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卡拉什尼科夫公司旗下的伊熱夫斯克機械廠已經開始大規模生產名為“串聯(Tandem)”的7.62×54mm特種彈藥。
“串聯”特種彈藥及解剖模型。
這則消息是烏德穆爾特制造公司官網上報道的。顧名思義,該特種彈藥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個彈殼內裝填了兩枚彈丸。從外表看,這是標準的俄羅斯機槍彈,歷史可以追溯到沙皇時代,經歷了20世紀和21世紀的所有戰爭?,F在,這種彈藥又增加了現代化的新型量產彈種,由于規格相同,“串聯”特種彈藥適用于此口徑的任何槍械。
美國研制的一系列12.7×99mm多彈丸彈藥。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是第一個研制多彈丸機槍彈的國家。1945年,蘇聯槍械設計師研制了一種裝有15枚彈丸的彈藥。此后,多個國家都嘗試研制類似的多彈丸彈藥,但都沒有大規模裝備。
12.7×99mm SSB系列彈藥。
上世紀60年代,美國曾經設計出一系列12.7×99mm SSB多彈丸彈藥,希望將其作為固定翼飛機和武裝直升機的彈藥,借以提供更密集的對地火力。當時蘇聯部分型號的米-24配備12.7×108mm四管加特林機槍,射速高達5000發/分鐘,但軍方表示希望獲得更高的火力密度。受到美國多彈丸彈藥的啟發,1975年蘇聯武器設計師為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研制了類似的彈藥。
蘇聯研制的1SL雙彈丸彈藥,口徑12.7×108mm,被稱為“理論家”。
此次伊熱夫斯克推出的“串聯”特種彈藥的主要優勢在于,提供了雙倍的火力密度。頂部彈丸重8克,底部彈丸重7克,飛出槍口后,會因為重量、外形的差異產生不規則的偏移,從而提高散布面積。與普通彈藥相比,射擊精度降低了四倍,在250米距離內對移動目標可以獲得最大的打擊效果。如果目標迎面進攻或撤退,有效射程則增加到350米。
俄軍部隊自制的5.45×39mm多彈丸彈藥。
“串聯”特種彈藥很可能已經在實戰中進行過測試,在俄烏武裝沖突前線,俄軍普遍使用PKM和Pecheneg射擊敵方無人機。值得注意的是,一線俄軍部隊利用熱塑管自制5.45×39mm霰彈,作為AK-74步槍的應急彈藥,射擊近距離的敵方無人機。
相對于小口徑步槍,中口徑機槍對空有效射程更遠,可以更好地發揮多彈丸彈藥的火力密度優勢。
伊熱夫斯克機械廠強調,“串聯”特種彈藥的主要設計目的是增加彈丸數量,以提高命中無人機的幾率。在和平時期,這種彈藥可能被認為是多余的,但對于防空部隊來說,它可以有效攔截無人機。在俄烏武裝沖突中,烏克蘭軍隊使用大量無人機對俄羅斯軍隊進行自殺式攻擊。
“肥鵝”反無人機霰彈。
伊熱夫斯克機械廠還推出了幾種適用于12號霰彈槍的專用彈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肥鵝”系列,彈丸之間有凱夫拉纖維線。彈丸飛行過程中分散后,會形成一張直徑達一米的網,可以增加攔截無人機的幾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