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當特朗普政府的烏克蘭問題特使基思·凱洛格提出“參考二戰后柏林模式”來設想烏克蘭未來局勢的穩定方案時,全球戰略觀察者的第一反應不是驚喜,而是震驚。這種“和平設想”披著調停的外衣,實則掩蓋著一種赤裸裸的現實主義割讓邏輯,是對烏克蘭國家主權的漠視、對國際秩序的嘲諷,也是美國在當前俄烏戰爭背景下戰略收縮的寫照。凱洛格雖事后匆忙“澄清”說并非“分割”烏克蘭,但從其用詞與設想來看,其主張的本質已昭然若揭,烏克蘭必須為“和平”割地為安,西方則以“維和”的名義在戰略上認輸。
凱洛格的建議本質上是對俄羅斯軍事既成事實的變相承認。他建議由英法部隊控制第聶伯河以西的烏克蘭西部,俄軍則繼續駐扎在已被占領的東部地區。兩者之間設置一個18英里的非軍事區,以烏克蘭軍隊充當“夾心層”。乍聽之下,這是一套冷戰式思維的“技術性”停火方案,但它的現實含義無異于將烏克蘭一分為二,把第聶伯河作為事實上的“分界線”,重新復制冷戰初期的德意志分治景象——蘇聯與西方占領區對峙的柏林翻版。
二戰后柏林的“分治模式”是在德國戰敗、國家解體之后,四大國在雅爾塔與波茨坦會議中通過權力重構對戰敗國的全面宰制。德國當時喪失了國家主權,是戰敗國、占領地。但問題是,烏克蘭不是柏林,今天也不是1945年。
而凱洛格將其設想包裝為“安全保障”的一部分,提出英法軍隊可駐扎于第聶伯河以西,“不會對莫斯科構成挑釁”。這句措辭頗具政治含義:它不再強調烏克蘭的主權完整、不再提出俄羅斯撤軍、不再捍衛國際邊界,而是從俄羅斯的“安全焦慮”出發,努力安撫克里姆林宮的戰略神經。
凱洛格還強調,美國不會派出地面部隊。這意味著即便執行“柏林模式”,美國也只愿在幕后操盤,而將“維和”與“維穩”的實質性代價轉嫁給英法等傳統盟友。特朗普政府這一系列言行,暴露了其外交戰略中的實用主義底色——撤退、不承諾、不負責、避免正面沖突,同時把政治后果與安全負擔甩給他國。這既是特朗普“美國優先”邏輯的延續,也是美歐同盟體系內部信任斷裂的又一明證。
俄方的立場同樣明確。拉夫羅夫早前已多次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接受北約國家的維和部隊進入烏克蘭。這表明即便凱洛格的設想從技術層面成立,也不具備實際落地空間。而西方若接受所謂“維和”機制,本質上就是在為俄羅斯當前的軍事占領背書,是用聯合國或多國軍隊的形式,凍結俄羅斯既得利益。這對烏克蘭來說,不是和平,而是被動接受“永久割裂”的政治現實。
要知道,烏克蘭不是柏林,西方也不是1945年的盟軍。一旦默認戰爭可以通過“軍事事實”創造新邊界,國際秩序將徹底淪為叢林法則的修辭工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