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完購房合同那天,北京下了場急雨。我站在售樓處門口,看著雨滴砸在合同封皮上,濺開一朵朵小水花。
手機響了,是李明:"媽說晚上包餃子,讓你買棵白菜回來。"
"好。"我應著,嗓子眼卻突然發哽。
七年前我們結婚時,婆婆就是用白菜豬肉餡餃子,塞滿了那個掉漆的搪瓷飯盒?,F在我們要給她買房了,她想的還是包餃子。
第一次見婆婆是在老家堂屋。她撩起圍裙擦手,從縫紉機抽屜里摸出個紅包:"聽說城里姑娘都講究,別嫌少。"
后來我才知道,那是她取了三張定期存湊的。李明的工資卡被她用橡皮筋捆著,原封不動塞回給我們:"年輕人用錢的地方多。"
婚后第三年,我們終于從合租房搬進一居室。婆婆扛著編織袋來"暖房",袋子里是她親手縫的棉花被。
"媽,以后每月給您兩千生活費。"我遞過信封。
她捏了捏厚度,抽出一半塞回我包里:"我們在鄉下花不著錢。"
那天半夜起夜,我看見她把我們淘汰的舊毛衣拆成毛線,在臺燈下繞成團。
去年冬天視頻時,我發現婆婆總揉右腿。周末殺回去,看見她正踩著板凳夠柜頂的膏藥。
"您這腿......"
"老寒腿,貼貼就好。"她急著往廚房走,卻打了個趔趄。我扶住她時,摸到秋褲里鼓鼓囊囊的——居然縫著發熱貼。
【5】
決定買房那天,我和李明吵到凌晨兩點。
"全款壓力太大,貸款三十年媽都百歲了!"
"可老人家最怕欠債......"
最后我們選了折中方案:首付七成,公積金貸款十年。
【6】
帶婆婆看房那天,她摸著瓷磚接縫直咂嘴:"這得擦多少遍才能不藏灰?"
中介介紹智能馬桶時,她偷偷拽我袖子:"沖次水夠買斤雞蛋了吧?"
但當她站在陽臺上,看著對面我們小區的燈光時,突然不說話了。
【7】
搬家前夜,婆婆神秘兮兮塞給我個針線盒。打開一看,里面躺著本存折,余額五萬八。
"這些年你們給的錢,我存了點......"她低頭扯著毛衣下擺,"密碼是李明生日。"
存折最后一頁夾著張泛黃的紙,上面工整記著:
"2016年,小靜給買羽絨服 -3000
2018年,住院墊付 -5800
2020年,春節紅包 +2000......"
【8】
新房里的第一頓飯,婆婆執意用她帶來的老砂鍋熬粥。砂鍋在電磁爐上不安分地打轉,她邊攪邊嘟囔:"還是煤氣灶熬得香。"
我突然想起她總說"住不慣",原來不是嫌棄,是怕她的老砂鍋、縫紉機、曬被子的習慣,會弄亂我們規整的生活。
【9】
現在婆婆學會了用手機繳水電費,雖然每次都要戴老花鏡核對三遍。她的縫紉機擺在陽臺角落,給小區老太太們改褲腳,一次收五塊錢"手工費"。
上周我發現她偷偷在存折里新存了一筆,摘要寫著:"給未來孫子買金鎖"。
【10】
昨天物業來裝燃氣報警器,婆婆端出自己腌的糖蒜。老師傅臨走時說:"老太太,您這泡菜壇子可得算裝飾??!"
我們笑作一團時,陽光正斜斜地照在婆婆的銀發上。她耳后的老年斑,像極了三十年前那個紅包上暈開的墨跡。
【結尾】
現在我才懂,老人說的"不習慣",其實是把我們的習慣,當成了她的習慣。
那本藏在針線盒里的存折,那些縫在秋褲里的暖寶寶,還有陽臺上曬著的、帶著太陽味的舊毛線——這才是最貴的裝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