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國際特科”
(節選)
作者|譚敦民
原載|《文史精華》
刊期|2008年第7期
圖源|原載
編輯|策山
(本文約3300字)
抗日戰爭期間,在東北以及華北等許多城市活躍著神秘的“國際特科”組織,“國際特科”戰士們行蹤詭秘、大膽機智,在淪陷區探情報、燒倉庫、炸鐵路,給予日寇重大打擊。紅色“國際特科”與正面戰場遙相呼應,成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有力組成部分。
但是,由于極其特殊的歷史環境和歷史原因,這些隱蔽戰線的勇士一直鮮為人知,致使英雄無名,湮沒草莽……
▉“國際特科”的組織、培訓和發展
為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保衛紅色蘇維埃政權,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決定在各國共產黨中抽調優秀分子組織“國際特科”。1932年冬,中共滿洲省委決定:滿洲軍委負責人王東周和共青團滿洲省委代理秘書長楊奠坤由中國黨轉向“國際”,做國際情報工作,與中共脫鉤。
王東周、楊奠坤、高成仁等成立了三人特科小組,王為組長,楊是副組長。工作直接歸共產國際的有關部門領導,不再與地方黨組織發生聯系。特科小組首要任務是擴大組織,發展成員,建立起通信聯系網絡。
經過一番努力,特科小組在哈爾濱建立起多處秘密聯絡點,一個系統的情報網絡初步形成。莊紫封、陳鴻鈞、張學彥、李丙五、張之倫、張逸仙等一批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參加國際情報組織。日本關東軍在哈爾濱的一舉一動,都在特科小組的監視之中,也都在共產國際和遠東蘇聯紅軍總部的掌握之中。
1934年春天,楊奠坤與張逸仙、閻荊璞等五人秘密去蘇聯,到莫斯科郊外一所秘密學校學習。校長繆勒爾似乎是德國人,學校教官大都是蘇軍現役軍官,學習課程包括軍用化學、汽車駕駛、爆破、射擊等等。為了保密,蘇軍教官給他們每人都起了一個好聽的俄國名字,楊奠坤取名“瓦爾德爾”、張逸仙名為“古斯塔夫”、閻荊璞名為“馬克斯”、劉士恒名為“魏利”,等等。
學習結束時,已是冬天,楊奠坤等三人已先期回國。張逸仙和學員老浦一組,偷越國境返回。
1935年春,張逸仙趕到天津,和楊奠坤等人成立特科小組,楊奠坤為天津組組長,張逸仙為副組長。在擴大組織工作中,張逸仙陸續聯系了一批愛國志士加入特科組織,并布局全東北,把楊省三派往大連,黃一民派往錦州,裴志亭派往安東,季書元派往張家口,馮子賓在天津留守。他還讓妻子張琴玲負責來往聯系交通等等。
楊奠坤介紹加入組織的張之倫,也陸續發展了一批志士,共產黨員黃振林、趙國文、秋世顯陸續加入國際特科。
黃振林、趙國文等人也陸續到蘇聯受訓,嫻熟地掌握了各種縱火、爆炸技術。回國以后,他們獨立于楊奠坤系統,和秋世顯等人一道,成為大連、奉天(沈陽)、天津等組織的領導人。
▉“鑒湖女俠”后人成為“火神爺”
大連是日本侵華戰爭的橋頭堡,自然成為“國際特科”工作的重點。根據共產國際情報部指示,破壞日軍戰略物資是“國際特科”的重要任務。
中共黨員黃振林、趙國文從蘇聯受訓回來,被派到這里開展工作。特別是共產黨員秋世顯從北京小組調到大連以后,組織迅速擴大,成員近百人,他們神出鬼沒,燒倉庫、炸鐵路是他們的強項。
這個小組在大連、天津、青島等地實施了78次縱火,其中,秋世顯直接參與或指揮的就有39起,被稱為“火神爺”。
秋世顯是“鑒湖女俠”秋瑾的侄孫,1914年生于長春一個舊官吏家庭,祖父秋青士任吉林交涉局局長,父親秋夢周做棉布生意。“九·一八”事變后,秋世顯去北京學習。秋世顯積極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先后擔任北京大學、朝陽大學、東北大學的游行隊伍領隊,193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黨員鄭洪軒介紹,結識國際特科北平派遣組負責人張守義,參加了這個組織。
1936年以后,秋世顯被派往大連、青島、奉天等地任情報組長。他化裝成苦力工人,深入碼頭倉庫,與苦力工人住在一起,先后發展十幾個人參加情報組。
從1935年11月到1940年6月,國際特科組織在大連放火57次,日寇戰略物資損失2000萬元之巨,嚴重打擊了日偽的囂張氣焰。
1938年4月臺兒莊戰役進行時,秋世顯指揮吳澄江、陸炳義等人將大連甘井子石油12號倉庫一把火燒盡。當時《滿洲日日新聞》報道:大火漫天、黑煙籠罩了大連灣上空,石油燒起的烈火將貯油罐拋向空中,一個接一個地爆炸……現場比臺兒莊戰場還恐怖。大火整整燒了16個小時,燒毀6萬桶石油等戰略物資,還燒傷了久保、中村等5名日本雇員。
日寇惱羞成怒,時任關東軍憲兵司令官東條英機嚴令限期破案,可是,一點線索也沒有。
▉大批“國際特科”戰士被捕犧牲
時間到了1940年,日寇把重點放在使用暗探上,廣撒便衣特務,深入民間密訪、私訪。日寇陸續抓獲趙國文、王有佐等人,大連被捕者達100多人。隨即,日偽又奔赴奉天,抓了已任那里組長的秋世顯。
國際特科天津工作組組長黃振林見大連方面久無音訊,便前來打探,也被日寇抓獲。根據掌握的線索,日寇抓獲天津上海間的聯絡員游文清,在游文清的住處,獲得了上海指揮部紀守先的信件和照片。天津工作組也被日寇破獲。日寇潛入上海租界,將紀守先密捕,運送大連。
為了徹底弄清這個組織,日寇對被捕“國際特科”人員實行了慘無人道的毒刑……陸續有20多名志士死在獄中。
1942年3月16日,日本關東州地方法院判處紀守先、黃振林、趙國文、秋世顯、鄒立升、黃振先、王有佐、吳成江、李化鈞、孫文凱、高旭琛、孫玉誠等12人絞刑,李澤民、田文禮、張玉江、馬永福等人被判10年徒刑,包玉俠等13人被判7年徒刑。
紀守先等革命志士在獄中視死如歸,堅貞不屈。紀守先留下一首詩:
壯士從容入獄中,
身心似鐵氣如虹。
工農革命成功日,
萬里江山一色紅!
▉英雄無名,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在歡慶來之不易的勝利的同時,國際特科為數不多的幸存者卻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共產國際在三年前已經解散,“國際特科”作為一個組織已經不復存在。在同日寇斗爭中,特科戰士大部分犧牲,少數幸存者尤其是后發展沒機會加入黨組織的幸存者,手里沒有任何可資證明自己身份的憑據。
被判10年徒刑、在敵偽監獄待了3年的李澤民出獄后,有一種世事滄桑的感覺,昔日的戰友大都不在了,好不容易找到未被敵偽抓獲的洪德錫,兩人一道去蘇軍總部聯系,蘇軍總部對此卻一臉茫然……
中共與蘇共之間的認知一直存在著歷史差異,“國際特科”組織及工作一度被諱莫如深。斯大林后期“肅反擴大化”,蘇聯紅軍情報部長柏爾青被捕,1938年被殺。活躍在國際情報組織的英雄佐爾格、繆勒爾等大批情報精英被捕、被殺。
二戰結束,“國際”解散,組織瓦解,關系中斷;加上李澤民、洪德錫都是后發展的特科成員,與中共根本沒發生過關系,此時找中共黨組織聯系,也難以接洽。兩人無奈,只好各自謀出路,洪德錫就留在大連苦度時光。
僥幸逃出日寇魔掌的張逸仙、張琴玲夫婦,隱居在哈爾濱附近呼蘭縣教書。后來,張琴玲患肺結核,醫資匱乏,貧病交加,1942年僅30歲就死在呼蘭。張逸仙好不容易逃脫日偽監視,回到山東老家,后來轉居上海,默默無聞地度過余生。新中國成立后,張逸仙不僅沒有獲得什么榮譽,反而成為重點審查對象,上級組織對那段歷史反復查問。直到改革開放以后,“國際特科”組織終于得到了應有的評價,但張逸仙已經作古幾十年了。
“國家特科”在國內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楊奠坤,1942年在上海被日寇逮捕、判刑。1945年光復,他以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1940年2月壯烈犧牲——編者注)弟弟的身份從國民黨接手的監獄逃出,十分僥幸地與原來的中共組織接上了頭,后來轉赴東北,參加東北的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楊奠坤(后來改名楊佐青)曾任哈爾濱市委副秘書長,“文革”期間被打成“蘇修特務”,慘死監獄中……“文革”以后獲得平反。
1988年7月7日,抗戰爆發51周年紀念日,齊齊哈爾市政府為“國際特科”齊齊哈爾行動組組長張永興舉行烈士紀念碑揭幕式。張永興1937年1月15日被日寇槍殺,這時已是英雄死后五十多年了……
共產國際所屬的“國際特科”在國內究竟有多少個組織,有多少人,由于特殊的原因,已經成為歷史之謎。僅日寇掌握的情報,就知道除了東北全境以外,北京、天津、濟南、青島、上海、廣州等城市都有“國際特科”行動小組,有的小組還向朝鮮、日本境內延伸……
本文披露的英勇的“國際特科”戰士的事跡,只是九牛之一毛,旨在希望人們永遠記住這些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貢獻的無名英雄。
(本文大小標題均系編者所加)
加主編微信TZBB668,備注進群,可進大觀粉絲群(本群為邀請制,謝絕空降)
注:除本平臺聲明的原創外,其它內容源于網絡或它方投稿,旨在供讀者多種文化視角的探討與解讀,并不代表“新大觀”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后臺留言,將第一時間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