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專家:特朗普對華關稅是貿易禁令#
“苦澀容易,靈透難”,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苦澀味重的茶太多了,香氣好的茶也有不少,但是這個“靈透”卻是難得一遇。
我相信許多茶友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喝這款茶時,感覺口感極佳,卻難以言明其優點所在。
若說其佳處在于苦澀味濃郁,似乎并不準確;若說其佳處在于回甘悠長,似乎也非全然;若說其佳處在于層次豐富,似乎仍未能盡述。
唯獨一個“靈”字可以表達,但是這種表達也只可親身體驗,用一個字來代替一種感覺。
“靈”者,活也。讓人心曠神怡,讓人精神百倍,這就是靈的表現,決定茶葉“靈”性的本質來源于氨基酸,在茶葉中最重要的氨基酸就是茶氨酸。
一個茶氨酸使“靈”這一概念有了具象化的化學指標,但微觀環境下的這一化學指標與我們究竟有何關聯?
為此,我們需進一步探究茶氨酸的來源。
茶樹的生長需要什么?
許多人可能會回答需要水、空氣和環境等,這種說法固然正確,但略顯籠統,難以深刻理解。
我認為,茶樹的生長本質上需要能量。類比于人,外在的物質條件僅為能量來源,而能量的轉化、存儲和分配則依賴于自身的生理機制。
茶樹亦然,茶氨酸是促進植物生長、提供能量來源的關鍵物質。
茶氨酸在茶樹根部生成,并通過光合作用被輸送到茶樹的頂端,尤其是芽部。
尤其在春天萬物生長之際,這一現象尤為顯著。
這也解釋了為何春茶的茶氨酸含量更高,采用只采摘一芽一葉,最多兩葉的方式,能夠確保更優的茶氨酸含量。
沒有茶氨酸,茶葉就沒有靈氣,也就沒有魂,沒有滋味的變化,沒有深入人心的那份清爽,也就失去茶的意義。
既然我們知道了茶氨酸是茶葉根部的產物,那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支撐,就是土壤。
土壤的環境直接決定了茶氨酸合成的品質,那什么樣的土壤是好的環境呢?
很多人又開始說:“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把老祖宗的東西搬出來了。
陸羽這么說是沒錯的,可是為什么呢?為什么爛石就好呢,什么樣的爛石才算好呢?
古代之所以存在局限性,主要源于當時人們的耕種技術尚未成熟,對農業研究的深度不足。
他們僅能依據直觀現象進行記錄,并依據這些記錄的規律來判斷優劣,缺乏更深層次的理解。
在土壤結構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指標,即固、液、氣三相比例。大家需明確,土壤由三部分構成:固體、液體和氣體。
其中,固體部分即為土壤本身,而液體和氣體則存在于土壤的孔隙之中。
這三者的比例并非固定不變,時而氣體含量較高、液體較少,時而氣體減少、液體增多。
對于茶樹而言,固、液、氣三者的比例以5:3:2最為適宜,有助于茶氨酸的合成。
爛石的存在實際上在小范圍內維系了這種理想環境,尤其在冬春干旱季節,石頭能有效減緩水分流失,從而確保春茶中茶氨酸的順利合成。
除了三相比,這里還有一個土壤顆粒的直徑問題,因為土壤直徑直接決定了三相比。
在國家標準中,大于1毫米稱為“礫砂”、0.05-1毫米成為沙粒、小于0.001毫米是黏粒、0.001-0.05毫米是粉粒、0.05-1毫米是沙粒、大于1毫米是礫石。
通常情況下,礫石含量維持在30%左右對茶樹的生長最為適宜。
實際上,我更偏愛古人的表述:石、壤、土。這種分類方式更易于我們理解。
爛石、礫壤、黃土,古人在表達上的確顯示出比我們現代人更為深刻的智慧。
從直徑來看,明顯呈現出石大于壤、壤大于土的層級關系。
我們現在都叫土壤,又把土壤進行了細分,專業術語太多,不太好理解。
當然還有土壤肥力的作用,這里不重點展開了,今天重點說的是土壤的環境,方便大家理解。
大自然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你如果去觀察,你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茶葉的靈韻源自于大自然的饋贈,唯有大自然方能孕育出如此佳品。
我們應當倍加珍惜,通過對“靈”的深刻解讀,期望能提升大家在品鑒過程中的幸福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