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條件豐富的如今,很少有父母給孩子穿別人剩下的舊衣服。
然而,為了培養孩子節儉的觀念,部分家長卻采取了要求孩子穿別人舊衣服的方法。
從出發點來看,節儉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并沒有什么錯。但要求孩子穿舊衣服,卻并不是一個好的辦法。
從心理學上來講,長期被“施舍”會導致自我價值受損。
有位博主曾發帖道,穿別人的舊衣服真的很丟人嗎?
博主寫道,從小到大自己的大部分衣服都是穿親戚穿過的。每當有人問的時候,博主總會尬尷地說是自己在實體店買的。
那么,長期“被施舍”會導致哪些問題呢?
影響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在物質條件很差的老一輩時代,幾乎沒有幾件新衣服,都是別人穿過的。
那個時候,大家都很窮,穿別人的舊衣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在現在物質條件比較豐富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穿得起新衣服。
這時候,經常穿別人的舊衣服就變成了一件異于平常的事。
社會心理學認為,自我認知是在與他人的交流與比較中塑造的。
通過與他人的比較,個體形成了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的認知,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認知。
這種比較可以是來自于他人的感知與評價,也可以是個體對自我在群體之中地位和角色的評估。
而他人的反饋,直接影響著個體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當孩子總是穿著舊衣服時,內心就會產生自卑感。尤其當班級里的同學直接問,某某某怎么沒見你穿過新衣服?
這時候,孩子內心會十分羞愧,自卑到了極點。
不配得感
當一個人總是穿著別人的舊衣服時,心里就會產生“不配得感”。
在心理學中,“不配得感”指的是常常覺得自己不值得享有美好的事物。
“不配得感”常見的表現是,經常舍不得買喜歡的東西,就算買下來,也要小心翼翼地保留,只在某些重要的日子使用。
比如,買下的漂亮裙子,因為不舍得穿所以一直留著,直到再也穿不上。
“不配得感”強的人內心總是自我懷疑和否定,總覺得什么好事都輪不到自己。
通常來說,“不配得感”源自于童年時期父母的否定,將“對方認為我不配”轉變為“我覺得我不配”。
經常穿舊衣服的孩子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不配穿新衣服嗎”。
“不配得感”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多負面影響,讓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懷疑,不敢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總是害怕失敗與拒絕,因此從不敢踏出第一步,從而錯過了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同時,“不配得感”會影響與他人的人際互動,由于總是覺得自己不配得到他人的愛與尊重,會導致產生過度自我保護、回避型依戀等問題。
久而久之,便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理健康,如焦慮、抑郁和自卑。
那么,怎樣擺脫“不配得感”呢?
當我們認為自己不配時,是因為認同了“別人認為我們不配”的想法。
因此,只需要將“別人認為我們不配”的想法從腦海中排除。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權力,不必讓別人告訴自己配不配,而是堅信自己值得所有的美好。
總而言之,節儉觀念的培養有很多種方式,不應該以孩子的自我價值受損作為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