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識形態經常提倡互助精神,要求人們互幫互助。為什么要發揚互助精神?
在遠古時期,單個人很難在自然界生存,要和其他的人在一起生存和發展。人們聚族而居,會互相幫忙,會一起合作,采摘野果,捕獲獵物,選擇最適宜居住的棲息地,還可以照顧孩子,順利實現代際更替。到了奴隸社會,奴隸們處在一個階層,有時候會互相幫助,共同協作,完成很多勞動。奴隸主也會互相幫助,要獲得更多的權力,獲得更多的土地和錢財。到了封建社會,農民們處在同樣一個階級,會互相幫忙。官員處在統治階級地位,也會互相幫助。社會分工到了一定的程度,階級就會產生,在同一階級內,人們會實現互助精神,即便跨越階級,有時候也會實現互助精神。單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很難獨自生存,需要和其他人合作,從自然界中獲得食物,同時要組建家庭,生育下一代,實現傳宗接代的任務。最原始的互助是互幫互助,沒有太多的功利算計。有的農村現在還保留著最原始的互助精神,只是互相幫助,卻沒有實現利益對等的付出與回報。倘若按照功利主義角度來看,這樣的付出就是傻乎乎的,甚至毫無必要。因為功利主義講究計算,有付出必有回報,沒有回報就不能付出。農民的付出看似沒有眼前的回報,但時間長了就會有回報,哪怕真的沒有回報,他們也毫無怨言。
播種和收獲的時候,需要很多農民共同協作,不然播種就可能誤了農時,收獲的時候莊稼就可能因為收不到家里而爛在地里。他們出工出力,既是為別人,也是為自己。人類本身有悲憫的精神,看到處在危難中的人,就動了惻隱之心,想要救助他們,上前拉一把,并不算什么積攢功德的事,也不算做了什么大善事。看到有老人跌倒了,農村人會自動的把它扶起來,而不會像城里老人跌倒之后無人扶。農村人大多聚集在一起生活,一個村子的人大多都認識,有的沾親帶故,有的是朋友。即便兩個人不認識,說是同一個村的,也會生出好感,會互相幫助。倘若同一個村子的年輕人到大城市打工,忽然遇到了,還不認識,但并不妨礙他們交流,拉家常,攀親戚,說幾句話就感到親切了。他們會互相幫忙,甚至會成為很好的朋友。農村本來就保留著原始的互助精神,尤其是婚喪嫁娶大事的時候,很多人都去幫忙,有親戚朋友,有街坊四鄰。除了幫忙,他們還會上份子錢,而份子錢就是原始互助精神的具體體現。互相上份子錢,就可以讓本來貧窮的家庭順利辦成大事,渡過難關。
城市化進程完成以后,有六億多人進入城市,享受城市提供的各種服務,似乎并不需要太多的互助精神,因為城市文明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資本也滲透到城市文明的每一個角落,把各種東西都當成商品來出賣,把很多勞動當成服務來出賣。人們想要獲得商品或服務,只需要掏錢購買就可以了,沒必要請親戚朋友幫忙。裝修有裝修公司應付,搬家有搬家公司應付,得病了有醫院的車來接,即便有人要火化,也有殯儀館的車接送。城市的殯葬服務比較發達,只需要打一個電話,就可以雇傭專業的團隊運作。結婚也是如此,會有專業團隊運作,購買這種服務的人,只需要攢夠錢就可以。結婚的人可以請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親朋好友除了吃吃喝喝,就是上份子錢,不用幫忙。當原始的互助精神蛻變為上份子錢以后,婚姻就變成了一種買賣。不但女人會要很多彩禮錢,而且男人會騙女人結婚,甚至會騙女人的錢。離婚變得比較自由,雙方只要同意,就可以立刻離婚,沒有冷靜期,也不需要雙方父母到場。倘若男女雙方沒有商定離婚,有一方不愿意離,就需要到法院起訴,走法律程序就可以了,沒必要像以前一樣,為了離婚鬧得兩大家族都不安寧,甚至兩大家族為了搶奪財產大打出手。
似乎城市不需要互助精神,只需要每一個人努力掙錢就可以了,有錢可以買到很多商品和服務,可以雇用很多人來做事,沒必要請親朋好友來幫忙。倘若需要,請親朋好友幫忙,就是讓他們來走個過場,來掏錢,而不是讓他們付出勞動。互助精神在城市比較缺乏,很容易變成購買服務的體現,而不是勞動力的互換。在農村的互助精神比較普遍,雖然也有一些像城市那樣的購買服務現象,但仍然存在著勞動力互換的互助精神。一個人想要辦事,覺得很難,但在他人眼里,卻是很容易辦成的事。有人用電腦很方便,可是有一天電腦壞了,就需要找村里會修電腦的人來修,有人可以免費修,就算是幫助他了,而修電腦的人家里有事,這個人就要幫助他。倘若這個人覺得修電腦的人家里沒事,也用不到幫忙,就會拿出一點禮物作為酬謝。時間長了,修電腦的人就成了熱心腸的人,從來不收費。當修電腦的人家里有事的時候,很多人都來幫忙,因為這些人都受過人家的恩惠。有人家里的墻頭倒了,邀請親戚們過來幫忙壘墻頭。倘若親戚們沒有上班,就過來幫忙;倘若親戚們上班,就會利用下班時間過來壘墻頭,幾天就壘好了。農村互換勞動力的前提是不耽誤自己上班,不耽誤自己的工作,當然遇到婚喪嫁娶大事的時候,有時候會耽誤上班,耽誤掙錢,但并不能以此為借口逃避。因為農村人大多有自己的道德評價標準,認為婚喪嫁娶的事是人生大事,親戚應該主動參與,不參與就會被人恥笑。有人只顧著掙錢,不參與婚喪嫁娶大事,被人認為不忠不孝,當然就會壞了名聲。而在農村壞了名聲,就不容易好起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多有專業技術的人開了門店。修電腦的會開電腦店,獸醫會開寵物店,泥瓦匠會開裝修店等等。人們想要獲得什么服務,直接購買就可以了。
不管社會經濟如何發展,互助精神不能丟。人類群體在不斷發展,需要協調一致,需要互相幫助,尤其是底層勞動人民,需要互相幫助。官員們會自動結成鞏固的利益聯盟,當然會互相幫助,不但互相送錢,而且要互相安排子女到重要的崗位,實現權力的世襲。底層勞動人民無法撼動官員的地位,也無法改變官員們的利益聯盟,就只能知足常樂,在自己生活的層面上實現互助。畢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倘若連惻隱之心都失去了,看到老人倒地無人扶,看到歹徒行兇,無人報警,那么社會就真的禮崩樂壞了,互助精神也就蕩然無存了。其實最原始的互助精神是只求奉獻,不求索取,是無功利化的,也是實現個人優良品德的方式,卻在經濟的發展之下,逐漸稀少,甚至蕩然無存……
社會層面應該提倡原始的互助精神,尤其是底層勞動人民,應該實現無功利化的互助,實現只求奉獻,不求索取的優良品德,才能團結起來,才能釋放巨大的勞動力價值,當然也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公正、和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