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大邑縣經開區的四川遠星橡膠二期智慧化工廠內,幾乎看不到傳統工廠里密集的人工勞作場景。踏入生產車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充滿科技感的場景:機械臂精準抓取輪胎胚體、AGV小車穿梭于生產線......在這里,平均每造一個輪胎僅需45秒。
在制造業加速向智能化、綠色化邁進的浪潮中,大邑企業是如何憑借獨特的產業基礎與創新活力,在智能制造領域嶄露頭角的呢?今日,記者來到四川遠星橡膠智慧化工廠進行實地探訪。
“智慧大腦”發力 生產效率提升50%
走進四川遠星橡膠的智能控制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生產線上的各類數據,包括制造車間能耗瞬時流量實時數據、廠區產量實時數據、工廠用能大數據等信息。這是數字孿生系統,通過該系統,工廠能夠根據訂單需求、產能狀況和物料供應情況,智能生成詳細的生產計劃,宛如一個“智慧大腦”。
車間依托“工廠大腦”指揮中心,進行數據統合、生產場景應用、信息化主動指揮,實現從材料入庫到成品出庫全過程的智能化生產,只需45秒就可以生產一條輪胎,生產效率提升50%以上。
二期項目負責人崔友明告訴記者,隨著國際市場的擴大,訂單時常供不應求。自2023年起,遠星橡膠就啟動了二期智能交通裝備制造項目的生產計劃,以打造工業4.0樣板工廠為目標,對生產線進行全方位智能化改造。目前二期已完成胚胎智慧物流建設,正在進行智慧云倉的建設,預計6月底項目總期完工。
“我們計劃打造13個智能制造場景,利用制造信息化系統、物聯網平臺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生產設備及產品進行實時監控和數據采集,實現輪胎全生命周期數字孿生。項目完全投產后,預計年產輪胎1000萬條,每年新增收入15億元,增加財政稅收1.2億元。”崔友明在帶領記者參觀生產線時介紹。
輪胎專屬“身份證” 生產追溯“秒查秒懂”
制造過程中的可追溯性是智能化生產的一個重要特性。“每個輪胎都有專屬‘身份證’——可追溯芯片和可識別條碼,每一道生產工序都會錄入在芯片或條碼中,如產品所使用的材料、寬度以及種類等。”記者在現場看到,如同超市出售的商品,所有輪胎上都貼有可識別的條碼。
“輪胎生產工藝流程多、產量高,傳統的生產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工人對產品數據逐一進行記錄,很容易出錯。”崔友明告訴記者,現在只需要掃描,幾秒的時間就能查到產品裝配的全過程,防錯精準率因此大幅提升。
智能化的應用,不僅局限于生產工藝,還包括倉儲物流。隨后,記者來到智慧云倉立體倉庫,高大的貨架如同鋼鐵森林一般向上延伸,只見堆垛車、環形穿梭車等智能設備運行其間。在一旁控制柜顯示屏上,可清晰地看到整個倉庫的倉儲數據,工作人員只需輕點鼠標,就能對整個倉庫進行調控。
“立體云倉倉儲量可達65萬條輪胎,可與其他生產環節有機互聯互通,每一條輪胎在MES系統都會保留詳細的檢查數據,先進先出,有效杜絕人為原因導致的庫存呆滯。”崔友明向記者介紹,依靠全自動智能設備,成品立體倉庫可滿足24小時出入庫要求,實現出入庫準確率100%。
打造產業集群 大邑智能制造“未來可期”
不只是遠星橡膠,大邑還在培育更多的智能制造企業。記者了解到,目前大邑經開區圍繞遠星橡膠、西菱動力等有根企業的關聯產業,大力引進汽摩輪胎、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研發與制造等,建設全省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產業研發生產基地,積極向智能制造裝備、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高端領域轉型升級。除此之外,還加快招引汽車零部件生產項目、精密部件制造項目、芯片半導體產業制造項目、高端智能設備制造等項目,為園區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隨著智能制造的深入推進,大邑有望在更多領域打造出具有示范效應的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推動縣域制造業整體邁向更高水平。同時,智能制造的發展也將帶動相關配套產業協同發展,為大邑縣的經濟社會高質量作出積極貢獻。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程琪霖 圖片 程琪霖 部分來自受訪單位 編輯 曾雪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