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為明朝的建立可謂是費盡了心血。
可在朱元璋和淮西勛貴的傾軋下,最后不但累出一身疾病,還被人下毒。
臨終前,劉伯溫罕見的沒有留下什么遺書,反而送給朱元璋滿滿一筐魚……
絕世天才
我國歷史上誕生了很多天才,不少人進入官場,立下了不少功績。
而明朝的開國功臣劉伯溫,則是天才中的天才,他在民間的聲望甚至可以比肩諸葛亮。
劉伯溫出生于浙江一個小山村,他出生的時候還是元朝末期,天災頻發,時局動蕩。
雖然他父親讀過幾年書,但并未進入仕途,只能在家做了一個教書先生。
而在劉伯溫出生后,天下變得更加動蕩,很多地方的百姓吃不飽飯,只能成為流民。
劉父便不再教書育人,而是回到老家專心種地,順便教導劉伯溫。
在父親的傾心教導下,劉伯溫學習成績直線“飛”升。
這里的“飛”字并非夸張,因為劉伯溫太聰明了,他三四歲的時候就展現出不同于常人的記憶力。
等到他七八歲的時候,就能認識所有的字,并且閱讀速度極快。
因為古代沒有標點符號,讀書的時候需要閱讀者自己斷字斷句,有時候需要反復研讀。
而劉伯溫不需要,他可以一目七行,看書跟翻書一樣快。
而且只要他看過一遍,就再也不會忘記。
當然,這聽上去有些不可置信,劉伯溫的私塾教師也是這么覺得的,他不相信這世間有過目不忘的人。
這一天,老先生拿來一本非常晦澀難懂的儒家書籍,即便是老學究,都要讀好好久才能勉強通曉其意。
劉伯溫拿到這本書后,雖然看書的速度慢了下來,但依舊是很多人不能比較的。
這一點就連提前看過此書的老先生都自愧不如。
他只用了一兩個時辰便讀完了這本書,并且還能對其中緊要處做出點評,很多見解非常獨到。
從此之后,劉伯溫過目不忘的能力傳遍方圓百里,成為遠近聞名的少年神童。
歷史上也出現過這樣的頂級天才,比如北宋推行變法的王安石,同樣擁有著過目不忘的能力。
一般擁有這種能力的天才,在歷史上都會有一番大作為,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劉伯溫也將成為改變歷史的人。
可惜元朝對漢人并不信任,他們竟然安排劉伯溫去做一個八品小縣丞……
運籌帷幄
雖然劉伯溫只被封為八品縣丞,但他依舊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職位上盡忠職守。
元朝末期,官吏和豪紳相互勾結,經常做出禍害百姓的事情。
對此,劉伯溫深惡痛絕,通過仔細調查案件,懲戒了禍害老百姓的官員,還百姓一個清白。
雖然劉伯溫在任期間功績了得,但依舊受到了其他官員的欺壓,朝廷卻對此視而不見。
一年之后,因為看透了朝廷的腐朽,他果斷選擇辭官還鄉,開始了隱居生活。
在隱居的這幾年里,元朝愈加混亂,很多地方爆發起義事件,元兵卻對此毫無辦法。
就這樣過了十幾年,元朝傾覆已成定局,劉伯溫也漸生出世之心。
這時候,剛剛奪下南京城的朱元璋,在聽聞劉伯溫的賢才之后便派人邀其出山。
久居不出的劉伯溫,在來到明軍帳下后,第一時間便幫朱元璋分析清楚了天下局勢。
他果斷為明軍制定了有效的作戰方略,避免他們陷入被其他起義軍夾擊的境地。
朱元璋見他這么聰明,便任命他為軍師,為明軍出謀劃策。
在劉伯溫的操作下,朱元璋逐漸壯大起來,并建立了穩定的政權,完成了起義軍向諸侯的轉變。
大明逐漸成長,成為了其他諸侯的攻擊目標。
這一年,身處長江上游的陳友諒開始向東邊進軍,打算吞掉占據南京城的朱元璋。
這件事在南京城內引起一陣慌亂,因為之前穩步發展習慣了,突然有強敵來襲,眾人一時沒能反應過來。
對此,很多人都覺得陳友諒兵力更為強大,明軍很難是敵手,都勸朱元璋選擇投降。
劉伯溫卻一改先前態度,表示大明已經成長起來了,若是想奪取天下,勢必要和陳友諒有一戰。
于是,在劉伯溫的建議下,明軍在鄱陽湖與陳友諒大軍展開了空前一戰,并最終贏得了勝利。
從此之后,明軍便勢不可擋,順利奪下南方的張士誠。
在吞掉南方一眾諸侯后,劉伯溫幫朱元璋制定了北伐滅元的一系列戰略方針。
正因為有劉伯溫的謀略,讓明朝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從南向北奪取天下的朝代。
明朝建立之后,劉伯溫又從軍師轉向文臣,并率領一眾臣子為明朝制定了大明律。
如果朱元璋撐起的是明朝的面子,那么劉伯溫就是通過一人之力,織起了明朝的里子。
就這么一位舉世無雙的開國功臣,為何會遭到其他臣子的欺壓?
遺憾身死
可能是朱元璋出身貧苦的問題,在明朝建立后,他對權力的渴望幾乎到了極點。
同時,明朝的開國功臣和漢朝有點像,都是君主的老鄉。
朱元璋因為大肆分封淮西勛貴,導致其他地區的臣子受到了無情打壓。
這讓信奉“法家”的劉伯溫十分不滿,他覺得一個朝代想要長治久安,就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的律法制度。
正因如此,劉伯溫才被淮西勛貴所針對,在朝堂之上處處受挫,一度讓他萌生了隱退之心。
雖然劉伯溫想要隱退,但朱元璋根本舍不得放他走,想要榨盡他的每一滴心血。
最后,縱使他已經染上了一身重疾,但依舊得不到放還。
同時以胡惟庸為首的淮西勛貴還在處處打壓他,甚至還給他送去了與病癥截然相反的湯藥。
喝下湯藥后,劉伯溫自覺天命已近,便命人買來一大籮筐魚,不遠千里地送到南京城。
坐在金鑾殿上的朱元璋,在聽聞劉伯溫生死的消息,痛哭許久。
可隨后,朱元璋盯著一籮筐魚陷入了沉思。
因為他知道劉伯溫學識無邊,而且深謀遠慮,在臨終前特意派人給自己送這么一筐魚,肯定另有深意。
畢竟自己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窮小子了,皇宮中又怎么會缺魚呢?
因為筐小魚多,很多大魚都已經奄奄一息了。
對此,朱元璋便命人筐中的魚倒進大水池子中,看看里面是不是藏著什么秘密。
沒想到這一倒,他竟然發現在大魚中間還藏著一條小魚。
雖然這條小金魚非常漂亮,只不過在大魚拍打和擠壓下,早已翻了肚皮,沒了生機。
剛開始,朱元璋以為劉伯溫是用這條金魚自比,說自己受到他人的傾軋。
為此,他開始調查事情原委,并將淮西勛貴鏟除。
可慢慢地,朱元璋發現劉伯溫好像并不是這個意思。
因為在十七年后,太子朱標突然死了,手握重兵的皇子們開始互相爭權,這讓他十分頭痛。
為了避免皇子相殘,朱元璋破例讓皇太孫朱允炆做了皇帝。
臨終前,他眼前浮現出幼小的朱允炆身穿黃袍,在一眾權勢滔天的叔父面前弱小無助的畫面。
穿著黃袍的朱允炆,好似當年魚筐里的那個小金魚。
直到這一刻,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原來當年的魚筐就是大明江山,里面的大魚就是手握重兵的皇子。
當年,朱元璋覺得自己兒子掌握兵權,才能保證皇權一直握在朱家人手中。
自己一旦去世,這些大魚會成為擠死小魚(小皇帝)的罪魁禍首。
正如劉伯溫預料的那樣,在朱允炆削藩的過程中,燕王朱棣率領一眾諸侯開始謀反。
最終朱允炆身死,皇位也落入藩王之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