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是一個胸口掛著鑰匙的小孩。放學后,穿過栽滿梧桐樹、自行車道比機動車道還要寬的馬路,去學校對面等母親下班。工廠旁邊有一個圖書館,我在那里度過了整個少年時光。
尤其喜歡上海的春日,因為極短所以極為珍貴。我坐在窗邊,陽光算好角度斜斜照到眼前翻開的書本。有什么比在春日暖陽里讀《陶淵明集》更加適合的呢?“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陶淵明的詩文素來淡泊,卻在這春日里面顯出幾分活潑。幾行詩句似乎都隨著微風跳躍起來。當年,我住在上海的閔行老鎮,所謂的城鄉接合部。城鎮的雛形之間散落著良田幾畝。“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讀至此處,抬眼望向窗外,可以看到遠處的農人在田間忙碌,此時陌上已是點點綠意。
圖書館很小,藏書不多卻很雜。少年懵懂的我就這么一路無差別地讀下去,從《皮皮魯漂流記》到《金銀島》,從《三言二拍》到《悲慘世界》,有些讀得心領神會,有些讀得囫圇吞棗。當時圖書館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夏日炎炎,秋雨漣漣,冬日冽冽。而讀書一事,無須擇時,那些文字總能讓我無限歡愉。
又一年,冬去春來。原先的圖書館管理員退休了。新來的年輕管理員,每天都認真穿一件潔凈的白襯衣。大部分時間,他不怎么忙,和我一樣坐在那里一本接著一本地看書。熟悉幾分之后,我們在借書和還書的時候,聊幾句讀書心得。他說,《紅與黑》中的于連不是一株柔弱的草,所以終究無法如草般匍匐求生。十幾歲的我尚不明白“命運的洪流”。只記得司湯達的書中有一句:“一個人的幸福,不在于擁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不知道那個年輕的圖書管理員后來有沒有過著他想要的人生。那些人,那些景,皆在那些年里面緩緩流逝,唯有書中的那些文字,沉淀在腦海里。每每在人生低谷之際,點起一些光亮,讓我在漫長又晦暗的隧道里前行。
后來,我離家去遠方求學。讀得越來越多的是那些可以用來謀生的工具書,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靜不下心來讀一些“無用”的閑書。再以后,有了智能手機,我坐車、吃飯、等人,利用片段時間,點點滴滴地看文章。后來的后來,有了喜馬拉雅,我一邊趕路,一邊聽書。有聲書制作得非常優秀,主播聲線轉換,背景音效,恰到好處的配樂,讓人如同身臨其境。然而,我卻如此懷念,手里握著書卷,一字一行一段讀下去的感覺。人類表達情緒有很多種方式,音樂、繪畫、舞蹈……于我而言是文字。忙碌的中年人用整段的時間,好好讀一本書,已然成了奢侈。
春日載陽,天地清朗。一壺春茶,一本閑書,指尖摩挲過字句,墨香淡淡。文字靜默無聲,而故事里面的悲歡離合、江湖恩怨、市井煙火,卻可以在腦海里演繹出風起云涌,大起大落。偶爾有風從半開的窗隙溜進來,掀起書頁沙沙,合著遠處幾聲鳥鳴,混著昨日雨后的泥土和草木的氣息,就這般成就了一段好光陰。
春日讀書,于我而言,讀的不只是書,還有這天地間的生機。字里行間,我按部就班的日子仿佛也長出綠芽,開出花朵。我如此偏執地要在有限的生命里,讀“無用”的書來滋養靈魂。
就這樣,讀無用之書,度有涯之春。
原標題:《十日談·春日讀書 | 諾澄:春日,讀一本閑書》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史佳林
來源:作者:諾 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