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特別是AI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各行各業(yè)都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對攝影領域的沖擊更是如此,遠的不說,就說在AI加持下,手機拍攝性能越來越強大,即使是不懂攝影的普通人,也能用手機拍出效果不錯的照片,這就讓攝影不再是只有少數人才能掌握的技能了。于是就有了“攝影這個職業(yè),還能干多久?”的討論。
或許很多人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正在成為攝影行業(yè)焦慮的真實寫照。打開抖音,可以看到關于“手機攝影”相關話題播放量早已突破千億次級別,而另一邊,不少影樓卻正默默關門大吉。據行業(yè)報告,2023年全國影樓數量銳減了17%。以成都為例,某攝影連鎖門店一年內從6家縮減至1家,員工由30人銳減至5人;而廣州天河區(qū)一位攝影師更是在社交平臺上曬出“接單為0”的一個月工作記錄,引起不少人的共鳴。而與此同時,手機攝影卻呈現“碾壓式崛起”之勢——全球每天有超過27億張手機照片被拍攝,普通人拍攝成本幾乎歸零,只要拿出手機、對準目標、按下拍攝鍵,照片就自動處理、美顏、濾鏡、構圖一鍵完成。
“你還記得上次花錢請攝影師是什么時候嗎?”
更真實的沖擊來自一線從業(yè)者。某三線城市婚紗攝影師在采訪中透露,自己曾經風光無限,單個訂單能做到8000元以上,如今卻普遍跌到2000元以內,“不接還餓肚子,接了沒利潤。而如今的iPhone、華為旗艦手機擁有超過5000萬像素、RAW格式支持、四鏡頭協(xié)同拍攝、AI算法攝影,在弱光、逆光、運動場景下的表現幾乎不輸相機。這一切似乎在告訴我們“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已經到來
那,不禁讓人想到,專業(yè)攝影還有出路嗎?
在面對這種生存壓力的沖擊下,不少人認為專業(yè)攝影已無用武之地。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份Getty Images的商業(yè)攝影報告卻指出,高端商業(yè)攝影的報價在過去兩年竟逆勢上漲了43%。這說明了什么?說明攝影行業(yè)的進化正在悄然發(fā)生。因為在現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大家對高質量畫面的需求持續(xù)上升,專業(yè)攝影正在從大眾市場轉向高價值的定制市場,催生出更細分、更專業(yè)的拍攝需求,營造專業(yè)攝影的不可替代性。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可供大家參考。
策劃能力
普通人拍照往往“想到就拍”,零碎且缺乏主題。而專業(yè)攝影要有故事策劃能力,能夠構建連貫的畫面故事。就好比拍攝兒童,一般用手機拍的都是生活中的某一處,某一點,又或是各種“表情包”,而專業(yè)攝影就會策劃拍攝一整套的“成長紀錄”。
控光能力
現在手機拍攝的強大主要是基于它的算法,它的拍攝都是通過算法處理,所以基本上都是大差不差,但拍多了總覺得“哪里怪怪的”。而相機是光學攝影,這也是攝影的本質原理所在,要想區(qū)別于手機攝影,相機的專業(yè)攝影就要有強大的控光能力,在拍攝中通過布光、控光、調整色溫、反光板運用,塑造出不同拍攝題材的情緒化光影效果,這是手機算法永遠模仿不來的。
觀察能力
同一場景,普通人拿著手機連拍幾十張,可能沒有一張可用的,也可能還有幾張“還行的”,拍攝全靠運氣,而專業(yè)攝影要有區(qū)別于普通人的畫面觀察能力,更要有一張定勝負的底氣,知道什么時機、什么角度,能把情緒、氛圍、人設一次性定格。
版權意識
手機拍照基本都是生活分享,獲得周圍人的肯定,并不需要有其他營利的想法,而專業(yè)攝影需要有圖片資產運營思路,通過與圖片網站簽約、授權平臺分發(fā)、品牌合作等方式,獲得圖片版權收益。數據顯示,簽約攝影師年收入曲線正在穩(wěn)步上升,少部分人通過售賣自己拍攝的照片年入可超幾十萬。
當人人都有了拍攝工具后,“攝影服務”不再是簡單拍照輸出那么簡單了,而是內容、想法與價值的輸出。只有意識到這一點,那文章開頭所說的問題,因為手機拍攝導致的專業(yè)攝影生存空間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總之就是一句話“發(fā)展是硬道理”,從事攝影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這行業(yè)里發(fā)生的一切,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處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