螺桿菌)、宮頸癌的高危因素HPV(人乳頭瘤病毒)、鼻咽癌的高危因素EB病毒、可誘發肝癌的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預防此類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可以有效預防相關癌癥。
誤區2:活檢會導致癌細胞擴散?
真相:不會。
活檢是指從患者體內切取、鉗取或穿刺等取出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的技術。它是診斷病理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對絕大多數送檢病例都能做出明確的組織病理學診斷。
活檢使癌細胞擴散的可能性很小,癌癥的特性就是容易擴散、轉移、復發,即使不做活檢,癌細胞也可能會轉移。按照標準程序,外科醫生使用特殊方法并采取許多措施來防止癌細胞在活檢中擴散。
誤區3:化療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嗎?
真相:化療是全身治療的重要手段。化療藥物會對增殖速度較快的細胞產生殺傷作用,它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可能損傷體內原本就增殖速度較快的細胞,例如毛囊、胃腸道黏膜、骨髓等。因此,許多癌癥患者在接受化療后,身體常會出現脫發、嘔吐、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化療是否真的像傳言那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呢?實際上,化療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常規治療手段,作為目前癌癥治療的有效方法,化療副作用通常出現在化療后的一周,隨后可逐漸緩解。對常見的副作用,醫生通常會采取相應措施,提前預防嘔吐、骨髓抑制及過敏等,也可根據患者化療后的反應情況調整藥物劑量及方案。
誤區4:長期服用嗎啡等止痛藥會上癮?
真相:規范化個體化使用嗎啡等強阿片類藥物,同時對患者進行全過程管理,患者的鎮痛效果好,成癮概率極低。
誤區5:腫瘤患者一定不能吃“發物”?
真相:不一定。“發物”是中醫理論和實踐中常見的一個詞,是基于藥物的四氣五味而形成的用藥經驗。不同的疾病、服用不同的中藥甚至不同的中醫,給出的“發物”名單可能不同,但富含營養、高蛋白的食物如魚、蝦、牛肉、羊肉、母雞、雞蛋、牛奶等,以及刺激性食物如椒、姜、蒜等往往位列“發物”名單。但現代醫學強調食物中的能量和營養素,“發物”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高,進食量減少、消化功能差、體重下降快或體重低于正常值、骨骼肌減少、貧血等癥狀普遍,從增加能量攝入、蛋白質攝入的角度,需要在膳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肉、蛋、奶等改善營養不良的狀況。考慮患者個體差異的原因,如果患者對這些“發物”蛋白質過敏,則需要避免。
誤區6:運動會導致或加速癌癥復發?
真相:不會。
運動是腫瘤患者治療及康復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適度的運動能改善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身體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放化療帶來的不良反應,減少手術帶來的并發癥。此外,運動還有助于改善患者整體狀況,從而延緩癌癥復發和轉移,延長生存期。但對于手術創傷較大,術后體力明顯下降的腫瘤患者,如全身多發骨轉移、骨質破壞明顯、胸腹水、心包積液、呼吸困難、血栓形成等基礎狀況不佳的腫瘤患者,出院后不宜過早運動,先在床上練習肢體運動和翻身動作即可。
誤區7:康復出院后不用再隨訪?
真相:不對。腫瘤尤其是惡性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具有局部復發和全身轉移的可能性,所以腫瘤治療是長期且艱巨的過程。腫瘤病人接受治療后,還應定期進行復查和隨訪監測。根據疾病的不同,隨訪時間略有差異,但一般每3個月或者半年一次,5年以后可1年一次。積極的隨訪對抑制腫瘤復發轉移是非常必要的。在隨訪中,醫生主要觀察病人的治療效果及并發癥,并根據隨訪的情況和復查結果來調整用藥或者治療方案。從長遠來看,隨訪可獲得某一治療方案的長期效果、減少并發癥從而延長生存時間,有利于篩選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誤區8:腫瘤標志物異常升高就是癌?
真相:不一定。腫瘤標志物,是指腫瘤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分泌、釋放到血液等體液中的物質,包括蛋白質、激素、酶等物質,正常人健康狀態下一般不會升高,它可以存在于腫瘤組織和腫瘤細胞內,也可以釋放到血液、胸水、腹水等體液中,通常采用血液化驗的方式來進行檢測。健康人的腫瘤標志物一般是正常的,但不是所有腫瘤標志物升高的情況下都提示惡性腫瘤,健康人的生理變化、部分良性疾病的病人,也有可能出現腫瘤標志物升高的情況。單純腫瘤標志物升高,沒有CT、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證據,不能作為癌癥的診斷依據。如果發現一個或多個腫瘤標志物明顯升高,高出正常幾倍、幾十倍,則需警惕癌癥的發生。但也需要結合病人的病史、影像學檢查等情況進行綜合診斷。
誤區9:放療后身體帶有輻射?
真相:不對。腫瘤放療分為外照射和內照射。外照射是指腫瘤患者接受外部放療機器的照射。放療設備發出的高能射線對腫瘤組織進行直接和間接殺傷,患者接受的輻射是瞬間產生、瞬間作用、瞬間消失的,患者不會變成放射源。當外照射停止后,治療用的射線也就會隨之消失,患者身體不會攜帶或殘留輻射,所以不會對周圍人群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內照射是指把放射性物質植入到腫瘤患者體內,最常見的是后裝治療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后裝治療是把放射性物體放置在患者體內進行5~30分鐘不等的照射,當拿出放射源后,患者體內不會帶有放射線。需要注意的是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由于植入后會在患者體內放置一段時間,此時,身體會發出低劑量的輻射,且不斷衰減,處于安全可控的范圍內。因此,采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的患者,在放射性衰減期間,建議遠離兒童、孕婦等特殊人群,與周圍人群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
誤區10:采用饑餓療法可以餓死腫瘤?
真相:不可以。營養攝入不足會讓正常細胞難以發揮生理功能,摧毀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會使腫瘤細胞大肆掠奪正常組織細胞營養,進一步加快營養不良、組織器官受損、免疫功能下降,從而降低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加快患者死亡。
上游新聞記者 石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