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2025年4月11日晚,美國伊利諾伊州一輛載有超過10.9噸雞蛋的半掛卡車突發大火,火光照亮夜空,車輛幾乎完全被吞噬。這起發生在美國家庭餐桌“核心物資”身上的意外,不只是交通事故,更是在美國“蛋荒”持續、蛋價飆升背景下的一場諷刺性插曲。沒有人員傷亡,卻讓民眾對現實的無力感進一步升溫。火災燒掉的不只是10噸雞蛋,而是當前美國民生危機的一個濃縮象征。
截至目前,美國的雞蛋價格已連續數月處于高位。盡管三月數據顯示略有下降,但每打雞蛋的平均零售價格依然高達6.27美元,比去年上漲了75%。在一個強調“通脹緩解”的國度,這一數據的背后是越來越多低收入家庭被迫減少蛋白質攝入,是兒童營養供給日益緊張,是快餐連鎖和食品加工廠集體陷入成本壓力,是無數人對所謂“物價穩定”的現實幻滅。
伊利諾伊州火災發生的時點極為敏感。不僅因貨車中儲運的雞蛋數量龐大,更因為它撞上了一個象征性節點——雞蛋正從一個尋常農產品,變為美國物價焦慮的標志物。疫情、禽流感、通脹、關稅政策疊加,雞蛋變成了食物通脹的晴雨表。而現在,它們還“起火”了。
本輪雞蛋價格暴漲的始作俑者是禽流感。自2022年以來,美國因高致病性禽流感已撲殺超過1.68億只家禽,其中多數為蛋雞,供應鏈在短期內遭遇致命打擊。隨后,在全球能源、飼料價格上漲,以及勞動力緊缺等因素疊加下,雞蛋生產成本大幅上升。但問題不僅止于自然與市場。
一方面,美國聯邦政府對雞蛋危機的政策應對顯得左支右絀。一邊試圖從拉美、亞洲等地區緊急進口雞蛋以補缺口,另一邊卻在特朗普政府主導下推行更強硬的“對等關稅”,對包括雞蛋在內的農業進口產品加征稅收,制造了顯著的政策互斥和進口障礙。在全球供應鏈已然緊張的背景下,這種關稅政策無異于“自斷援軍”,直接造成國內供給恢復乏力、價格失控。
另一方面,美國幾大食品集團和農業企業的“利潤追逐邏輯”也在本輪危機中暴露無遺。以美國最大的雞蛋生產商卡爾-梅恩公司為例,該公司在2023年凈利潤增長超300%,大幅超過行業平均水平。面對物價飛漲,公司管理層卻在公開場合“否認市場操縱”,但其定價權早已主導零售鏈條,引發民眾和輿論廣泛質疑。這種高度壟斷結構的存在,使得雞蛋這種基礎消費品在危機中更加易受操控,政府監管卻形同虛設。
而從消費者端來看,美國普通民眾已逐漸對“蛋荒”失去耐心。超市實行限購、價格每日浮動、打折產品秒光成常態。一些中低收入家庭開始以豆腐、土豆等低蛋白食品替代雞蛋,學校營養配餐被迫壓縮,餐飲企業縮減菜單,雞蛋從“主食配角”變為一種“奢侈蛋白”。這一切正演化為民眾對聯邦治理能力的深度失望。
更具系統性意義的是,這場“蛋荒”所揭示的并不僅僅是一次農產品短缺危機,更是美國農業體系與政策工具集體失靈的縮影。一個高度依賴集中化、工業化、跨洲運輸的農業系統,在面對疫情與地緣政治的持續沖擊下,暴露出近乎脆弱的依賴鏈條。一場禽流感足以讓全美雞蛋市場數月混亂,一輛貨車起火便能上新聞頭條,這種系統穩定性的脆弱令人咋舌。
美國向來以食品工業化與高度現代化引以為傲,但如今的雞蛋價格、供應緊張、產業壟斷與政策混亂,卻暴露出一個難堪現實:現代化系統若缺乏制度韌性、協調能力與公共責任,就可能在危機中變成無效空殼。政府想救市,企業想盈利,消費者卻只能咬牙買單,這種“脫節式運行”本身就是一種危機。
伊利諾伊州火災事件雖屬偶發,但其象征意義極大?;鹂梢該錅?,但“蛋荒”背后的失控卻遠未結束。真正的問題,不在雞蛋上,而在整個國家治理的邏輯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