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燈戲
川北燈戲,是流行于四川北部嘉陵江流域的閬中、南部、西充等地的民間小戲,以詼諧幽默、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著稱。其名源于演出時舞臺四周懸掛油燈照明的傳統習俗,內容多取材于民間生活與傳說,以喜劇、鬧劇、笑劇為主?!按ū睙魬颉边@一劇種名稱正式定名之前,它也被稱為燈戲、燈調戲、“農民戲”、“壩壩戲”等。川北燈戲融合了皮影、民間歌舞、雜耍、猴戲、木偶戲等藝術元素,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酬神娛人的民俗色彩。2006年,川北燈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四川民間藝術的重要代表。
川北燈戲的歷史與發展
川北燈戲,發源于四川省南充市,是川北地區歷史最悠久、群眾基礎最深厚的民間戲曲形式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閬中縣志》記載:“ 五月十五瘟祖會,演燈戲十日,每夜焚香如霧,火光不息,其所為燈山者,亦如上元時?!痹缙跓魬蛎撎ビ谖變幕?與端公戲、壇戲、儺戲緊密關聯,融合了祭神祈福的宗教儀式與民間娛樂功能。清代是其發展的鼎盛期,乾隆四十七年(1782)《蒼溪縣志》描述“上元,放花燈,演燈戲”,表明燈戲已從鄉村廟會走向城鎮舞臺。
《張飛軼事》 (圖源 :《試析川北非遺戲劇藝術當代傳承創新與探索》)
川北燈戲的發展歷史中,涌現出了許多經典劇目。如《訪友》《借衣》《雙攆子》《請長年》《巧還租》《張公道討口》《大田壩》《假和尚趕齋》《趕隍會》等劇目,都是建國前常演的。民國時期,因戰亂與災害,燈戲一度瀕臨消亡。新中國成立后,川北燈戲得到政府重視。政府通過收集劇本、扶持劇團等措施使其重生。1988年,川北燈戲首次赴京演出,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寫下“古樹奇葩,雅俗共賞”八個大字書贈劇團,標志其藝術地位的確立。后進入中南海匯報演出,被譽為“淳樸的天籟,遠古的遺風”。
川北燈戲的
唱腔曲調與曲牌結構
川北燈戲的音樂植根于川北民間,融合了山歌、神歌、嫁歌、端公調等元素,其音樂體系以“民歌小曲體”為核心。川北燈戲的唱腔曲調由雜曲、正調兩大類別組成:
《跳蹬》(圖源 :《試析川北非遺戲劇藝術當代傳承創新與探索》)
1.正調屬于板式變化結構,主要有胖筒筒、燈弦腔、十字韻、卿當調、聯八句、八步頭、苦板、搖板等曲調,如《五更調》《賣餃子調》,結構嚴謹,多用于敘事性唱段。
2.雜曲類曲調是屬于曲牌連綴的結構形式,吸收時調、小曲,主要有梅花調、煙五更、翹扁擔、下荊州、賣蘇花、十送妹、懷胎調、十杯酒等,旋律活潑,常用于喜劇場景。
但在具體劇目的演出運用中,則是根據劇情和人物情感表達的需要,將正調、雜調穿插使用。這也是燈戲系統區別于高腔、昆曲、胡琴、梆子系統表演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征。
川北燈戲的音樂源自山歌小調、俗曲和地方祭祀音樂等,結構精巧,曲調優美,節奏流暢,韻味獨特,與川北地區的方言俗語結合緊密,別有韻味。由于燈戲與端公慶壇的歷史關系,燈戲音樂中也包括了端公調、神歌以及端公慶壇使用的器樂如鐺鐺、馬鑼等。
川北燈戲的表演特征
川北燈戲的表演特征鮮明,其表演形式以喜劇、鬧劇、笑劇為主,即使是悲劇也是用喜劇的手法來加以完成。歷史上的川北燈戲劇目中大多是笑戲、鬧戲,正戲、苦戲較少。對于民間老百姓來說,這種“跳、笑、鬧”的喜劇風格十分契合大眾崇尚快樂的審美趣味。
《牛哞哞扯“怪教”》(圖源 :四川經濟日報)
川北燈戲以“丑扮燈”為核心表演范式,川北俗話說:“ 無丑不成戲,有丑好拌燈。”這也足以證明了丑角在川北燈戲中的地位,無論角色身份高低大都以丑角呈現,通過夸張的肢體語言與俚俗對白傳遞喜劇效果。例如《鬧隍會》中縣官脫官服打起“肉蓮花”,充分展現川北燈戲“跳、笑、鬧”的喜劇屬性,展現“形丑藝不丑”的審美哲學。
演出形式強調“燈戲雙開”,燈既是照明工具,亦是表演符號。舞臺常懸掛主燈與四角排燈,演員持蚌殼燈、白鶴燈起舞,形成“燈海輝映”的視覺奇觀。劇目多為單線敘事的鬧劇或喜劇,如《親家母上轎》《裁縫偷布》等,時長短小,情節直白,契合農民“喜樂神”的審美需求。
此外,表演融合民間歌舞與雜技元素,如“跩步”(跳躍步法)與“跳燈”動作,體現“無動不舞”的動態美學。演員需同時掌握唱、念、做、打,并在即興互動中調動觀眾情緒,形成“滿座捧腹妙趣生”的現場感染力。
川北燈戲的傳承與保護
盡管川北燈戲具有深厚群眾基礎,但面臨傳承人斷層、現代娛樂沖擊等問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北燈戲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高度重視川北燈戲的傳承與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動這一藝術瑰寶的傳承與保護。
1.政策支持: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遺后,南充市成立川北燈戲團。2010年,南充成功舉辦第一屆川北燈戲節,此后,南充市委、市政府決定每三年舉辦一屆,如今,川北燈戲成為南充的又一文化名片。
2.教育普及:民間“燈班”通過鄉鎮文化站開展培訓,如閬中老觀鎮的“燈戲傳習所”培養青年演員。
3.數字化保護和劇目創新:對300余個傳統劇本進行數字化存檔,如新排川北燈戲《板橋賣花》為例,新排劇目首次加入悲劇情節,總體依然保持原有幽默詼諧的風格。
總結
川北燈戲作為巴蜀文化的活態載體,以詼諧的形式承載著川北民眾的集體記憶與情感寄托。其保護不僅是對傳統藝術的延續,更是對鄉土文化基因的守護。未來,需進一步推動“活態傳承”,將燈戲融入鄉村旅游、文創開發,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正如戲劇家曹禺所言:“ 川北燈戲的鄉土味,賦予藝術以永恒的新鮮感 ”。
參考文獻
[1]唐溪若.試析川北非遺戲劇藝術當代傳承創新與探索——以國家級非遺川北大木偶、川北燈戲、川北王皮影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27):81-84.
[2]王奕丹.川北燈戲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5.
[3]丁淑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燈戲的保護——以川北燈戲為例[J].四川戲劇,2012,(03):77-79.
[4]王定歐.川北燈戲的劇種屬性與文化定位[J].四川戲劇,2011,(02):16-20.
[5]杜建華.川北燈戲的源流演變與發展走向[J].四川戲劇,2006,(02):31-33.
來源:四川省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