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云臺山
任國富
云臺山系四川廣元名山,位于大朝鄉云臺村,本名人頭山,由于山巔常年云繞霧纏又稱“云頭山”。從其北的竹埡子看,云臺山山峰各自獨立又肩臂連屬,有“九峰連云”之美稱。
道教名山
南北朝時在該山腰建設的達摩寺,有規模宏大的九宮十八殿,后因失火被毀,于1200年前后遷于山頂。后雖經多次失火,信眾不散,復修規模越來越大,寺以山名,山以寺傳,香火久盛不衰。新中國成立后,寺廟毀,為滿足當地和周邊地區群眾宗教生活需要,于2003年5月作為佛教活動場所批準開放。2008年10月變更為道教活動場所。
人頭山處于古蜀道上,在大朝驛北約五里處,山勢高聳突兀,風光秀美,人稱小峨眉。《大清一統志》載:人頭山在昭化縣西四十五里,山嶺突出,宛如人頭。后唐長興初伐蜀,王宏贄從白衛嶺人頭山后,出劍門南,即此也。人頭山的得名純粹是隨形賦名。若在適當的位置觀此山,貌似一人頭,故而得名。又相傳,山是三國時期的魏將鄧艾被冤殺后的人頭所化而成。乾隆《昭化縣志·輿地》:“人頭山在治西四十里大木樹之右。山形如人故名,以巨石矗矗,連卷如云,名云頭山。林木生于石隙,不能高大,皆有古意,而嶙峋峭壁容受林嵐,煥為秀姿。小徑幽邃,上立梵剎方可三丈。寺列兩重房檐,雨水直滴崖下。后以工代殿地穿一竅,伏地乃見白田壩,今為墁石所掩。”道光《重修昭化縣志》載:“后唐長興初伐蜀,王宏贄暗從白衛嶺人頭山后山西南,即此。按山頂有川祖廟,道光十九年署令毛士驥建望遠樓于廟前。”人頭山建有廟宇,奉祀的是川祖和文昌帝君,下統有土地、靈官、魯班、水觀音諸神祇等。川祖,一說為杜宇,一說為李冰,宋代時就供奉有清源真君像,即蜀郡太守李冰及其次子李二郎。簡州通判程公許曾登山拜謁,并作詩《人頭山肅謁石壁清源真君像》記其事:
人頭接劍門,濯濯危髻綰。一峰表獨立,層崖平若鏟。有一偉丈夫,遠莫辨眉眼。異聞驗清源,奇質自天產。三生舊緣契,邂逅一笑莞。江流怒末平,父功子其僝。坐令老蛙縛,笑看離堆鏟。陸海擅兩川,利百倍灞浐。神圣杳難詰,事或載編簡。明德遠矣哉,椒漿酌盈琖。
拜謁李冰父子像后,詩人記敘其真容面貌,盛贊其治水利民之神功。
山川之靈,遐邇聞名,備受尊崇。人頭山在附近方圓幾百里內名聲很大,朝拜者甚多。縣志記載,山頂有廟宇、望遠樓,山腳前有戲樓。廟會期間要唱大戲,朝山者甚多且名響數百里之遙。乾隆《昭化縣志》載:“每春花方濃,士女焚香者連臂而上,木石錯立,雖踐莓苔之滑石,搏臂壁立之翠屏,殊不覺山之為險也。康熙間,有羅姓悍婦被夫責,忿甚。假愿朝山,自投崖下,數十丈為荊枝所罥,得不死。自山頂懸縋取歸。說者以為佛佑然。”可謂神奇之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福州孟超然以同考官視學四川,十一月二十六日過大木樹記道:“將至大木樹時,望有一山,數峰連起,極為秀潤。山上草木蔥蒨。詢諸土人為云頭山。山上有祠,極神。每歲二三月,寧羌州、成都府民人皆遠至此祈禳。”(《使蜀日記》)。陰歷六月二十四是人頭山的廟會,趕廟會這天,朝拜者心懷虔誠,道路擁塞,但從未發生踩踏事件。廟會過后的第二天一般下大雨,數年如此,當地人稱“洗山雨”。陰歷六月二十四為二郎神生日。二郎神之說源自李冰之子二郎,由于其治水有功,人們歲祭之盛,諸種關于斬蛟治水的傳奇被融入二郎神故事,宋真宗景德年間御賜《二郎神碑》,后稱川祖二郎神,由“灌口二郎神”而遍及全國。作為蜀郡的轄區之一,人頭山的川祖就是二郎神的化身。在人們祭祀的過程中,二郎神造福于百姓的范圍逐漸擴增,如出行平安、家庭和睦、五谷豐登、人興財發、除災去病等無所不包。人們祭祀時一般備香蠟、雞公、紅蓋頭、水果等物敬獻。
廟會的盛況在近現代及20世紀80年代曾盛極一時,一天之內來來往往四五萬人,附近百里之內皆有人帶上干糧赴會。廟會之時,商貿活躍,據估計,做各樣買賣的應在五百戶以上。主要有農副產品、小百貨、地方小食等。如農民自做的麻花、涼粉、涼面、饅頭、鍋盔、水果、藥材、紙燭等,還有民間藝人到山上敬獻嗩吶、鑼鼓等表演。
人頭山高聳入云,俯視百里之遙。傳說當年修廟結頂之時,菩薩大顯神靈,呼來濃霧密罩山頭,讓木工師傅掃檐不怕下臨深崖的危險。人頭山高山流水,環境清幽,曾有不少僧道在此修成正果。據《重修昭化縣志》載:“曉宗,昭化僧,游南海三十年,萬歷丙申回昭化,居縣之梵天院。跪誦法華數十卷,五載不出門已。結庵人頭山鹿。戊申年,集居人告以將去,眾人以為游方。曰:‘非也,吾欲歸耳。’是夜,里人皆聞扣戶作謝聲。山中豺虎為患,暮夜莫敢啟扉。達旦,往視之。見其玉箸雙垂至膝,趺跌逝矣。”從記載來看,曉宗僧已修煉到預知生死的境界。
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原,達摩佛教在山鹿建達摩寺,鼎盛之時建有羅漢院(九宮十八殿),后因失火,將廟宇遷到山頂。釋道合流。玉帝、二郎神與如來等都在山頂設置牌位,并塑神像供人祭拜。唐明皇幸蜀之時,過人頭山下之白衛嶺,夢見玄元皇帝自白衛嶺而下,示取祿山之兆,逐封神白衛嶺。現山上恢復性重建有川主廟、望遠樓等建筑,畫棟雕龍,飛檐凌空,美輪美奐,與山色渾然一體,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游客訪仙問道,尋幽覽勝。
蜀道名勝
人頭山幽奇險峻,登山就是享受自然山林之美。其山突兀,云環聳翠,高山流水,天然如畫。歷代過往官員、客商等都登山拜謁朝圣,訴諸筆墨,形之吟詠。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五月,“更于人頭山添設驛站,庶省鋪馬,不致失誤”。(《永樂大典·站赤》)元代至順元年(1330)春天,云南土著諸王擁兵反叛,“鴨(闐)池城壘、官民橫被誅戮矣。”“朝會各省軍馬收捕未下,民心惶惶。”(人頭山出土碑記)情況緊急,朝廷派達親王“統兵收捕”前往平叛。達親王路過時住在大朝驛。達親王到人頭山頂廟宇謁拜川祖,并勒石記載其事。1985年6月,重修人頭山廟宇清基時,民工從1米以下的泥土中挖出一塊石碑。碑高118厘米,寬62.5厘米,厚12厘米,碑上端雕刻龍鳳圖案,碑文雖然剝蝕殘缺,但對這件事的記載卻能知其大略。清朝雍正十三年,果親王赴藏時也曾上山進香,并留下墨寶。
人頭山,又稱小劍戍。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王士禎在《秦蜀驛程后記》中寫人頭山:“回顧群山,皆在其下。猿鳥磧絕,風云通之,仰視白日,如手可捫。高埒鳳嶺,險峭十倍”。嘉慶十五年(1810),陶澍奉命典試四川,七月下旬過人頭山,在《蜀輶日記》中描述:“稍西,數岫尤奇,似人家所置太湖石,皺瘦皆有之,惟不甚透意,欲易以矗立,則米元章袖中物皆在是矣。其山曰云頭山,或曰小劍山也,山上有小祠,蓊以樹木,天然畫境。”雨過放晴,秋染大地,云臺山美勝畫屏,登臨驚看云海千頃,有騰云御風之飄逸。遂作詩贊之:
貪看天上畫屏秋,不覺征鞍濕紫騮。
雪浪忽驚群壑涌,始知身已立云頭。
人頭山峰巒獨秀,南憑劍門七十二峰,北望秦嶺,千山萬壑,視野可達數百里。近與牛頭山、五峰山、法蓮寺、寨子山相依毗連。佇立山巔,萬頃迷茫,一覽眾山小。乾隆四十六年(1781),廣漢舉人、襄城知縣張邦伸自西安赴成都,十月十七日,住大木樹,在其《云棧紀程》中記道:“西南十里至達摩 戍,一名大木樹,即小劍戍也。迤北有峰突起,尖削如柱,高插云表,曰小劍山。人行其下,仰視絕纓,蜀山之奇未有勝于此者。上建祠宇,四時香火不絕。《益州圖經》云:‘小劍山截野橫天,奔峰倒地,挾楚包漢,呀秦擁蜀。’”仰視連冠帶也要扯斷,可見其高插獨絕。截野橫天,奔峰倒地,則更是道出了山體的鐘靈飛動與勁姿媚態。光緒十三年(1887)閏四月二十二日,遵義黎庶昌入都北上過此,在其《丁亥入都紀程》寫道:“大木樹之西相近有云頭山,俗名人頭山。矗立八九峰,瘦出云表。《蜀輶日記》以為頗肖壺中九華。絕頂有寺,亦稱梁山寺。按《水經注》小劍山去大劍山三十里,連山絕險,飛閣通衢,謂之劍閣。”怪石嶙峋,各樣林木漫山遍野,藤荊絲蔓參差披拂,空谷幽蘭奇花異草隨處可見,錦禽鸝鳥翩然入林,原始生態賞心悅目。
云頭山“九峰連云”之勝享譽甚遠。朝看日出,晚賞落霞,居高臨下,云海濤濤,夜視天宇,越星摩斗。清道光乙未(1835)歲,羅繞典奉恩命典試蜀省,于九月過此登山,寫下《云頭山》:
夏云似山奇,秋云似山瘦。九霄那得萬山撐,都是無心云出岫。我從馬上看云頭,山似在天云不流。須臾策馬入云里,云忽作山當面起。山耶云耶兩不知,半空濃綠堆參差。吁嗟蒼猗森百怪,宇內奇觀毋乃太。云從山脊落眉邊,山插云根蹴天外。上頭點出數峰青,愈奇愈瘦嵌瓏玲。仇池別有洞天啟,九華宛向壺中停。超越只闕列屏帳,窅窅玉女開窗欞。我欲梯云到山頂,排云下視日光炯。長嘯一聲天地空,眾山豁若睡初醒。
詩三換韻,由實入虛,意境超邁。首敘遠望山云奇幻,次敘策馬觀云。峭峰迎面,云傍馬頭,半空聳翠,山插云根,嘆為宇內之奇觀。再寫出塵之想往。青峰出云,瘦奇玲瓏,仇池洞天,壺中九華,似有仙幻玉女,如登上界,排云下視而眾山初醒之態,一派清新之境。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德清探花俞陛云奉命典試四川,過大朝蜀道見人頭山云海之美,為之傾倒,作《劍閣看云歌》:
匡廬衡岳高南天,傳聞云海茫無邊。我昔扁舟泊山鹿,攀藤未得窮其巔。今歲驅車走秦益,終南太華煙云窟。波詭濤軒百態奇,蓬壺終隔金銀闕。天雄關外曉風清,親睹仙云拂馬生。乍披絮帽籠頭白,旋約纖腰束素輕。飄飄不審身何在,只覺迎眸眩奇彩。雙屐無聲跳碧空,萬山彈指沉銀海。前崗莫辯路縱橫,呼吸都疑逼太清。沾衣純作魚龍氣,入耳微聞澗瀑聲。鞭絲冉冉云中出,劍閣峰開如銳筆。昂首飛云麗九霄,射空紫翠扶桑日。
如椽巨筆生動逼真地描繪了云飄霧浮的奇幻美妙,踏云掠霧,儼然太清。
清嘉慶九年(1804)十二月,清代舉人、錢塘知縣成都汪仲洋赴京師路過大木樹時,對云臺美景欽羨有加,欣然作詩《小劍山》:
只疑云欲飛,不知山勢峭。瀟灑出清挺,孤立更娟妙。銀漢淬寒鋒,銳利不可鞘。劃破漏天漏,媧皇補不到。絕壑凝元陰,萬古雪如縞。自從天地開,日月光未照。山鬼與木客,隱隱雜啼笑。安得壁上行,絕頂訪祠廟。
在詩中,作者贊美云臺山銳峰挺秀,插霄入漢,屯云集雨,如淬煉之劍刃。元陰沉壑,積雪千載,山鬼木客,隱然啼笑,似未辟之洪荒。壁立斧削,安得攀援而訪祠宇。高山仰止,可望難即,表達了無限的企慕與向往。
康養勝地
攀巖登山,就是在造化大美中感悟生命之頑強與靜美。人頭山是劍門山系北面的一組獨立的山峰,它孤立地佇立在群山之中。從山的南面看,它就是一座由一塊塊柱形巨石生成的山峰,刀砍斧劈,絕壁直立,不僅雄偉,而且獨特奇崛,像天外飛來一般。整個石壁寸草不生,但在絕壁的縫隙之處,卻有數百年樹木懸生其上,垂枝掛梢,令人驚嘆。在這石壁中間,有一條石縫直達山腰,可供一人通過,石縫頂端,有一天然石窟,傳說是太上老君煉丹的地方,人稱“老君洞”。只身攀崖入穴,探幽攬勝,別有洞天。道光四年(1824)冬,山東嶧縣貢生張素含赴隆昌,駐足竹埡子,被人頭山吸引,驚為“神山”。他在《蜀程紀略》中寫道:“五里,云母(頭)山。尖鋒如戟,峰頂一廟巍然。相連有小山九,號人頭山。題曰:‘九峰連云’。九峰皆酷肖人首。峰頂皆竹木蒼翠,望之如九點青螺漂浮水面。令人望海上三神山。”
到了云臺山,就走進了自然的懷抱。山體北面稍緩斜,密密層層長滿了各樣喬灌木,樹木來自遠古,繁衍生息,歷經滄桑,飽經風雨,因而千奇百態。山北,彰顯了它的偉岸和陽剛;山南,表達著它的清秀和含蓄。人頭山最高峰海拔1254米,相對周邊群山,迥然高標。林中清風,山間云霞,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可謂放牧心靈、頤情養志的絕佳之處。在山中,你會真切感受到風調雨順并非傳說而是現實。
春天,萬木爭榮,古老的櫻花堆滿山野,艷冶扎眼。駐足驛道望去,儼然嫩雪滾旋還冒著隱隱的氣焰。行走山間,新晴繁杏,霧余梨花,草長鶯飛,蜂忙蝶亂,有如仙幻。走著走著,冷不丁碰上可食之山韭、野菜、野花、野藤,哪一樣都是遠離塵囂而絕無污染的。苔花葉苗,泛著馨香,收獲的不僅是口福,更有心靈的愉悅。
夏季清涼,堪為避暑勝地。在綠蔭庇護下,或走或坐,清氣朗懷,一身清涼無汗,爽快自適。在山埡間賞茶品茗,有如世外。水觀音長年累月無償地供應著清冽的甘泉。于此,當一回茶官。先煮泉水,滌茶器,再沖泡,看雀葉在沸水中起伏翻滾,還原為剔透淺綠的童身。自山中采摘的“老鷹茶”“女兒茶”是山民常飲的上品,帶著野性的清美,湯色淡紅又干凈靚麗,略澀的味兒泛著醇香,消渴生津,敗火化食,直把人帶回到原始的時光。看云聽風,淺飲長嘯,過上一段絕無打擾的慢生活,神經全面放松,久在塵囂中,復得返自然,不禁有了新的體悟。
秋季,滿山彩葉繽紛,長青樹固守著經歲的蒼老碧色,楓樹、水青等在秋風中漸次渲染出赤紅交輝的美顏,每一處都是秀色可餐。時或與柿子、柰李、獼猴桃、迸裂的八月瓜不期而遇,還會享受一番采野打野食野的樂趣。
冬季覆雪,冰雪載途,冰凌掛珠。往往是山下的雪漸漸消融了,山頭仍是一片皚皚,讓人一秒穿越回唐朝或宋代,切身體會到“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的妙處,體會到“開門雪滿山”的靜謐敞亮。四圍靜寂,會心不遠,人頭山及周邊林深樹茂,空氣濕潤,云霧常常神出鬼沒,云霧彌漫淹沒了村莊、田野和臨近的山巒,人頭山就漂浮在云端之上,給人以唯我獨尊的感覺,故而又有人將其稱為“云臺山”。晴天,銀白的云煙沉浮在山巒的低洼里,溝壑間,悠然分分合合,幻化變態。多數時候人頭山巔籠罩著深沉的云霧,如同戴著寫意曼妙的云冠,所以又叫“云頭山”。
云山之奇險幽妙,驚倒無數文人墨客。嘉慶十二年(1807)八月二十三日,直隸延慶(今屬北京市)進士李德淦奉旨赴川解餉,過云臺山下驛道,贊嘆不已:“凡山之形皆立也。而大小劍山獨橫出,上兀旁削,草木不生,如高城之無雉堞者。然其嶄絕處岞崿崚贈似太阿直上萬仞摩天。”(李德淦《蜀道紀游》)云霞如裁,峰巒列屏而勝硯頭之九峰,一峰直上而爭劍山之尖利,若人頭之有飛耳,如鬼神之有紅髯,有愈畫工之妙,豈借錦匠之奇,更有古驛深藏,實山川自鐘天地之靈秀。清末綿陽進士、蜀中三杰之一的陳湋過此作《小劍山》,寫其胸中所見暢懷愜意:
小劍山
即云頭山上有高梁寺,九峰峭削,兼縐瘦矗三態,陶文毅云,又名小劍戌。
磨刀割云去,屏風張鏡奩。
硯頭九華秀,劍外一峰尖。
苦李龍飛耳,香楓鬼有髯。
奇情畫不到,只許達摩潛。
下山即大木樹,本名達摩樹。
咸豐四年(1854)八月十八日,清代大臣文祥住在大木樹,在其《蜀軺紀程》中記道:“大木樹北有人頭山。山直立,上有廟,高極。竟不知當日如何修建也。”人頭山植被豐茂,種類繁多,出產多種名貴中草藥。如天麻、靈芝、茯苓、杜仲、黃草等。晉·常璩《華陽國志·晉壽縣》:“漆、藥、蜜所出也。”縣志載:藥王孫思邈曾“匿跡人頭山”采藥。“張乖崖鎮蜀,欲見之。”還朝之時出劍關路過人頭山,“有童子持書迎道左,問知微(思邈)所在。曰:得自途次,不知所在也。乖崖悵然久之。”孫思邈遁跡人頭山中采藥,當地人只在路上碰到過,但并不知其具體住所。這真是“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孫思邈采中草藥,給當地居民治病。至今在人頭山一帶還存在不少的民間草藥先生,用一些簡單的偏方或單方給人治病。如,隨地采集一些草藥錘爛即可敷治無名腫疼,去火止瀉,拔火罐治療扭傷瘀血等。
云臺山海拔900米至1300米之間,在這里,可呼吸到大量負氧離子,呼吸到不染一粒塵埃的空氣,清心洗肺自不待言。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任國富
供稿:廣元市地方志編纂中心 廣元市昭化區地方志編纂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