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中。
■演出前化裝。
■演出前仍在推敲細節。
■演出現場座無虛席。
有800個座位的禮堂,演出前一個多小時就已滿員。鑼鼓響戲開場,現場人頭攢動。過道里、舞臺前都是觀眾,沒有座位有人自備馬扎,還有人站著看完整場……4月10日下午,石家莊市絲弦藝術中心在靈壽縣慈峪村上演《金殿鍘子》,吸引了十里八鄉的鄉親們趕來觀看。在該團近幾個月的走基層惠民演出中,這一火爆場景幾乎每到一地都在上演。
明年的演出已預訂出去好幾場
自今年正月初三開始,石家莊市絲弦藝術中心開啟了走基層惠民演出的行程。兩個多月來,60余位演職人員攜《穆桂英掛帥》《金沙灘》《楊門女將》《文王訪賢》《李天保娶親》等20多臺拿手好戲,走進晉州、贊皇、鹿泉、行唐、平山、井陘和無極等地村鎮,迄今累計演出130多場,觀眾最多的時候達到上千人。石家莊人對家鄉戲絕對是“真愛”。
4月10日下午《金殿鍘子》開演前,從行唐趕過來看戲的劉云海找到了該劇主人公劉統勛的扮演者、優秀青年演員齊衛鋒,說:“總在電視里看你的戲,一直關注你。”還熱情邀請齊衛鋒演出結束后去家里坐坐。演出中,掌聲、喝彩聲不斷,越演氣氛越熱烈。當地村民肖八妮一邊鼓掌一邊說:“從王永春到張鶴林,再到如今的齊衛鋒、康佳樂、李端陽等,這個團的戲我看了幾十年。爺爺、父親就愛絲弦,我打小就覺得跟絲弦親。”鄉親們對樂隊伴奏員也不陌生,演出中就有戲迷說起拉弦的高忠建:“得讓‘高大師’來段《滿堂紅》。”
“今年臺口早已訂滿,明年的演出都訂出去好幾場了。”負責帶隊的祁小剛眼里滿是血絲,語氣很興奮,3月他們在行唐西霍同村連演數日,“其間該縣范家佐村目睹火爆的演出現場后,當即提出‘明年你們一定要來我們村’。”對此全團演職員備受鼓舞,進基層演出以來,他們幾乎每天都要上演2場到3場戲,每天凌晨出發半夜回家,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常態。幾個月的奔波,他們中有人感冒,有人受傷,還有的家人抱恙……但只要鑼鼓點一響,不管是主演、跑龍套,還是幕后樂手,人人精氣神滿滿。
“就感覺觀眾越來越多。”說起進基層惠民演出,齊衛鋒感受最深的就是石家莊絲弦的人氣越來越旺,“大冷的天,很多老人家坐一天看我們的戲。很多外村的戲迷騎車趕過來,到了飯點,吃口面包喝口水,等著下一場戲開演。”而且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迷上了絲弦。這也引發了包括齊衛鋒在內的青年演員們的思考,“觀眾的期待值在提高,我們也得努力提升業務水準,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回饋大家。”
中路絲弦與北路絲弦“喜相逢”
一個是中路絲弦的招牌,一個是北路絲弦的代表。臺上爭芳斗艷,臺下惺惺相惜。石家莊市絲弦藝術中心走進靈壽縣慈峪村之際,恰逢保定藝術劇院老調劇團也在該村演出。雙方上演了一幕“喜相逢”。
4月10日上午,石家莊市絲弦藝術中心主任劉如奪與部分演職員趕到慈峪村露天舞臺,保定藝術劇院老調劇團正在這里上演《大刀王懷女》,他笑著說:“五路絲弦同宗同源,各具風采。我們來為兄弟院團鼓勁助陣。”保定藝術劇院老調劇團團長劉金萍正在候場,一見到他們格外高興,“我們團多次參加五路絲弦優秀劇目會演,也讓保定老調在石家莊收獲了很多戲迷。”在她看來每次來石家莊演出都像回到家,“有時演出服、道具等出問題,跟石家莊絲弦的同行一說,人家二話不說立刻幫忙解決。”
當天下午,石家莊絲弦《金殿鍘子》演出現場來了一批特殊觀眾,他們是保定藝術劇院老調劇團的部分演職員。該團90后姑娘劉瑞霞說,想好好看看石家莊絲弦的經典劇目,“石家莊絲弦的很多演員都是90后,跟我們是同齡人,這次在一個地方演出也是個互相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有人好奇,兩家院團開唱“對臺戲”,最終誰勝出?“為觀眾帶來一出好戲,弘揚傳承絲弦藝術,是我們共同的心愿。觀眾的每一次鼓掌與喝彩說明我們是雙贏。”劉如奪如是說。
石家莊絲弦今年又有好戲上演
“當我去年到河北省視察時,我才第一次接觸了這個有著悠久歷史并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劇種……對這樣一個長期在農村和小城鎮中演出的劇團能有這樣好的表演、功底和豐富的音樂,感到非常驚訝,可以說,從這時起,我就非常喜歡它。”京劇大師程硯秋在撰寫《冀中民間戲劇的花朵——絲弦戲》時,曾這樣提及自己與石家莊市絲弦劇團的結緣始末。
這篇文章刊發于1957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報》。這兩天經石家莊某公眾號轉發后,引發了石家莊市絲弦藝術中心演職員的熱議。劉如奪說重溫這篇文章令大家倍感自豪,“也激勵我們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近年來,石家莊市絲弦藝術中心創排一批精品劇目,培養扶植青年演員。堅守本地劇場和進基層惠民演出外,還頻繁“走出去”,先后前往香港、江蘇、福建、廣東、廣西演出,僅去年他們就在北京、內蒙古、福建、陜西等地一展風采。絲弦人不斷開闊視野,也令石家莊人家鄉戲的舞臺越來越寬廣,越唱越響亮。
“今年我們還將推出一系列好戲。”劉如奪說,今年該中心將重新打造經典劇目《空印盒》,該作品已入選2024-2025年度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錄制名單,“請老前輩助陣精心打磨,參加像音像工程錄制的同時,也要進劇場、進校園,惠及廣大觀眾。”該中心還將創排絲弦劇目《雁門關》,“源自早些年王永春先生演過的《八郎刺銀宗》,發揮我們青年演員的優勢,文武并重。計劃在今年五路絲弦優秀劇目展演時首演。”
弦腔悠悠,聲聲不息。石家莊絲弦,歷經百年滄桑依舊生機盎然,在藝術的春天里正綻放出奪目光彩。(燕趙晚報 文/本報記者 黃鎣 圖/本報記者 王建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