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詳細敘述了紅1軍團、紅3軍團、紅5軍團的組建過程,歷次整編后所轄各部隊番號,以及各個時期的任職主官名單,包括這些主官們后來的個人發展情況……
而本篇,將單獨成章,重點講述紅2軍團的光輝歷程
1930年7月4日,活躍在湘西地區的紅軍第4軍與戰斗在鄂西地區的紅軍第6軍在湖北省公安縣城勝利會師。
1930年7月7日,紅4軍前委與紅6軍前委在江陵縣普濟觀召開兩軍聯席會議,計劃將兩軍合編,在創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同時,加強紅軍實力,鞏固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由于井岡山上的朱毛紅軍麾下已經有著一支部隊叫作紅4軍了,因此,在這次會議上湘西紅4軍改稱紅2軍,并與鄂西紅6軍共同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下轄3個師,共10000余人。
紅2軍團成立(1930年7月)
總指揮部
總指揮:賀龍(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前委書記:周逸群(1931年犧牲)
政委:周逸群(兼)
參謀長:孫德清(1932年犧牲)
政治部主任:柳克明(1932年犧牲)
紅2軍
軍長:賀龍(兼)
政委:朱勉之(1932年犧牲)
第4師師長:王炳楠(1932年犧牲)
第4師政委:陳協平(1932年犧牲)
紅6軍
軍長:曠繼勛(1933年犧牲)
政委:段德昌(1933年犧牲)
第16師師長:王一鳴(1932年犧牲)
第16師政委:王鶴(1932年肅犧牲)
第17師師長:許光達(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第17師政委:李劍如(1932年犧牲)
紅2軍團總指揮部調整(1930年9月)
1930年9月12日,中央特派員鄧中夏抵達洪湖蘇區,于9月24日召集鄂西特委和紅2軍團前委,在監利召開聯席會議。
聯席會議決定,將中共鄂西特委改為中共湘鄂西特委,并對紅2軍團的領導班子做出了調整。
湘鄂西特委書記:鄧中夏(1933年犧牲)
軍團前委書記:鄧中夏(兼)
軍團政治委員:鄧中夏(兼)
軍團總指揮:賀龍(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軍團參謀長:湯慕禹(1932年犧牲)
軍團政治部主任:鄭熾昌(1932年犧牲)
紅2軍團縮編為第3軍(1931年3月)
1931年1月起,國民黨軍隊集結重兵對洪湖蘇區接連進行“圍剿”,妄圖一舉“消滅”紅2軍團。
紅2軍團總指揮賀龍建議前委:“以游擊戰的形勢避實就虛,并開辟荊(門)當(陽)遠(安)蘇區,牽制國民黨軍隊對洪湖蘇區的重點進攻。”
1931年2月,紅2軍團前委將賀龍的建議報請中央批準后,紅2軍團縮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原來所轄的第2軍、第6軍分別縮編為第7師和第8師。
另外,由湘鄂邊蘇區紅軍獨立團擴編而成的教導第1師也補入了紅3軍。
1931年3月,紅2軍團正式縮編為第3軍
軍長:賀龍
政委:鄧中夏(1933年犧牲)
參謀長:孫德清(1932年犧牲)
政治部主任:柳克明(1932年犧牲)
第7師師長:孫德清(兼)
第7師政委:李劍如(1932年犧牲)
第8師師長:王一鳴(1932年犧牲)
第8師政委:王鶴(1932年犧牲)
教導第1師師長:王炳楠(1932年犧牲)
教導第1師政委:陳協平(1932年犧牲)
就在此時,?中央代表夏曦到達洪湖蘇區,出任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
紅3軍艱苦卓絕的戰略機動作戰
1931年3月末,紅3軍率第7師、第8師北上,準備攻克巴東,渡過長江。教導第1師則留在湘鄂邊蘇區牽制敵軍,策應主力部隊過江。
1931年4月初,紅3軍順利攻克巴東,成功渡過長江后,與活動于巴東、興山、秭歸地區的紅軍第49師會師。
經中共湘鄂西特委批準,第49師劃歸紅3軍建制,番號改為紅3軍教導第2師。
教導第2師師長:黃大鵬(1931年犧牲)
教導第2師政委:涂美中(1932年犧牲)
1931年5月,紅3軍攻克遠安、荊門數個縣城后,在馬良坪地區作戰時卻遭到嚴重挫折,遂向鄂西北轉移并占領均縣。
1931年6月,紅3軍占領房縣后,基本達成了賀龍之前提出的“避實就虛,開辟荊(門)當(陽)遠(安)蘇區,牽制國民黨軍隊對洪湖蘇區的重點進攻”的戰略機動作戰任務。
1931年6月中旬,紅3軍以房縣為中心,大力擴紅,開辟鄂西北根據地。
由于紅3軍成功實施戰略牽制,使得重點進攻洪湖蘇區的敵軍不得不分兵防御,從而大大緩解了留守洪湖蘇區紅軍部隊的壓力。
趁著這個時機,留守洪湖蘇區的段德昌與周逸群以洪湖獨立團為基礎,將此前已被打散,流落在洪湖地區的失散紅軍戰士收攏進行整編。
在紅3軍主力的戰略策應下,段德昌和周逸群率領著這支重新組建的部隊,連續兩次挫敗國民黨軍的“圍剿”,不僅捍衛了洪湖蘇區安全,還把這支部隊擴編為第9師,劃歸紅3軍建制。
第9師師長:段德昌 (1933年犧牲)
第9師政委:陳培萌 (1933年犧牲)
1931年9月28日,段德昌率第9師北上,與賀龍率領的紅3軍主力在荊門地區會師。
1931年10月10日,紅3軍東渡襄河,經過鐘祥、張截港等戰斗,重新回到了洪湖蘇區。
湘鄂西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失利
1931年11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夏曦在到達?湖7個月后,對紅3軍進行各方面的調整。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夏曦(1936年犧牲)
紅3軍政委:夏曦(兼)
紅3軍軍長:賀龍(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紅3軍參謀長:唐赤英(1933年犧牲)
紅3軍政治部主任:艾逸之(1933年犧牲)
同時,夏曦下令撤銷各師番號,整個紅3軍被編為5個團。
但是,僅僅過了一個多月,夏曦又下令重建第7師和第9師,并對軍參謀長和軍政治部主任兩個重要崗位再次作出調整。
孫德清任紅3軍參謀長(1932年犧牲)
柳克明任紅3軍政治部主任(1932年犧牲)
1932年1月,受中央指派,關向應赴湘鄂西中央分局擔任湘鄂西軍事委員會主席。
關向應兼任紅3軍政委(1946年病逝)
魯易任紅3軍政治部主任(1932年犧牲)
這一時期,紅3軍重建第8師,部隊迅速壯大,轄3個師8個團。
但是,隨之而來卻遭受重大挫折。
1932年6月,湘鄂西蘇區面對國民黨軍10萬重兵的第四次“圍剿”,湘鄂西中央分局命令紅3軍指戰員“分兵出擊”。
“分兵出擊”遭受嚴重損失后,命令改為“就地筑碉固守”。
1932年9月,紅3軍在第四次反“圍剿”中失利,湘鄂西蘇區盡落敵手。
1932年9月,紅3軍被迫執行戰略轉移,沿鄂豫陜川邊向湘鄂邊撤退。在國民黨軍隊的重兵圍堵下,部隊遭受嚴重損失。
1933年2月,紅3軍撤退至鶴峰地區時,第8師已失去建制,被迫取銷番號。
至1934年1月,紅3軍銳減到3000余人。
紅2軍團重建番號及第二方面軍成立
1934年5月,賀龍率紅3軍進入貴州省。6月19日,部隊進駐楓香溪。
1934年10月24日,紅3軍與紅6軍團在黔東印江縣木黃會師。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全軍團4400余人經過重新整編,編為第4師、第5師、第6師。
軍團長:賀龍(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軍團政治委員:任弼時(1950年病逝)
軍團副政治委員:關向應(1946年病逝)
軍團參謀長:李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軍團政治部主任:張子意(建國后曾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第4師師長:盧冬生(1945年犧牲)
第4師政委:方理明(1937年犧牲)
第5師師長:賀炳炎(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第5師政委:譚友林(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第6師師長:鐘炳然(1949年犧牲)
第6師政委:袁任遠(建國后曾任青海省省長)
1935年11月19日,紅2軍團與紅6軍團分別從桑植縣劉家坪等地出發,實施戰略轉移。紅2、6軍團的長征之路由此刻開始。
1936年7月5日,根據中革軍委電令,紅2軍團與紅6軍團、紅32軍(原紅一方面軍第9軍團)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因為紅32軍只有3個團,賀龍便把紅2軍團的第5師轉隸給了32軍。
整編后的紅32軍,其麾下的老部隊番號改為紅94師,新編入的紅5師番號改為紅96師。
1937年8月,紅二方面軍與紅27軍、紅28軍等部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
紅2軍團與紅28軍,以及陜北紅軍一部,在陜西省富平縣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
至此,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的番號正式告別歷史舞臺,其卓越的功勛由八路軍第120師繼寫輝煌。
——謹以此文,緬懷中國工農紅軍紅2軍團的將士們不畏犧牲,為了建立新中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苦難輝煌!
本文資料引自:
《中共黨史人物傳》,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
《中國工農紅軍發展史簡編》,解放軍出版社出版。
注:因篇幅有限,且資料復雜,人員、番號變動頻繁,梳理脈絡極耗時間,所以兩篇文章僅寫完紅軍十大軍團中的紅1、紅2、紅3、紅5軍團。
余下的6個軍團將在后續文章中進行詳細介紹,敬請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