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一則“保潔員撿錢事件”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引起網友熱議。
這件事一波三折,起因本是大連市一位好心的保潔員宋女士,
在自己就職的大連紫航海鮮大飯店工作時,在洗手臺附近撿到了一個布兜,里面是整整兩大捆百元鈔票。
當時正值正月初七,飯店剛剛開業,顧客爆滿。宋女士帶著布兜來到大廳,喊“誰的包啊”,四周就餐的顧客里卻無人應答。
見此情形,宋女士只得將包放在了飯店前臺,等待失主前來認領。
事情發展到這里,本就是一件值得人們交口稱贊的好人好事,可是接下來的走向卻是揭露了人心黑暗的一角。
接下來的幾天,宋女士在向飯店領導了解情況后,發現無人成功認領這筆兩萬元的現金,領導也沒有報警處理,
于是宋女士就將這件事報告給了轄區派出所。
然而緊接著,宋女士就因故辭職,離開了紫航海鮮大飯店。
多名網友爆出宋女士和第三方保潔公司一位領導的對話錄音,兩人交談中,領導竟大言不慚地說:
“別說撿錢,你撿什么都歸店里管。”“也不知道你給誰打工呢,你真是分不出大小王?!?/p>
話里話外都是在斥責宋女士沒眼色、多管閑事,似乎只要宋女士不報警,他們就可以偷偷昧下這筆錢一樣。
紫航大飯店的負責人很快發視頻澄清,然而澄清的內容卻是顛倒黑白,反咬一口。
負責人說明:保潔員是外包公司的員工,離職是自己提出來的,在她將這筆錢上交之后,第二天又反悔想把錢要回去,飯店內部商議之后,將錢放在了派出所。
這樣倒打一把、冤枉好人的操作引起了網友們的憤怒,眾人紛紛批判飯店的“謠言式公關”,
而之后大連市西崗區有關部門發出的官方通報,也是證實了宋女士的拾金不昧行為。
我們可以想象,假如宋女士沒有想到使用網絡和媒體為自己發聲,
那么面對公司領導顛倒黑白的行為,社會和輿論又該站在何方,她之后的生活是否會陷入更大的漩渦?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當年著名的“扶不扶”事件。
自那件事之后,任何一個倒地的老人,周圍只會站著一圈戰戰兢兢錄視頻,生怕訛上自己的人,而不是勇敢出手的見義勇為者。
世道崩壞,正是從好人沒好報開始的。
需求帶來落差
外網一條高贊留言說道:“執著于成為別人眼里的好人,會讓你難以實現目標或價值。”
從心理學方面講,這就是你的預期和現實產生了一定的落差。
在大眾心理學中,心理預期指的是個體基于過去的主觀經驗和判斷,對某一事件結果的預估。
當你開始做一件好事,道德上的愉悅感和不自覺產生的預期會讓你飄飄然:“等對方發現了我做的這件事,會如何感謝我呢?會如何犒賞我呢?”
然而等他們真正來到了現實中的結果面前,面對自私或黑暗的人心,與自己預想中的情形相差甚遠,這時就會產生“心理落差感”。
就像一個學霸在自己擅長的學科屢戰屢勝,當他再一次經歷考試,自信滿滿打開試卷時,卻發現自己考了個從未有過的低分,
這樣的對比帶來的沮喪無力是可想而知的。
曾經有這樣一位來訪者小A,就是高敏感的“討好型人格”。
她在辦公室里工作時,覺得太熱,征求同事意見將空調調低,
但同事立刻拒絕了她,說自己感覺很冷了,且身上已經披著毯子,如果溫度再低會感冒的。
小A只能放棄了調低溫度,轉而自己買了小風扇放在工位。
可同事回過頭來也向她提出分擔項目的無理要求時,她心中記恨,嘴上卻一點都不會拒絕,還是勉強答應了,對此,她很是苦惱。
在生活中,小A對朋友也很不錯,朋友生日時她精挑細選了一樣很貴的禮物,然而等自己生日時,朋友卻送了她一條十幾塊的假項鏈。
這讓小A非常難過,但她不想失去這段友誼,只好假裝沒有發現項鏈是假的。
付出給了我們一種沉沒成本投入后急切想要證明自己的行為是有價值的、值得他人肯定的。
一旦收獲不到這樣的肯定,就會產生“沒好報”的落差感。
激勵與動機
關于“好人該有什么好報”的定義,很多人的意見不同,大致可分為“金錢獎勵派”和“道德至高派”。
從金錢獎勵派的觀點來講,拾金不昧本身就是他人在為你保管遺失的財物,
假如這樣的行為受到了獎賞,就會起到一個示范和表率作用,為后面其他人的善舉奠定基礎。
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子貢替一位奴隸贖身,按照當時法律可以去官府領取獎勵,但子貢卻拒絕了獎勵。
孔子認為,子貢的做法無法成為普通平民百姓的表率,有子貢這個先例在,恐怕以后就很少會有人為奴隸贖身了。
這就是激勵對于個體動機的一種強化。
而道德至高派則認為,我們行善舉、做善事是出于自己內心的道德感,做成了也只會獲得道德上的滿足,進行心靈中的升華。
美國心理學家迪西和瑞安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自我決定論中有這樣一個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個體的行為主要是基于內在動機完成的。
如果個體因為內在動力而非外在原因完成了某件事,其所獲得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是巨大的。
這也說明了,假如將拾金不昧強行變為有償行為,人們或許會將這種行為中的道德感降低,使其變成一種交易行為,
這并不利于社會道德的完善和個體心理需求的滿足。
其實我想說的是: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每個人也不能單純用好人和壞人來概括。
不管是物質上的獎勵還是道德感的滿足,都是“好報”的一種,都取決于個體做這件好事時的心理狀態。
《圍爐夜話》中說:“君子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我們如何評價一個人,不能看對方說了什么體面話,剖白了多少內心的情感,而是要看這個人實實在在地做出了什么事。
社會行為同樣也是如此,只要做好事的事件定性,那么就是可以被人稱頌、嘉獎、傳播的行為。
社會環境不會冷漠,是因為這里生活著一群有溫度的人,不要讓見義勇為者寒心,也別讓社會失去原本應有的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