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長城抗戰后,關東軍副參謀長板垣征四郎來到綏遠。
這一次,他的目標是主政綏遠省的傅宜生(作義)。
雖然來的是“惡客”,但傅宜生仍然以禮相待。
可話不投機。
當然,也投機不了。
他們之間的談話總結起來無非三點。
一是,板垣提出,中日兩國同文同種,要“互相親善”。
傅回答說,親善沒錯,可前提是要平等。不平等,哪能“親善”得起來?
二是,板垣提出,若傅將軍在華北當家,關東軍將予以全力支持。
傅回答說,你的想法毫無前途,不要再提。
三是,見傅將軍軟硬不吃,板垣征四郎只能拿出威脅手段,“聽說蒙綏兩邊關系不睦,萬一德王來進攻綏遠,你會作何處置?”
如果說在之前,傅將軍與板垣之間的談話尚屬虛與委蛇的話,那么,在這個問題上,傅將軍回答得斬釘截鐵,“那就打!”
見傅將軍如此強硬,板垣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臨行前,板垣拿出一柄刀送與傅將軍。
這份禮物也是有寓意的,意思就是說,既然你不肯聽勸,那我們將來就要刀兵相見了!
見板垣征四郎送出這么有寓意的禮物,傅將軍的回禮更是講究,送《四書》一部,內中蘊含的寓意更豐富,“別整天嗚嗚喳喳喊打喊殺的,還是多看看書吧。”
“不說硬話,不做軟事;不惹事,也不怕事”,這個風格,很傅將軍。
在傅將軍面前碰了一鼻子灰的板垣走了,這就讓德化特務機關長田中隆吉中佐感到機會來了。
這個田中隆吉,國人應該不生疏。
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之戰,其實就是當時還是少佐的田中隆吉和名聲比他還臭的川島芳子搞出來的。
田中隆吉有三個特點,一是膽小怕事又喜歡冒險;二是記憶力超好;三是敢賣同僚。
因此,在“二戰”結束后的遠東軍事法庭上,他有了一個非常響亮的外號-“日本的猶大”。
板垣征四郎到綏遠后,田中隆吉只能在旁邊看著。
因為人家是少將,他才是中佐,哪怕再想從綏遠撈取好處,他也不敢。畢竟板垣是他的老上司。
可板垣征四郎鎩羽而歸后,田中隆吉那顆不安分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了。
他把目標對準了德王。
本來,田中隆吉特務機關所在地德化的名字叫化德,取的是“以德化民,德政化民”之意。
1936年5月12日,德王將化德縣改為德化,暗含德王(德穆楚克棟魯普)可以“化吉”之意。
這一切,都是主政察哈爾的劉汝明不作為所致。
本來,德王對傅將軍是比較害怕的,可誰讓他身邊有田中隆吉這個“坑貨”在呢?
田中隆吉鼓動德王打綏遠的理由是,東北軍牛不?那是地方實力派中的頭牌。
怎么樣,還不是被關東軍給打跑了?
有關東軍的支持,小小的綏遠又算得了什么?
在田中隆吉的不斷慫恿下,德王終于開始頭腦發熱了。
1936年11月5日,德王給傅將軍發來了一封措辭強硬的挑戰書,主要內容是,“撤除百靈廟以南的一切軍事設施,如不能按期實行,將以兵戎相見。”
其實德王不這么做也不行,因為他手下的兵馬全部是由日本出錢給包裝起來的。
人家既然已經出了資,那就得有收益。若他一直不出兵,恐怕接下來,他的掌柜頭銜兒就要換人了。
傅將軍接到挑戰書后,只是冷冷一笑。
敢來?揍不死你!
王英 圖片來自網絡
德王之所以敢挑釁,他的實力還是有一點的。
共有多少兵馬呢?15000人。
這15000人分為三部,分別由李守信、德王和馬匪王英指揮。
傅將軍的綏軍只有約1萬人,之所以這么有底氣,是因為早就摸清楚了偽蒙軍的底細。
說起來,這件事兒還得“感謝”另一個日本特務羽山喜一郎。
羽山喜一郎時任日軍“華北駐屯軍”歸綏特務機關長。
剛到歸綏時,這個羽山驕狂得很,頭一個敢以某某館命名特務機關的人就是他,其囂張氣焰甚至超過了老牌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和板垣征四郎。
對于這種人,硬頂、硬抗都不是上策,傅將軍心生一計,就把畢業于日本陸士的李英夫安排在羽山身邊兒。
給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陪著他好吃好喝好玩兒,然后伺機竊取情報。
當時,李英夫的職務是綏遠省警保處少將處長,但要把李英夫安插在羽山身邊,僅有這個職務是不夠的。
為此,傅將軍突發奇想,又給李英夫安上了一個特事室主任的頭銜。
什么叫特事室主任?那就是特事特辦,專門成立個部門來對付羽山的。
但僅有李英夫一個人是不夠的,羽山到歸綏后,發展了很多眼線,要是不把這些眼線打掉,那也是個麻煩事兒。
傅將軍有辦法,他在“羽山館”旁邊布置明哨、暗哨多道,只要從“羽山館”出來的人一律盤查、抓捕。
如此一來,羽山喜一郎身邊的眼線就越來越少。那些僥幸未被抓捕的眼線,也不敢上門兒。
時間一長,羽山喜一郎的情報就沒有了來源。
那么,田中隆吉鼓動德王打綏遠這個消息,羽山知不知道呢?
知道自然是知道的。
可羽山喜一郎心中有幾分不爽,因為田中隆吉的上級單位是關東軍,而羽山喜一郎的上級單位是“華北駐屯軍”,分屬不同系統。
按照羽山喜一郎的話來說,你關東軍來管綏遠的事情,就屬于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兒。
為此,羽山喜一郎特意對李英夫說,德王若來攻打綏遠,就揍他。這件事兒,日本內閣是不會管的。
這個說法很日本。
因為在日本,日皇、部隊和內閣是三個系統,內閣是管不了部隊的事兒的。
李英夫立即把羽山喜一郎的話傳給了傅將軍。
這一下子,傅將軍更有底氣了。
因為羽山透露出了一個重要消息,那就是關東軍不會插手此事。
1936年11月16日,偽蒙軍一路軍從商都出發,直奔紅格爾圖而來,綏遠抗戰由此拉開序幕。
偽蒙軍之所以要先打紅格爾圖,是因為該地是綏遠東北的門戶,是日偽進犯的必經之地。
這一路軍的頭領是誰?馬匪王英。
在那個年代,其實不止一個石友三,以王英的所作所為,足堪“三姓家奴”的稱號。
在軍閥混戰時期,他在馮玉祥、閻錫山、張作霖之間反復橫跳。
總而言之一句話,誰在臺上,他就跟誰混。
后來,他抱上了日本人的粗腿,拿著日本人給的槍,穿著日本人給的衣服,成為了日本人的走狗。
王英雖然打仗不太行,但狡猾的心性還是有的,他也怕吃了傅將軍的虧。
因此,在來到紅格爾圖之前,他先后派出幾支人馬進行偵查。
偵查的結果讓王英笑了。
為啥?因為據情報人員匯報說,在紅格爾圖僅有300人馬,而且這300人馬無一例外都是老弱。
而王英這一次帶來了多少人馬呢?1500人。
以1500強壯的馬匪打300老弱,這個仗要是打不贏,以后他就不要在綏遠這一帶混了。
圖片來自網絡
王英認為,這個仗他贏定了。
仗開打后,王英覺得自己之前的判斷似乎有誤,對方陣地上的射擊既精又準,讓這些沖鋒的馬匪們損失慘重。
更重要的是,在兩個小時內,王英共發起了6次快攻,這些馬匪揮刀呼嘯沖鋒,換做別人,就這份氣勢,也能把對方嚇倒。
可對方陣地上仍然沒有動搖,射擊仍然既精且準。
這個現象只能說明,對方陣地上的守軍心性非常穩定。
這份穩定,若不是在戰場上歷練過多年的老兵,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王英急了,他找來之前偵查的人員反復詢問,你們看清楚了嗎,對面真的老弱嗎?
偵查人員拍著胸脯說,那肯定是老弱呀,頭發都白了,不是老弱又是什么?
老是不假,可老不代表著弱。守在紅格爾圖的雖然是300人,可這300人,卻是傅將軍精心挑選出來的300老兵。
在戰爭中,一個老兵都是寶,何況是300個老寶貝。
這一下,王英慘了,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如果說是打沖鋒,300人確實無法與1500人抗衡,可他們卻忘了傅將軍擅長什么了。
在紅格爾圖,綏軍早就設計好了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的工事,又有300心性穩定且槍法如神的老兵,王英以1500人,豈能攻得下?
見王英出師不利,田中隆吉也急了。
他之所以急著鼓動德王攻打綏遠,其目的就是要效仿石原莞爾等人在東北建的那個“滿洲國”。
可沒想到,頭一炮就打啞了。
田中隆吉不甘心,親赴一線督戰,又陸續往紅格爾圖方向增兵,由1500人增加到5000余人。
兵力一下子增加了三倍多,這一下總該行了吧?
可是王英率部連續攻打了三天,除留下一地尸體外,仍然毫無進展。
就在田中隆吉和王英一籌莫展的時候,傅將軍動手了。
傅將軍的戰術倒也不復雜,那就是以反包圍對付包圍。
德王的偽蒙軍共有15000余人,不能一次全部出動到紅格爾圖,必要留下相當部隊留守。如此一來,偽蒙軍直接用于一線作戰的兵力也不過1萬余人。
而綏軍萬余人除以少量部隊留守外,可以全部出動,這就在兵力上為反包圍偽蒙軍提供了可能。這是其一。
其二,以紅格爾圖的300老兵吸引偽蒙軍來攻,消耗他們的實力,進而吸引偽蒙軍來援,使其困頓于紅格爾圖,為接下來全殲這股敵軍創造條件。
如果僅是殲滅王英所部先頭部隊的1500余人,那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而傅軍并沒把這1500人放在眼里,他們想要殲滅的至少也是王英所謂“大漢義軍”的全部。
王英所謂“大漢義軍”全部兵力在6000余人,若能將其全殲,偽蒙軍勢必嚴重受挫,用于防守百靈廟的兵力勢必不足,這就為綏軍在日后反擊百靈廟降低了難度。
果然,在連續進攻了三天后,王英部偽蒙軍陷入了困頓。
而此時,早已經到達紅格爾圖附近,已經隱藏了三天的董其武部出擊了。
圖片來自網絡
作為曾經參加過長城抗戰的老將,傅將軍是見識過日軍坦克部隊沖鋒時那耀武揚威的場面的。
雖然國內無法造出坦克,但也不能坐等挨打。
長城抗戰后,傅將軍回到綏遠就在琢磨這個問題。
既然沒有洋坦克,那么我們何不造一批“土坦克”呢?
所謂“土坦克”,就是在汽車外表披上一層鐵皮。
這種“土坦克”要想擋住炮火的打擊,那是有難度的,抵擋住機關槍還是有一定把握的。
可究竟好不好用,還需要在戰場上檢驗.
這一次出擊,傅將軍就把所有的“土坦克”都配備給了董其武。
具體戰術是:
炮兵先行攻擊,將偽蒙軍的戰斗陣型打亂,然后“土坦克”出擊,將偽蒙軍分割,之后騎兵開始沖鋒,收割戰場。
不出意外的是,當“土坦克”出現在戰場上的時候,不僅王英懵了,連田中隆吉也懵了。
由于是個新事物,大家都不知道對面出現的這些黑乎乎的家伙究竟是什么。
由于根本沒想到綏軍會有“土坦克”這種裝備,偽蒙軍此來,根本就沒有配備戰防炮這種裝備,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家伙,偽蒙軍只能瘋狂的用機關槍進行掃射。
“土坦克”鐵皮的厚度還是有的,防炮差點兒,可防機關槍的近距離掃射還是沒問題的。
此時,田中隆吉和王英仍然抱有一絲僥幸心理,因為他們沒有搞清楚出現在這戰場上的這些究竟是些什么東西,他們期盼著天亮后收攏部隊再進行反擊。
可董其武豈會給他們這個機會?
天亮后,還沒等王英和田中隆吉收攏部隊,綏軍的騎兵就到了。
這是一次瘋狂的戰場收割,一下子就收割掉了“大漢義軍”近兩千兵力。
見綏軍騎兵直奔其指揮部而來,王英倉皇之下,只能拉著田中隆吉倉皇逃跑,連為了顯示排場的那輛馬車也丟了。
不為人所知的是,湯恩伯部在此役也立下過功勞,在綏東地區吃掉了王英所部另一部兵力。
之所以不為人所知,是因為13軍當時穿的是晉軍服裝,其目的在于隱蔽身份,避免給日軍借機擴大事態以口實。
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