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清醒的人,都是努力活著的人。
民國才女蕭紅,被稱為三十年代文學史上的洛神。
《呼蘭河傳》是她最負盛名的長篇小說,一經出版便轟動了文壇。
蕭紅風雨飄搖的半生盡遭冷遇,卻能以溫暖細膩的筆調,把對故鄉這片土地的同情、批判與熱愛,糅合成一幅多彩的風土畫。
茅盾曾為此作品作序時,這樣說:
“開始讀時有輕松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點沉重下去。”
少時讀《呼蘭河傳》,以為是普通的小城故事;
時光流逝后才發現,這些故事里,還孕育了深刻的人性真理。
書中的酸甜苦辣與命運的悲歡離合,不僅是作者蕭紅內心甩不去的記憶,還能映照出每一個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讀懂《呼蘭河傳》中隱藏的5個真相,能讓你越活越清醒。
01
- 愚昧的語言環境,很難產生清醒的認知
蕭紅的故鄉呼蘭河,是東北的一個邊陲小城。
貧窮閉塞的落后小城里,生活很是單調,人們每天起早貪黑地忙碌著。
他們總是熱衷于議論身邊的八卦,拿閑言碎語當生活的佐料。
王寡婦家的兒子淹死了,染缸坊的學徒為了女人打架,甚至連豆腐坊的驢子斷了腿,都能成為熱議的話題。
小城街道上還有一個大的泥坑,一下雨就會有家禽、馬車甚至小孩陷進去,很是讓人傷腦筋。
但從沒有一個人提出填平這泥坑,因為它是呼蘭河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昨天農業校長的孩子掉進水坑了,今天誰家的豬在坑里淹死了,仿佛有大坑在,就總有新鮮事可以議論。
他們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便企圖在言語上,用他人的不幸來麻痹自己。
然而,大水坑填不掉生活的貧瘠與艱苦,反而讓呼蘭河人陷入愚昧的認知泥沼。
在蕭紅的故鄉里,人們熱衷于將希望寄托在各種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的慶典上,鬼神之說就是最高的信仰。
生活看上去喧囂熱鬧,卻充斥著腐朽與落寞。
這種環境,讓那里的絕大部分人,都有著相似的認知體系。
物質上的貧困從來不是束縛,認知上的固步自封才是束縛他們的死穴。
所以蕭紅感嘆:
“滿天星光,滿屋月光,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
人這一輩子,都在為認知買單。
認知水平較低時,很難看到更高維度的世界,總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整個世界。
改變認知,才能徹底改變人生,看到更高一層的風景。
02
- 不同階層之間,不存在真正的同理心
呼蘭河的大泥坑是熱鬧聚集地,也是人性照妖鏡。
有個倒霉的司機路過大泥坑時,想冒險走過去,結果連人帶車翻了進去。
他費勁地從泥沼里爬了出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馬兒在泥污中奄奄一息。
而這時過路的人分為兩種:
一種是穿著長袍短褂,非常整潔。
手也非常干凈,且定不會伸出手幫忙的紳士一流。
他們只會站在邊上看熱鬧,時不時吆喝上兩句。
而另一種人,就是和倒霉司機一樣的普通老百姓,擔蔥的,賣菜的,瓦匠,車夫……
這一類人,反而會卷起褲腿,脫了鞋子,下到泥坑用繩索把馬兒抬出來。
人的同理心,只有在相似的經歷中才能產生。
不同階層之間,很難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永遠不要希望經歷和你不同的人去理解你。
人與人的交往,講究的是勢均力敵。
就像李嘉誠所說:
“在你還沒有足夠強大、足夠優秀時,先別花太多時間去社交,參加各種各樣的聚會。
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大。”
很多時候,與其費盡心機去拓寬人脈,不如努力成為能和他們并肩的人。
自己超強的核心競爭力才是難題的破局點。
03
- 親人的愛和溫暖,會是一個人一輩子的甜
蕭紅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生母在她八歲時病故,重男輕女的父親也不怎么愛她,祖母也嫌棄她調皮。
小蕭紅由祖父帶大,幸好祖父的包容和疼愛是一劑良藥,讓她的童年不盡是荒涼和創傷。
祖父生性溫和,喜歡自由自在地閑著,所以大花園是祖孫倆一方自由的天地。
祖父在花園栽花除草時,蕭紅就跟在后面胡鬧,抓蜻蜓、逮螞蚱、摘瓜果。
小蕭紅有時還會捉弄祖父,偷偷給他的草帽裝飾一圈玫瑰花,玩累了,就在祖父身邊躺下,看著天空上大團大團的白云。
祖父還教會了她辨認狗尾巴草和谷穗,給她講故事,教她古詩詞,還會在她不開心時,買好吃的哄她。
大花園日日充滿太多的歡聲笑語,也承載著蕭紅童年所有快樂的記憶。
童年里愛的滋養,讓蕭紅的生命有了溫暖的底色。
正如書中她這樣說:
“從祖父那里,我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惡之外,還有溫暖和愛。
我就向著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這份勇氣和力量,讓她即便在暗淡無光的日子里漂泊,也從未放棄希望。
人之所以會愛一個地方,是因為這個地方有愛他的親人。
非常喜歡一句話:
“親人,是無論低谷還是榮耀,都會一直站你身邊,陪你嘗遍酸甜苦辣,讓你覺得溫暖、自由、放松。”
他們,是這個世界上無條件疼愛你的人。
無論在外面經受過多大的坎坷挫折,只要想到還有最愛的親人,就總有前行的勇氣。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人間溫暖不過如此。
04
- 群體中,異類反而更容易受傷害
在一個群體中,和別人不一樣的那個人,很容易成為眾人攻擊的對象。
在呼蘭河也是如此,這里的女人需要守規矩,需要待在自己的身份里做人。
在書中,鄰居胡家12歲的童養媳,團圓媳婦就是一個“異類”。
身為兒媳婦,卻沒有兒媳婦老老實實的樣子。
性格開朗外向,絲毫不怯生。
婆婆看不慣,于是就開始挑三揀四,嫌棄兒媳不矜持、走路太快了、吃飯太多,甚至連大聲笑都覺得是家庭的恥辱。
婆婆經常對她無端打罵,半夜里把她吊在房梁上抽打,甚至用烙鐵燙她腳心。
左鄰右舍沒有阻止胡家的惡行,反而煽風點火,說團圓媳婦的壞話。
圍觀的女人們都十分認同這是一個兒媳婦該承受的。
一個好好的姑娘,硬生生給折磨出病,不像人樣。
最后被迫洗了3次燙水澡之后,奄奄一息,病死家中。
這個社會大多數人的準則,都由集體文化決定,所以很多人總是選擇安全地隨大流。
就像《烏合之眾》里的一句經典:
“人一到群體中,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去換取那份讓人感到安全的歸屬感。”
然而屈從了大多數人的選擇,自己也就失去了思考和理性。
能夠堅持做自己,才是強大的開始。
05
- 任何時代,不為別人而活,才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小城里,很多人日復一日地過著麻木又安于現狀的生活。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這樣,磨倌馮歪嘴子就是在泥沼中摸爬滾打,依然仰望星辰的人。
在那個媒妁之言的時代,馮歪嘴子和王大姑娘自由戀愛,組成了家庭。
人們茶余飯后總是喜歡對夫妻倆發出惡毒的評論,并且唾罵這段婚姻。
王大姑娘勤快能干力氣大,鄰居們就編排她像個野女人。
馮歪嘴子卻不受他們影響,他繼續疼愛自己的妻子,還讓她多吃雞蛋,少干活。
他們頂住了流言,靠一個磨坊在這個小城努力地生活著,用愛讓小家越來越好,還生了兩個孩子。
后來王大姑娘因為生孩子去世了,人們的奚落更加肆無忌憚,盼著馮歪嘴子窮困潦倒。
書中這樣說:
“他不知道人們都有怎么樣絕望的眼光看他,不知道自己處在怎么樣艱難的境地。”
可馮歪嘴子并沒有絕望,而是依舊拉磨、賣粘糕,甚至還笑著跟人打招呼。
他一個人將兩個孩子慢慢撫養長大。
后來,大兒子已經能幫他牽驢,二兒子也學會了拍手,馮歪嘴子的心里生出些許慰藉。
書中他這樣說: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不管這世道有多么荒涼,總還是能找到一點溫暖,過好屬于自己的生活。”
心中有陽光,才能逆風生長。
別人,不過是生命中的過客。
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才是經營生活的智慧。
哪怕只能在墻角綻放,也能擁有屬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曾經在一本書中看過這樣一句話:
“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宕起伏,唯有自渡。”
人生多苦旅,就像經歷了苦難淬煉的呼蘭河人,面對同樣的困境,不同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有人在命運漩渦中放棄反抗,有人卻在滿目瘡痍中活成一道光。
真正清醒的人,都是努力活著的人。
讀懂了書中的這五句話,能幫你直面生活的凄風苦雨,逆風而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