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秒,能改變什么?
在10米跳臺的頂端,0.3秒的誤差足以讓水花從“針尖入水”變成“浪花四濺”,全紅嬋的207C動作,正是毀于這轉瞬即逝的0.3秒。兩人分差最終鎖定在10分,相當于每個裁判少給0.5分。
這是全紅嬋職業生涯第三次因207C動作與國際大賽金牌擦肩。從2023年起,她在正式比賽中該動作的失誤率高達40%,而訓練成功率卻穩定在75%以上。
陳芋汐的逆轉跳,難度系數3.2的6243D動作,空中轉體時身體軸線與水面夾角誤差不超過2度,入水瞬間的水花高度被控制在15厘米以內。當現場大屏慢放兩人第四跳的對比畫面時,解說員用了一個比喻:“一個是精密運轉的瑞士鐘表,另一個是卡了一粒沙的齒輪。”
207C動作是向后翻騰三周半抱膝,這一動作的難度系數為3.3,全紅嬋在訓練中曾多次完成滿分。陳芋汐的第四跳被裁判打出三個9.5分,空中姿態與入水角度均接近教科書標準。兩人總分差距僅10分,但背后隱藏著技術細節的毫厘之差。
前三跳結束后,全紅嬋以總分259.20分占據榜首,陳芋汐落后19.05分暫列第二。全紅嬋的前三跳平均得分86.40分,其中第二跳407C獲得94.05分,接近東京奧運奪冠水準。陳芋汐前三跳動作難度系數總和低于全紅嬋0.2,但憑借更穩定的發揮緊咬比分。
第四跳成為比賽轉折點。全紅嬋選擇207C時,空中翻騰速度較訓練時快0.2秒,導致入水前身體未能完全打開,水花控制失效,僅獲64.35分。同一輪次,陳芋汐的6243D動作,從起跳高度到轉體節奏均保持一致性,入水時身體軸線與水面夾角接近90度,裁判給出兩個9.5分和一個9.0分,單跳得分92.40分。這一跳直接將分差縮小至1.95分,為最終逆襲埋下伏筆。
全紅嬋的207C動作存在兩個技術瓶頸:1.高速攝影畫面顯示,她在翻騰第三周時,肩部角度比標準動作偏離約5度,導致后續動作需要額外調整。2.入水前0.3秒的延遲開臂,進一步放大了水花面積。對比陳芋汐的動作,翻騰過程中肩部與髖部始終處于同一平面,獲得了更高完成度。
全紅嬋的體重從東京奧運時的35公斤增至38公斤,肌肉比例下降2%,影響了她對高轉速動作的控制力。陳芋汐通過增肌訓練將體脂率維持在12%,核心力量的提升,讓她在轉體動作中很容易保持身體平衡。
全紅嬋在賽后采訪中承認,在第四跳前,她意識到要用207C追分,但起跳瞬間感覺節奏亂了。她表示,在前三跳的高分表現加重了心理負擔,因為領先優勢會讓自己產生“不能失誤”的自我暗示,導致動作變形。陳芋汐采取將每一跳視為獨立事件,甚至在第四跳前主動與教練討論下一動作細節,以此轉移注意力。
全紅嬋日常訓練中,207C的成功率約為70%,但教練組為保護她的心理狀態,減少該動作的失敗復盤。陳芋汐的訓練日志顯示,她每周會專門安排兩次“高壓模擬訓練”,在觀眾噪音干擾下反復演練失誤動作,這種刻意練習失誤的點,或許才是她成功的原因!
結語:
筆者認為全紅嬋與陳芋汐的較量,讓大家看清楚了中國跳水隊的實力,面對高難度的動作,運動員們也能完成,可見背后付出的努力有多大。未來三個月的世界杯總決賽與巴黎奧運積分賽,將成為207C動作的終極考場。
筆者覺得全紅嬋的技術很厲害了,現在要解決的是如何將壓力轉化為精確到毫秒的動作控制,如果你是教練,會建議全紅嬋繼續攻克207C,還是調整動作編排?陳芋汐的“穩定哲學”是否代表了競技體育的新趨勢?
請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