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個加州導游的“失業日記”
“這個月,我收到了15條游客取消行程的消息。”加州導游夏洛特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她帶團十年,第一次遇到如此密集的退訂潮。有人擔心簽證被拒,有人害怕入境時被海關刁難,還有人直接說:“美國現在不歡迎我們。”
夏洛特的遭遇并非孤例。美國新世界旅游公司總裁馬爾科·揚透露,過去8周內,國際客戶預訂量暴跌20%-50%,“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訂單幾乎腰斬”。
就連加拿大這個美國最大的游客來源國,今年赴美人數也預計減少400萬,損失43億美元消費。
當自由女神像舉起的火炬不再象征“歡迎”,而是化作關稅大棒和邊境鐵幕時,誰還敢輕易踏上這片土地?
二、從“豐收年”到“雪崩式”下跌
2025年3月,美國旅游業經歷了史上最黑暗的一個月。
商務部數據:赴美游客同比下降11.6%,一季度總人數減少3.3%。
海關數據:3月中下旬,主要機場入境外國游客銳減20%。
消費蒸發:國際游客在美消費預計減少90億美元,加拿大單國損失就達43億。
去年12月,英國旅游經濟學公司還樂觀預測“2025年赴美游客增長9%”,如今卻緊急下調為“下降9.4%”。美國旅游業從“豐收年”的美夢,跌入了“雪崩式”的噩夢。
數據不會說謊,但美國政府卻試圖用關稅和霸權掩蓋真相。
三、政策作死,關稅戰、入境暴力、盟友離心
1. 關稅戰,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演變成“全球樹敵”,對歐盟酒類加征200%關稅,威脅吞并丹麥格陵蘭島,甚至揚言“讓加拿大成為第51個州”。
這些政策直接勸退游客,歐洲人反感美國的擴張主義,加拿大人用“減少赴美航班”投票。
一名法國游客在社交媒體吐槽:“去美國玩一趟,關稅可能比機票還貴。”
2.入境暴力,簽證≠通行證
即便手握合法簽證,歐洲游客仍可能被拒入境,甚至遭遇暴力執法。
一名德國游客回憶:“海關人員把我的行李扔在地上,像審犯人一樣盤問。”這種“敵意安檢”讓美國口碑崩壞,連傳統盟友都開始說“不”。
當邊境警察的手銬比導游的解說詞更令人印象深刻時,旅游業注定淪為犧牲品。
3.盟友離心,誰愿與“惡霸”為伍?
美國對盟友的強硬態度,正在瓦解其軟實力。加拿大航空公司削減春季赴美航班,瑞典游客因特朗普的“格陵蘭島言論”抵制美國游。
加州居民喬治直言:“對盟友揮舞關稅大棒,只會讓世界覺得美國不值得信任。”
四、旅游業崩盤,美國經濟失血
旅游業是美國經濟的“隱形支柱”,每年貢獻1.9萬億美元產值,支撐930萬個就業崗位。但如今:
產業鏈連鎖反應:航班預訂量下降40%,酒店入住率跌破50%,拉斯維加斯賭場收入腰斬。
中小旅游企業瀕死:夏洛特等導游收入銳減,地方旅行社被迫裁員。
長期信用破產:牛津經濟研究院警告,美國可能永久失去“友好旅行目的地”的標簽。
特朗普政府用關稅戰賺來的蠅頭小利,遠遠抵不上旅游業崩盤帶來的萬億級損失。
五、反思與啟示,傲慢比病毒更可怕
2020年新冠疫情重創全球旅游業,但美國的復蘇卻比其他國家更慢、更艱難。
對內:放任槍支暴力、種族矛盾、物價飆升,讓游客缺乏安全感。
對外:用關稅和霸權代替外交與包容,將“自由之地”變成“恐懼之源”。
病毒或許會過去,但一個國家的形象一旦潰爛,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時間來修復。
美國需要一場“靈魂拷問”
當迪士尼樂園的煙花不再吸引國際游客,當黃石公園的風景輸給邊境警察的呵斥,美國是時候反思:
是要繼續做“孤立的超級大國”,還是重新擁抱開放與多元?
是要用關稅戰逼退世界,還是用誠意贏回信任?
旅游業是衡量一國溫度的標尺。若美國繼續揮舞大棒、制造鐵幕,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終將照亮的只有自己的孤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