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強硬表態,中企若不出售達爾文港,將強制征收。中方多次警告如泥牛入海,無效。
中國嵐橋集團斥資5億澳元租賃99年的港口,經改造后吞吐量激增六倍,成為澳北部經濟命脈。
美國為何執意插手這場港口爭奪?澳方不惜毀約將如何影響全球投資規則?
租約風波
投資千萬,轉眼變"危害國安"。一紙合約,搖身一變成廢紙。
這不是黑色幽默,而是在達爾文港真實上演的國際商業鬧劇。
2015年,澳大利亞北領地政府急需資金改造瀕臨破產的達爾文港。聯邦政府對此視而不見,仿佛這個戰略要地只是個無關緊要的小碼頭。中國嵐橋集團通過公開透明的國際投標,以5.06億澳元的真金白銀獲得了99年經營權。這完全符合市場規則,是再正常不過的商業行為。
嵐橋接手后,猶如點石成金,短短幾年內將這個破敗港口打造成現代化樞紐。港口吞吐能力從可憐的500萬噸猛增至3000萬噸,創造了數千就業崗位。北領地政府曾對這一合作拍案叫好,視為互利共贏的典范。
然而,隨著2025年大選臨近,阿爾巴尼斯政府突然變臉,如同翻書比翻臉還快。"國家安全"的大帽子憑空扣下,要么賣回,要么強征,赤裸裸的霸凌。一個隨時撕毀合約的國家,還有什么國際信譽可言?投資者怎敢再踏足這片不確定的土地?
更值得深思的是,這一舉動恰逢特朗普重返白宮、美國加緊全球港口布局之際。從巴拿馬到澳大利亞,美國對全球關鍵航運節點的垂涎昭然若揭。澳方此時甘當馬前卒,爭搶中企經營的港口,背后政治算計已經呼之欲出。
美國黑手
美國這只看似隱形的手,如今在全球港口棋局上赤膊上陣了。
達爾文港爭端并非孤例,而是一場席卷全球的港口爭奪戰的縮影。不久前,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被迫取消與美企的巴拿馬港口交易,那場風波的硝煙未散,澳大利亞就急不可耐地加入了這場搶港大戲。
巴拿馬,這個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戰略要道,其政府在美國壓力下突然宣布退出一帶一路,還以"違憲違法"為由審計長和系統的港口。這種強買不成強搶的劇本,簡直如出一轍,連臺詞都懶得改編。
更令人玩味的是,秘魯也不甘落后,以"缺乏出口競爭力"為借口,開始對中方控制的錢凱港口下手。這些港口,如同散落在全球的貿易明珠,卻被美國視為必須掌控的戰略資產。特朗普政府甚至公開宣稱要對中國制造和租借的貨輪加收額外費用,這種赤裸裸的打壓讓人不禁莞爾:這是貿易戰,還是海盜行為?
細究背后邏輯,美國對中國在全球投資的20多個港口的忌憚之心昭然若揭。這些港口為中國外貿提供了關鍵支撐,而美國則視之為咽喉要塞,妄圖通過控制這些節點來遏制中國的發展步伐。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口號下,這種零和思維愈發明顯。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西方國家一直高舉"市場經濟"和"契約精神"的旗幟,卻在利益面前如此輕易地撕下偽裝。這種雙重標準不僅損害了全球經濟秩序,也暴露了某些國家的真實嘴臉。
澳大利亞對中方港口的突然發難,絕非臨時起意。這是美國全球港口圍獵計劃的一部分。而面對這種赤裸裸的挑戰,中企又該如何堅守自己的合法權益?是妥協退讓,還是據理力爭?嵐橋集團的態度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契約不容侵犯
嵐橋集團的態度,如同一記響亮的耳光,打在那些肆意踐踏規則的臉上。
面對澳大利亞政府的強硬表態,嵐橋集團毫不畏縮,明確宣布不會出售達爾文港。這種錚錚鐵骨的姿態,與李嘉誠港口事件中的妥協形成鮮明對比,贏得了無數中國網民的點贊支持。嵐橋集團負責人更是公開駁斥所謂的"安全風險"說法,指出達爾文港一直定期接受安全檢查,從未有任何問題。
這份底氣,源自國際法律的堅實支撐。根據普遍認可的國際投資法原則,東道國即便要進行強制征收,也必須滿足四個基本條件:公共目的、非歧視性、正當法律程序和公平補償。而澳方的所作所為,顯然是沖著中國企業而來,歧視性不言而喻。更諷刺的是,澳大利亞在2023年曾對達爾文港進行過安全審查,結論是"無安全風險"。如今翻臉不認人,簡直就是在自己臉上狠狠地抽了一巴掌。
歷史上類似的強制征收案例,往往以東道國付出慘重代價而告終。委內瑞拉政府強行國有化石油資產后,國際仲裁法庭判決其向埃克森美孚公司賠付高達16億美元的巨額賠償。這一前車之鑒,澳方似乎選擇性失憶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澳自貿協定中包含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機制(ISDS)條款,明確賦予中國企業遭遇不公對待時向國際仲裁申訴的權利。這意味著,一旦澳大利亞政府強行征收,不僅要面臨巨額賠償,還會在國際舞臺上聲譽掃地。
法律武器雖然強大,但商業爭端背后往往是冷酷的經濟算計。如果澳方一意孤行,強行收回港口,將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北領地地方政府和澳大利亞商界早已心知肚明,他們正在幕后對這場鬧劇憂心忡忡。畢竟,商人的嗅覺總比政客敏銳,他們深知砸了中國投資者的飯碗,最終受傷的將是澳大利亞自身的經濟。
自食苦果
商人的嗅覺確實比政客敏銳得多。澳大利亞的精明商界早已聞到這場政治鬧劇背后的危險氣息。北領地地方政府和商業協會對阿爾巴尼斯的冒險行為憂心忡忡,他們面對鏡頭時欲言又止的表情,勝過千言萬語。
澳大利亞法律專家更是直言不諱:強制征收將引發高額賠償。根據估算,補償金額極可能超過10億澳元,相當于租賃價格的兩倍還多。更糟糕的是,這筆錢不會為澳大利亞帶來任何新增價值,純粹是為政治莽撞埋單買單。澳大利亞納稅人當得知自己的錢包將為政客的表演買單時,會作何感想?
北領地政府官員非常清楚,一旦嵐橋集團撤走,達爾文港很可能成為一座冷清孤港。這座港口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商船,而貿易往來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強行收回后,誰來接管這個燙手山芋?聯邦政府當年不愿意投資,現在又憑什么認為他們能管理好這個復雜設施?
更重要的是,中國作為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伙伴,占據澳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如果中方對此次霸凌行為進行反制,限制關鍵礦產和農產品進口,減少對澳投資與旅游,澳大利亞經濟將遭受致命打擊。2020年莫里森政府時期的中澳關系惡化,讓澳大利亞商界痛不欲生,這段慘痛記憶難道這么快就被遺忘了?
阿爾巴尼斯政府應當明白,在全球化時代,經濟聯系早已深入骨髓,任何單邊主義行為都將自食其果。為了討好美國而犧牲本國經濟利益,這種"精致利己"的政客算盤,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面對澳大利亞的無理挑戰,中國企業正在用實際行動詮釋什么是真正的底氣和定力。通過法律手段維護正當權益,同時加速全球港口布局多元化,減少對單一節點依賴,這才是應對風險的長久之道。
結語
達爾文港爭端實則是國際規則與強權政治的博弈。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需要擦亮眼睛,既要堅守契約精神,也要未雨綢繆。澳方若一意孤行,不僅將失信于國際社會,更會在經濟上自食苦果。
然而,這場風波也給我們敲響警鐘:在全球化時代,互利共贏才是王道,單邊主義終將被時代車輪碾壓。您認為,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大背景下,中國海外港口布局應該如何調整才能規避類似風險?
將達爾文港租給中企,澳要變卦? 《中國網》
澳大利亞總理:正考慮贖回中國租賃的達爾文港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25-04-05 15: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