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下,伊利牛奶每盒多花1元?結果太意外!
小志哥pro
怎么會一車牛奶少賺3000塊!拿例子說說: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的奶農老張的擠奶車間,盯著剛擠出的鮮奶發(fā)愁。這批牛奶原本計劃出口東南亞,但美國對越南加征46%關稅后,東南亞乳制品進口商突然砍單30%?!耙卉嚹躺儋?000塊,連飼料錢都掙不回來。”老張的遭遇,正是中國乳業(yè)在“對等關稅”風暴下的縮影。
關稅的影響已經出現(xiàn)了!
而超市貨架上,伊利金典牛奶的價簽已從每箱68元漲至72元。這些成本都得攤到消費者頭上。但是,這本算不明白的賬怎么算!最近沒咋去買牛奶,是不是之前都已經漲上去了?
美國對華的關稅疊加東南亞高稅率,讓中國乳業(yè)的全球化布局遭遇重擊:
飼料成本暴漲:中國每年進口苜蓿草超200萬噸,美國占60%。關稅導致每噸成本從380美元飆至510美元,牧場每月多支出12萬元。
包裝材料斷供:利樂包核心材料PE膜依賴美國陶氏化學,關稅使采購成本增加28%,伊利被迫啟用國產替代品,良品率從99%降至92%。
出口渠道受阻:伊利在東南亞市場的份額從8%跌至5%,越南經銷商要求降價30%以抵消關稅,否則轉向新西蘭恒天然。
更致命的是成本轉嫁困境:若將關稅成本全數(shù)轉嫁消費者,伊利常溫奶需漲價12%,但2025年一季度其市場份額已從38%微跌至36%,蒙牛、光明正虎視眈眈!
一面是要保市場份額,一面是要保利潤!怎么會這么難!我要是董事長我也發(fā)愁!
伊利面對這樣的局面,是如何出招的:
面對關稅圍剿,伊利祭出組合拳:
產品升級戰(zhàn):將金典有機奶蛋白質含量從3.8g/100ml提升至4.2g,安慕希推出黃桃燕麥益生菌爆珠新口味,用“價值提升”對沖“價格焦慮”。
供應鏈重構:在寧夏自建10萬畝紫花苜蓿種植基地,替代30%進口飼料;與中石化合作研發(fā)國產PE膜,成本降低18%但透明度仍差于進口品。
渠道下沉:2025年一季度新增12萬家鄉(xiāng)鎮(zhèn)便利店網(wǎng)點,用“農村包圍城市”消化產能。內蒙古某旗縣經銷商透露:“現(xiàn)在下鄉(xiāng)送貨,車頭插著伊利旗,比當?shù)卣募t旗還顯眼。”
會不會見成效,還是要看業(yè)績說話!
這個時候,你說你敢漲價嗎?漲價是找死,不漲價是等死吧。
伊利的選擇折射全行業(yè)困局:
漲價派:蒙牛特侖蘇年初提價5%,但市場份額被君樂寶撕下2個百分點;
降本派:光明乳業(yè)裁員8%,關閉3家低效工廠,卻引發(fā)“質量滑坡”質疑;
出海派:新希望乳業(yè)投資墨西哥牧場,但美國對墨加征對等關稅,計劃估計也是胎死腹中。
消費者肯定是用錢包投票的,新鮮和便宜的會更加出眾!畢竟,關稅不僅僅影響企業(yè),更影響民眾的收入!
這場關稅戰(zhàn)背后,是中美農業(yè)霸權的暗戰(zhàn):
美國意圖:通過關稅逼停中國乳企全球化,為雅培、美贊臣等美資品牌騰出東南亞市場;
中國底牌:14億人的內需市場+全球最大冷鏈物流網(wǎng)(2025年達800萬立方米),伊利們正用“主場優(yōu)勢”反圍剿。
但隱憂仍在:中國奶牛單產僅8.5噸/年,不到美國(12噸)的70%;乳清蛋白、乳鐵蛋白等高端原料仍依賴進口。網(wǎng)上的一位行業(yè)分析師坦言:“關稅戰(zhàn)若持續(xù)3年,中國乳業(yè)可能退回‘常溫奶+奶粉’的初級形態(tài)?!?/p>
雖然我覺得是危言聳聽,但是又沒有這么夸張,如果你知曉這個行業(yè),評論區(qū)幫大家解解惑!
“如果國產牛奶再漲5%,你會轉向進口品牌嗎?你認為關稅戰(zhàn)會改變你的消費選擇嗎?” 在評論區(qū)說出你的真實想法,每一句留言都是市場博弈的關鍵變量。
動動手指,點個贊!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